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2016-11-06
溪流
溪流的海洋人生
明天11月7日是“立冬”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但同样的一个“立”字,立春与立冬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立春仅仅是春天的前奏,过了立春,万物复苏,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对“立冬”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和我们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冬是终了的意思,有万物蛰藏收伏之意,目的是为了来年春天的复苏。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在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气候十分宜人。只是到了此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尤其对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立冬时节前后,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在我国北方,人们对于降温已经习以为常,一般城市在10月下旬就开始供暖,因此,对于冬天的寒冷感知倒也并不十分强烈。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来说,处在深秋“小阳春”季节,时不时在一天之内气温骤降8~10℃左右,甚至更多,那种刺骨的寒意,会令人感觉特别的冷。只是到了这个时节的北方,除了满山的红叶令人赏心悦目之外,让人揪心的雾霾也开始频频光临。此时北方常见的气候现象是,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于是,等风来就成了此时人们的一种期盼。每当寒风吹起,人们终于接受冬天已经来了的事实。其实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似乎冬天早就来了,而且这股刺骨的寒流,何时消散还不得而知。被这个冬天冻哭除了苦苦挣扎的民营企业,还有一批制造业。传统的私营企业多依附于时代大势生存,一旦经济大势散去,他们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缺钱成了眼下他们面对的最棘手问题,没有钱,企业的冬天说来就来,说倒就倒。与往年相比,今年冬天原本不太冷,但发端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演变成全球性的危机,同样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日子愈发难熬,面对外贸市场的严重萎缩和国内市场的惨烈竞争,那么,许多挣扎在生死线边缘的企业,该如何度过这个无法逃避的“寒冬”呢?对此问题,经济学家们给出了许多答案,这方面的文章相信网络上不少。但毕竟自己非经济学家,因此不能给苦苦挣扎的人们给出合理化建议。不妨先打开思路,看看动物界是如何过冬的,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思想及重大发明的,比如从将的体形或皮肤结构应用到设计上,又比如从的发声中发现回声定位原理,再比如在研究翅膀过程中解决飞机颤振的设计,等等。仿生学可谓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从如何过冬中获得启示,给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们以启迪呢?回答或许是成立的,种类繁多的生物界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使它们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得到生存和发展。事实上,所有的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面对瑟瑟的寒冬,不论是人类还是其它的动物,都会想办法在大自然不可抗力的面前,收敛起自己的虚荣而蜷缩一团,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冬眠”也叫“冬蛰”,就是大部分动物对冬季极寒天气的本能适应,如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冬眠”的动物大致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蛙、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无法调节体温,如爱尔兰冰蛇入冬后会把身子全部冻在冰里,浑身变得僵硬,以减少体能的消耗,等天气转暖了再打开自己;第二类则是刺猬等深冬眠型动物,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冬眠时可连续200多天不进食,也不呼吸,让神经进入麻痹状态,试图用静止来对抗严寒;第三类是狗熊,在冬眠时只保留灵敏的听觉,一旦外界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醒来,和对手进行搏斗,平时就蜷缩一团;第四类如兔子,尽管长着又长又密的毛,但仅靠穿上这件“冬装”是抵御不了寒冷的,所以,一到冬天,兔子们就挤在一起,互相横向撞击肚皮,以此产生热能取暖,也叫抱团取暖。当然除了以上的四类之外,老虎和穿山甲的过冬方式则有些另类。作为森林之王的老虎也要度过严寒,虽然虎皮加身但还不足以抵御极寒,它的与众不同是用不停的跑步来保持生存的温度,并且非常专心,连近在咫尺的猎物都会弃之不顾,一副行者的姿态。穿山甲的过冬方式则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深挖洞、广积粮,入冬以前它们就开始构筑冬窝,冬窝深达10多米,并用白蚁作为储备粮,冬天来了穿山甲呆在窝巢里,又温暖又可以随时美餐白蚁,一副逍遥自得的模样。当然,动物界过冬各有各的高招。比如松鼠,快入冬时把找好的食物分散挖洞埋起来,到了冬天就在树洞里睡大觉,饿了就起来把埋好的食物挖出来吃。又比如燕子、大雁、丹顶鹤等候鸟,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伴地从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享受南方和湿润的天气,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返回北方的家,它们用迁徙来抵御严冬和凛冽。相比于大雁,没有长距离飞翔的能力,冬天不飞远,所以它会在秋天里脱去旧羽毛,换上又厚又密的新羽毛,来抵御寒冷。说完了动物界,再来谈谈植物界的过冬方式。植物对温度的变化也是非常敏感的,冬天的到来,气温的降低会导致它们体内开始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为免受冻害,植物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就是落叶,每当秋风骤起,植物感应到气温的下降,此时叶片上产生了大量脱落酸,促使叶片脱落,随之新陈代谢慢慢停止进入休眠状态,以增强了抵御严寒的能力。除此之外,有些针叶树的抗寒能力也非常强的,可以在冬季抵抗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它们的选择是在冬季来临的时候,会减少自身水分的吸收,减弱根系的生命活动,提高细胞液的浓度,从而让体内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降低细胞结冰的可能性,以避免在冬季里受冻害。小草的越冬方式则有些不同,狗尾草等在春天到秋天的这段时间里开花,然后枯萎,以种子的形式过冬;芒草、芦苇等把根和地下茎留在土壤里,地面以上的部分则完全枯萎,用春天里再重生来过冬;蒲公英等则在秋天里发芽,然后直接越冬,第二年花开之后,形成种子,然后枯萎,反复循环,用花开花谢来过冬。通过以上对动植物过冬技巧的梳理,不妨在这里总结一下,最简单、原始的办法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生存共通的方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松鼠用储备充足食物过冬,刺猬用不吃不动保存实力过冬,大雁用转移战场迁徙越冬,蛇等爬行动物用冬眠减少体能的消耗过冬,兔子等用抱团取暖过冬,则用蜕变自己加厚装备过冬,树木用丢掉身上的包袱给自己减负过冬,针叶林用精心调理身子提高适应能力过冬,小草则用一次次地重生来展现生命的顽强。据世界气象组织预测,由于拉尼娜的影响,今年冬季,我国总体将出现偏冷的情况,但是偏冷不是全国性的,南北差异很大,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偏冷的程度更为明显,对持续偏暖的地区会出现偏冷的状况,按概率估算偏冷出现的可能性在70%以上。因此,基本上今年的冬天或许往年来得更冷一些,如何安然度过今年的极寒天气,大家也不妨从生物界里找一下启示,加厚装备?减少消耗?蛰伏?加强运动?可以依据自身身体状况作出正确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过冬是每一个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有许多的冲突和矛盾,是企业经营者与决策者无法回避的,是自由市场经济客观存在的、必然会出现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它不会遵循你主观期望来行事,该来的危机总归会来的。我们不需要抱怨,因为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需要的是你有否有勇气和智慧去坦然面对。市场环境是动态的,总是会随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变化而变化,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来持续满足企业的长久生存需求。对面危机与经济下滑,在寒冬季节,我们不妨从以上梳理的动植物过冬方式中找到一些启迪与智慧,给企业如何过冬打开另一扇窗。储备好充足食物也罢,迁徙转移战场也罢,抱团取暖也罢,丢掉包袱也罢,武装自己实力也罢,都是可供参考的方法与路径。但这些也必须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与企业取得成功一样,每个企业如何过冬的方法也不可复制,只是可以在相互借鉴中找到办法。但不管如何,其中的信心是一切的基础,有信心才能够渡过难关,思想和物质准备是过冬的重要保障。谁对这场蔓延的危机准备得越充分,谁就越有机会生存下去。小草的生存体现的是顽强,它用一次重生来迎接回归,用一场美丽的谢幕来期待春天,处在冬季里挣扎着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从中心存希望呢?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下一阵风到来临的时候,还站在风口上。对多数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要活得有多好,而是活过冬天,要知道走得最远的才是坚持到最后的。“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意思是冬天到了万物萧瑟,虽然没有生机,但是只要熬得过冬天,春天就会来临,就会重现生机。是啊,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历寒冬后的你再也站不起来,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更不可能走进春天。立冬时节,冬天就要来了,很多人会心生哀怨,哀怨冬的寒冷、刺骨,其实逆向思考,也许冬的到来未必就是件坏事。或许在冬天里有些挫折感也是好事,常言道不经历风雨就难见彩虹,其实冬天也是蝶变的季节,是破茧而出的过程,只有经历过了痛苦和磨难的体验才会深刻。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在冬天里蛰藏,不懂得在这样的季节里去锤炼自己的意志与能力。蛰藏是为了更好地复苏,所谓适者生存,生物界懂得,人类的能力和智慧远非生物可以比拟。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不会等待太久。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投稿,并提供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谢谢! 以上文章为本微信公众平台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溪流的海洋人生”微信公众号!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