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故事▏四个年代,我所读出的人物素描

2016-10-15 溪流 溪流的海洋人生
——谨以此文献给行走在创新与创业路上的人们
总理在2014年9月的上首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指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旨在通过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激发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创新欲求、创新投入和创新探索,以带动“万众”关注创新、思考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引擎。“万众创新”最重要核心的是具有创新思维,是实践的前提,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它包括更新、创造和改变三层含义,必须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突破常规思维、思维定势的界限,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那么,是不是人人都具有创新式思维呢?我看并不尽然。学校里习惯填鸭式教育、顺向思维,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尤其逆向思维的人,不愿意从事创新实践和独立思考的人,是不具备创新能力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路上,成功者毕竟属于少数,多数人还是属于模仿者、追随者,后者成功的几率并不大。那么,本文就通过我身边四个年代的人的故事,来谈谈不同领域和不同时代人的创新与创业思维,期望能给创业创新者一点启发,我就感激不尽。

50一代:永不停歇的郝晓光
郝晓光先生被我所敬重,是因为他的人生就一直行走在求新与求变的路上,从未试图停下自己思考与创新的脚步。郝晓光先生出生于1958年,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现为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早年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自1986年起就在《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撰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大胆而又务实,开放而又新颖,至今已经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们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赞誉,这些都是他独立思考的产物。提到郝晓光先生不能不提到新版世界地图,这个设想最早是他2000年提出的,最初的设计不是在纸上、计算机上,而是在地球仪上,在郝晓光先生的办公室里。在郝晓光眼里,地球仪可以准确地把握世界,但是它不具备一览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你都只能看到半个地球。竖版世界地图克服了传统世界地图适合表达东、西半球而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模式,给出了审视世界的崭新视角。竖版世界地图能直观完整的表达南极和北极,这是任何一种世界地图都无法比拟的,自然会被南极科考和大洋科考工作所采纳。目前,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北扩方案”及一带一路战略国策等方面又被国家所采纳,鉴于新编世界地图的突出贡献,国家图书馆收藏了新编世界地图的原稿。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和国土资源报这四大媒体,均以整版报道了新编世界地图,它所带来的创新思维和开放观念更是成为了媒体的宠儿。郝晓光先生尽管本职工作不是研究地图的,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他这样的创新者才具备的创新性思维。当然,在创新的路上注定是寂寞的,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早在2002年8月,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就已经在湖北武汉编制完成,但直到2013年9月,郝晓光先生主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才正式出版发行,这中间整整走过了十几年。为了新版世界地图的出版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他一次次地去北京,按他本人回忆至少有500 多次。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新版世界地图终于公开出版了,与他在其中百折不挠的努力分不开,在此,我们恭喜郝晓光先生。当然,对于郝晓光先生来说,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活着就不会停止思考。自2010年开始,郝晓光先生又把目光聚焦到了藏南地区,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地图上的藏南地名补白研究”的论文。在他看来,现行《中国地图》上藏南地区的地名几乎一片空白极是不正常的,在这个地区人口已达数百万,已经超过西藏人口总和。尽管藏南地区目前被印度实际控制,但他依据藏南地区门巴族和珞巴族的历史渊源及地理分布,认定门巴族和珞巴族始终是中国非跨境民族,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他多次千里走单骑,深入到靠近藏南被占领土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将《中国地图》上藏南被占领土地区的地名从9个增加到36个,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均匀分布、饱满充实的图示效果。据他自己回忆,现在每年进藏考察的次数不少于两次,每次行程在1万公里以上,为此还特意改装了一辆车以方便进藏,从中也结交了许多藏族朋友。郝晓光先生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切身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动荡,1978年抓住了青春的尾巴考上了大学,在书籍匮乏、社会普遍不重视教育的年代仍然坚持读书,从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说明他们个性坚定、沉毅。在那个年代他们亲历了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他们中许多人都有接触社会最底层、洞彻中国国情、了解现实状况的阅历,痛入骨髓地反思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这其中就包括郝晓光,所以才有了郝晓光哲学思想产生的土壤。同时,在他们一代人身上,普遍有着极强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多具备执着与坚毅的个性,及洞察世界的能力,藏南补白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郝晓光先生所发现并追踪,我丝毫不怀疑郝晓光会为此问题继续努力下去的毅力与勇气。创新源于思考,在于持续不断的思考,在于具有逆向思维模式。换个角度看看,或许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换个角度看看,或许能突破思维的束缚。换个角度看世界,于是就有了新编世界地图,换个角度看世界,或许就能颠覆过去单个角度看地球的“世界观”。从郝晓光身上我们看到,不墨守成规才是创新的源动力,不敷衍了事才能拥有发现的眼光。有幸见到过郝晓光先生,感受了他的跳跃式思维,及灵动、博学、激情的个性,让我深深明白,郝晓光先生是个斗士,是个永不停歇思考的斗士,也是那个与众不同群体的杰出代表。

60一代:厚积薄发的廖定海
厚积薄发是指通过长期的量变过程积蓄力量打好基础,建立完善的稳固的实力从而得到质的突破,稳步向前,自感这个词用在廖定海身上合适。现在测绘地理信息界的多数朋友们会知道廖定海,因为他是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当然,他也是我在大连舰艇学院海洋测绘系的同学,而且还是浙江同乡。1979年我和廖定海同学一起进入了大学的门槛,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经历过“读书无用论”的文革年代,那是一个知识被否定的时代,在全民的反思氛围中,一切又被重新开启。在那个百废待举的时代,回到大学课堂大家普遍感觉到身上缺失了太多,于是逮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博览群书成了普遍的习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音乐等,都试图从书中去寻找到思想的乐土。也恰恰因为如此,我们从一个封闭的时代走来,反而造就了独立思考的一代人,培养了我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廖定海今天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有着其历史的印记。记得在1979年高考那年是全国统一试卷,我们浙江同学的高考分数普遍比外省同学高出一截,因此相对起点较高,于是,无论是基础课或是专业课(体育课除外),名列前茅的都是浙江同学,也就可以理解了,廖定海也常常停留在名列前茅的人群中。在那个年代我们选择上军校,其实并非是自己的第一志愿。由于喜爱数学,廖定海的第一志愿是杭州大学,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仅仅是他的第三志愿,但军校有优先录取的权限,因此,他是“被选择”到了这所培养海军干部的摇篮学校。如果他当时去了杭州大学,现在就是马云先生的校友,他的整个人生就会被改写,或许现在是位称职的老师,但不甘于现状的他或许会成名在马云之前,历史无法假设,就不去推演了。初来咋到进入军校的前几个月,天天队列训练,旨在完成一个学生到兵的转变。就我们来说,对这样枯燥的训练产生厌倦情绪不可避免,于是常常感叹,走对了路,进错了门。现在回想起来,军校严格而又严酷的训练,对一日生活制度的恪守与养成,对纪律与条令的敬畏,及永不言弃的精神,反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直到今日仍然受用。因此,经过军队严格训练出来的廖定海,也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反而庆幸自己有过从军的经历,并为此自豪不已,这点可以从他多次接受访谈的话语中读出。廖定海的与众不同是他本人酷爱无线电,在学校时代他就拿出有限的津贴费订阅了许多电子杂志,而且他动手能力极强,看到杂志上演示就试图自己去组装。记得在那个时代他就试着组装电子琴,而且还成功了,发出了动人的音符就是证明,估计他的津贴费都用在了设备采购上,让我们对他产生了刮目相看的感觉。尽管他平时爱好无线电占用了大量时间,但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也并没有耽误,考试成绩照样名列前茅,所以队干们也不好说什么。记得那个时代,大家对什么都比较好奇,尤其酷爱照相,摆谱臭美是年轻人的通病,即便现在也是如此。但学校对外出严格控制比例,只有节假日才能外出,于是拍了照片后洗印就成了问题,为此,廖定海想大家之所想,依据同学提供的海鸥牌相机组装了扩印设备,并给大家配制了洗影液与定影液,这样大家就不用去照相店,自己就能洗照片了,也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与尊重。爱动手、肯专研、勤于思考、特立独行,是他在大学期间就养成的习惯,也奠定了他今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临近毕业,学校里配备了TI-59型计算机,说是计算机,其实就是计算器加上简单的编程功能,对于语句长度有要求,还有一个小小的热敏打印机。为此,教我们仪器课的袁教员发起了一个兴趣小组,进行测量定位自动化系统设计的尝试,廖定海自然就成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了研发工作,因为他软硬件都精通,是被教员所喜爱的有灵性的同学。后来,他到了广州我到了宁波,联系就渐渐少了。再后来同学们相聚时,有一起分配到广州的同学谈及此事,认为廖定海分配到广州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因为那时广州的电子元器件特别丰富,适合他动手制作产品并随时改进性能,换了宁波就没那么方便了,此话也不无道理。但按照廖定海不服输的性格,及极强的动手能力,以我之见或许也会在其他方向上闹点事情出来,就不得而知了,还是那句话,历史不可假设,打住。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听说他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及海军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发我国第一代GPS实时差分系统,很是佩服,因为那时的外业测量定位手段只是基于光学或无线电原理设计,效率低不说,还受外部条件所限制,而GPS又只能依赖进口。当时GPS还未在国内应用,许多人连“GPS”是个什么概念都还不清楚。当然,在我们那时,已经有了第一代GPS产品用于近海测量。研发工作最为关键的是GPS解码技术,由于技术封锁没有现成的捷径可走,全靠自己依据组合代码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廖定海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超强的动手能力,精于计算的数学功底,韧劲十足的性格,加上充满灵性的头脑,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冥思苦想,终于解码成功。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都是在廖定海的努力下完成的,完成后又经过2年试用,最终证明,该项目属于“国际领先,国内首创”,荣获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受到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的接见。我后来海上定位所用的DGPS产品自觉选择中海达品牌,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原因在于廖定海就是从海洋测绘专业毕业的,所以设计的海洋测绘产品更有针对性,就可想而知了。廖定海是个不太喜欢受束缚的人,不管是体制束缚还是思想束缚,记得听身边同学谈起过,在部队期间因为研发产品,常常加班到深夜,影响了部队正常的作息制度,为此部队领导不免有些意见,认为他搞特殊化、不务正业。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毅然决然地选择跳出体制,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后来,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城市,加上在当时通讯也不太发达,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算多。再后来听说他在1999年创立了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他兴奋之余又感到必然,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不甘于满足现状的人。到了本世纪初,听北京的同学讲,他常常驻留在京城,为的是公司能早日上市,为的是能搭建更大的舞台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期间所经历的历练我无从知晓,但我深信以他的意志与韧劲准成。果不其然,后来的结果印证了我的预测。自然,也由于联系不多的缘故,成立公司后的廖定海我并不想多费笔墨讲述,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处省略多个字......还记得我去年去广州他的办公室,忙碌的他给我留出了半天时间,听他说起过一些,当然聊得最多的是对未来的设想。从他目前的产业链布局来看,均紧密围绕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和海洋装备产业的上下游来拓展,围绕如何通过并购将企业快速做强做大来布局。当然,对于中海达这样的上市公司而言,现在的他不可能再拘泥于具体的技术细节了,更多考虑的是公司的布局与未来的发展。居安思危是他所思考的,创新发展是他的谋划,涉足海洋是因他情怀所至。厚积薄发在于先厚积才能薄发,梳理廖定海的成功,源于他从小就有的兴趣及天赋,源于军队生涯的付出与锤炼,源于他的勤奋与坚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它能将一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廖定海就是这样一个将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的人。自然,在廖定海的成功路上也非都是坦途,中间所经历的坎坷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作为同学,我由衷地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与自豪,在此祝愿廖定海及中海达公司的明天会更好!

70一代:耕耘不辍的赵建虎
对赵建虎教授最早认知起源于《现代海洋测绘》这本教科书,记得在我们的学历教育阶段,海洋测绘的教科书都是我们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洋测绘系的专利,于是,对赵建虎教授就多了一份好奇。后来源于微信群,是网络世界把我们牵系在一起,慢慢地再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现在因为海洋测绘这门学科而交往密切。看到赵建虎教授本人给我的感觉是瘦弱的学者形象,后来听郝晓光先生谈起赵教授与他一起参加过南极科考,倒是着实令我有些惊讶。可见人不可貌相,在他那文弱的外表下,早期曾经历了极寒与寂寞等多重考验,方铸就了他充满韧劲的性格与极强的求知欲望。后来与赵老师接触渐渐多了起来,也源于海洋测绘的共同交流。作为业内人士,一直奋斗在海洋测绘第一线,应该说对于海洋测绘领域还是了解的,但听了赵建虎老师的演讲后,还是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从深度到广度。就广度而言,他涉及的领域包括海洋大地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水下导航定位、海洋水文、侧扫声呐扫侧及浅地层剖面测量,涵盖了海洋测绘的所有领域。老师的研究令我肃然起敬的还不是广度,而在于他在各领域中研究的深度。以海洋物探中的浅地层剖面与侧扫声呐扫测为例,以前我也得到过相关国内外的软件,但实用性很差,所以拿到了就在仓库里睡大觉。赵老师的研究在指导思想、数学模型建立、分析机理及具体方式上均有很多自己的创新,也给出了具体的应用案例,让我这个在海洋物探领域有多年积淀的人很为之振奋与佩服。从他所研究海洋测绘领域的总体思路来说,基本上围绕误差理论来布局,尽管门类众多,但主线非常清晰。赵建虎教授内敛、低调、务实,这是我在多次接触后产生的印象。记得在去年某个阶段我们平台和其他海洋平台纷纷转发赵老师的文章,被我调侃成为网红后,再向他要文章他就不给了,因为他不想高调示人,更不想成为网红,只想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的事。作为朋友我敬重这样的学者,从他培养的几名博士身上都可以见到赵老师的影子,都是那么低调、务实,又都是那么好学、进取。创新的路上注定是寂寞的,赵建虎教授就是这样一名甘于寂寞又特别勤奋的人。从他的学生口中得知,往往早晨第一个来办公室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他是一个把办公室当家的人。近几年参加这样或那样会议较多,多数出于情面不好推辞,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心系研究工作的赵教授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归。老师性格属于内向型,但每当谈起专业话题或进行学术报告,又是如此健谈,思路敏捷、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从他包含激情的演讲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对于事业的执着。甘于寂寞、敢为人先、踏实内敛,沉得下心来做学问,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能自我约束,我尊重这样的学者。创新者往往都是“孤独的”提问者,在研究各自的领域中,提问、质问、质疑却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工具。只有不断提问题,不浮躁且不急功近利,并找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迎来创新,才能开花结果。只有那些拥有“提问”习惯的人注定更具有创造和创新性,而大多数丧失了提问能力的人终会归于平凡和普通。如果我们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当想提出问题时或许忘记了如何提问,就像当笼子打开的时候,已经忘记如何飞翔的鸟儿一样。赵建虎教授在海洋测绘领域的耕耘不辍,事实上是在不断给他自己提出问题,再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主线依然围绕误差理论,布局依然关乎海洋测绘领域,专业、专注。如今他的研究领域更广,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但可贵的是他依然还是他,还是那么低调、务实、内敛、勤奋,不争功名,只求无愧于自己内心。

80一代:被梦想点亮的张云飞
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人,张云飞有着一般年轻人身上没有的成熟与专注,也因此成就了他现在的事业。看着一长串头衔,中国首届“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珠海市海归青年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国家第十一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等等,都是他经过几年打拼所累积的。张云飞与大疆无人机公司的总裁汪滔一样,都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而且都对模型很着迷。不同的是汪滔就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专业,张云飞就读机械自动化专业,张云飞对航模、船模更迷恋。把兴趣变成事业,是张云飞走上创业道路最初的诱因,但不是每个人有了一腔热情就能取得成功。从兴趣到事业,大概需要经过“兴趣、爱好、热爱、钻研、事业、更高的追求”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方向选错了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有些人把兴趣当做职业,但因为对市场趋势缺乏准确的判断,结果职业毁了他的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不一定自己的兴趣都要做成事业,把兴趣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许多内在与外在条件。但不管如何,把兴趣变成事业应该是很幸福的事,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兴趣,那是让你保持创业激情与耐力的催化剂。同时,成功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需求,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雨,拥有良好的心态,执着又坚定,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去努力。张云飞就是这样逻辑清晰的人,能挖掘自己天赋和能力之所在,低调、务实、理性、肯专研,这些将来可以成为制衡他事业高度的重要元素。2010 年4 月15 日,带着梦想的张云飞来到了珠海南方软件园,从此开启了他的研发无人船之路,那年他才26岁,正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年龄。年轻是他的最大资本,有激情、有活力、有目标是他的性格,敢冒险、有勇气是他的标签。经过最初几年的蛰伏和艰难起步,及资金与人才等多方面的磨难,张云飞和他的云州团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收获季。2013年,他们的环保无人船荣获“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2014年摘得“2014克莱斯勒杯黑马大赛年度总冠军”,相继在官方和民间顶级科技赛事上拿到第一名,云州团队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张云飞的云州团队成了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资金不再成为困扰他们的难题,张云飞为此常常调侃把自己卖了,但换来的公司发展资金支持,可以去实现更大的梦想,才是他所追求的。创新就好比邓小平先生所形容的“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无先例可循。从环保无人船起步,如今有了资金支持的张云飞,把他的无人船研发瞄准了海洋这个更宽广、更神奇的领域,首艘海洋无人船平台定名为“领航者”就是希望做这个行业的领航者,来引领这个未来值得期许的广阔市场。按市场需求来进行布局、拓展,永远瞄准客户需求,不好高骛远,体现了张云飞务实、求真的一面。无人船作为智能作业平台,在环保监测、科研勘探、水下测绘、搜索救援、安防巡逻乃至军事领域,都能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每当谈起这些,张云飞眼光里就会透出几丝兴奋,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张云飞的大智若愚”,刻画出了张云飞在我眼里的印象,为人善良、踏实、内敛、成熟,是我能够感受到的他身上所散发的人文特征。如今,随着云州智能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张云飞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忙碌,经常游走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无论是公司参展、人才招聘,或是项目合作、业务洽谈,抑或是公司融资、基地建设,等等,均有他忙碌的身影。当然,新产品的研发更是他的牵挂所在,作为工科技术男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要做就做到最好,无论是技术还是服务,那是他的信条。成功者并非一定比别人聪明,但一定是出发得比别人早。记得张云飞说过“领先一步叫创新,落后一步叫山寨”,很好地诠释了创新的含义。同时他也说过,想想那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还努力,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呢?那是他永不松懈的定力。创业者需要一颗大心脏,需要内心引力足够强大,太害怕失败,就会活得畏首畏尾,最后反而被自己困住了,好在张云飞的心脏足够大。珠海云州团队才走过了6年,尽管还略显稚嫩,但年轻才是他们最大的本钱,年轻者经得起折腾,有了各种历练才能更加珍惜拥有的优势,就越能在相对困难的条件坚持下去对于张云飞这样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一切都是新的,机会就摆在他们面前。把兴趣变成为事业,会成为他事业发展的驱动力,也会让他更加自律,在自我激励中不断进步,从而萌发出更高的追求。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去努力,就能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梦想在他手中,路就在他的脚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云州智能能成为珠海的一张亮丽名片,也必将成为中国的名片。
通过四个年代不同人物的素描,我们展示了他们身上各自不同的风采。同时,我们身边的创新与创业人物还远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罗列,只能摘取其中的一部分,颇为遗憾,但缺憾也是一种美,才可以为今后更多的人物展示留下伏笔。创新者,无论从兴趣出发还是从历史追溯,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具备超乎常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能从思考中求新,源于他们对细节的认真观察,源于他们敏锐的嗅觉,源于他们善于总结与梳理,并且长于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创新与创业者能够取得成功与成就,还在于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对目标的追求、坚持与专注。如果说50、60一代的创新与创业是源于对那个动乱年代的反思动力,那么,70、80一代的创新与创业更多的是源于他们的内生动力,无论因兴趣而产生,还是因需求而产生。在创新与创业的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过去对于我们无论多么光辉荣耀,也只是前进中的一个驿站,背负着过往的成就,难免会心生倦怠,停滞不前。清空过往,可以更加轻松地前行,清空“成功”,将会带来更大的成功。对于创业者来说,在残酷的商业环境中,市场永远只会记得第一,不会想起第二,因此,如果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恐怕就没有机会远傲立潮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新与创业的路上,我们就需要这样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雄心壮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也需要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因为这是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不变的是永远在变。加油,在创新与创业路上行走的人们,对于所有有志于创新与创业的人们,我们都会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掌声。

相关阅读推荐:

科学杂谈▏郝晓光研究员:科学家的品质

科学杂谈▏郝晓光研究员:真理的力量

测绘讲坛▏武汉大学海洋测绘研究现状

【云洲六周年纪念征文】随笔▏张云飞的大智若愚

中国智造▏云州智造无人船,水上作业新利器

杂谈▏关于独立思考的思考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投稿,并提供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谢谢! 以上文章为本微信公众平台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溪流的海洋人生”微信公众号!谢谢配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