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两会▏科技界专家代表两会谈

2017-03-13 溪流的海洋人生

郭华东院士:以“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表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探测地球的特点,可将“一带一路”作为整体系统进行大范围、多尺度、长周期、空间无缝和时间连续认知,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空间科技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上大有可为。”

几个月前,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发起、2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学者加盟的大型国际科学计划——“数字一带一路”计划(简称“数字丝路”计划)正式科学实施。该计划为期10年,将致力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空间科技与全方位应用合作,以“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郭华东认为,在知识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大数据是一个战略高地,是新型战略资源,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国家治理模式等,也为数字地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丝路”计划的提出,即是数字地球科学概念的典型应用,体现了数字地球的巨大影响力。

王梦恕院士:建设琼州海峡海底通道非常必要

“海南岛环线高铁应在琼州海峡中部用铁路隧道联结内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近日如是说。

海南岛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海上交通集散地,但受到琼州海峡的隔断,海南岛与内陆的交通目前只能通过火车轮渡沟通,极大限制了物资和人员的出入。

“2015年海南环岛高速铁路开始运营,更感觉加快和内陆铁路的连通非常必要和紧迫。”王梦恕认为,海峡不通给军用物资、南海建设、油气资源开发都带来很大困难,急需打通这条战略通道,因此建设深埋海底通道意义重大。

琼州海峡具有台风多、地层条件差等特点,海上每天有30万吨级以上的油轮航行,海中还有潜艇穿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海峡,被称为“黄金通道”。王梦恕表示,桥梁方案受限制较多,而且抵御战争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远不如隧道。海峡通道更加隐蔽、更加不易被破坏,所以采用隧道方案将是必然的选择。

政协委员呼吁:大数据时代科研不能“两头花钱”

“把论文发出去,需要花钱,再把数据买回来,还要花钱。我们这是在两头花钱,最后把钱都送出去了。”3月9日,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场上,在听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的发言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建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寿君不由得感慨。

蒋华良提出的,是一个他呼吁了很多次,却不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大数据的重要性,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自己的科研数据都在国外。”蒋华良直言。

在蒋华良看来,大数据时代的当下,谁掌握了科研数据,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美国是科技强国,也是科技期刊的强国,国际上大多数研究结果都发表在美国期刊上。因此,美国掌握了大部分科研数据。”蒋华良说。

科研数据对于新药研发、新材料研制方面尤为重要。“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没有多少人去做实验研究,他们主要依靠数据分析,很容易就能把所有科研数据都分析一遍,筛除已经研制失败的数据,然后稍微做一下实验就可以了。这也导致美国做新材料的速度,基本上是我们的两到三倍。”

而对于国内的科研企业、院所及科研人员来说,想分析科研数据并不容易。“想分析,就要花钱把数据买回来。”蒋华良说。

“国外一些机构专门做数据库,会把各个研究小组的数据整合起来,如果要用这样的数据库,包括打包的数据服务,就要付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她表示,由于自己的科研领域经常需要参考国外数据,自己所在单位也与某些数据库建立了订阅服务的关系,方便科研人员进行数据查询。

“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目。”王寿君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们看来,要改变这种情况,最关键的是尽快发展我国的高质量期刊。

“一些好的文章可以优先安排在国内期刊发表。”蔡晓红表示,希望通过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带动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提高国内期刊的影响力,进而改变上述被动局面。

然而,问题在于,当下科技管理部门常常按照SCI排名的方式考核项目运行情况,考察实验室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我们每年都要填很多表,写明发表了多少SCI论文,自己要报,单位也要报。”蔡晓红说,如此考核“指挥棒”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国内优秀科研论文发表时所选择的期刊。

要改变当下的局面,考核机制应当调整。“现在有些国内期刊也在鼓励国内科学家优先将论文发到国内期刊,但目前考核体系如此,即便鼓励也不可能改变大局。”蔡晓红告诉记者,“我们要先做到不要唯SCI论事,而是真正以科学研究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来论事,这样才会在整体上有助于整个体系的改变。”

高抒院士:海岸带生态环境须保护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抒认为,海岸带生态环境必须严格加以保护,要提高海岸带利用率,打破不同类型保护区“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高抒表示,我国沿海城市对土地的使用存在浪费现象,有许多没有利用的死角,没有实现生产或生态功能。“从资源的时空变化来看,每一块土地都需要得以控制和最佳使用,海岸带尤其如此”。因此,他建议,发展精细化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以一定的分辨率给每块土地建立过去使用档案和未来规划档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高抒认为,国家和地方设置了不少自然保护区,但在管理上经常“一刀切”,由此形成一些误区。例如,有的地方官员以为保护区内什么都不能动,而保护区外什么都可以做。

他提出,参照有关国际规范,综合考虑功能定位和主要保护对象特点,对自然保护区建立个性化保护条例,实施科学分类和管理,提高管护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孔凡群委员:完善法规推动油气合作开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等法规,推动了国有石油企业规范有序地对外合作开发石油资源,但对内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合作开发的障碍。”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孔凡群建议,应尽快完善对内合作开采石油资源的政策法规,进一步促进油气领域国企民企开展合作。

孔凡群表示,目前对内合作开发石油资源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合作行为缺少法规细则的规范和权益保障。尽管吸引民营资本参与油气市场的政策推动力度较大,但还缺乏操作性细则和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油气储量资产缺少规范的价值认定。在以往的国内合资合作中,油田企业主要以前期勘探开发投入作价入股。这种方式不能客观公允地反映油气资源价值,也影响石油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三是油气矿业权难以流转。由于我国法律对油气矿业权的取得和流转进行严格限制,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油气开采领域,油气资源难以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

孔凡群建议参照对外合作的相关法规,研究制定国内合作开采油气资源的法律规范,明确油气勘查开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条件、合作经营范围、合作方式等条款,使国内石油资源合作开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刘庆峰委员:“人工智能+”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再次扮演了“AI代言人”的角色。他提出,为保持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良好的发展势头,建议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系统规划、加速布局,抢抓全球产业制高点”。

据2016年《科学》杂志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50%的劳动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在中国这个数字将达77%。刘庆峰认为,“可能用不了30年就会达到这个水平”。

“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刘庆峰说,人工智能可进入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

在《关于系统规划、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议案中,刘庆峰提出了9条具体建议,包括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支持人工智能源头创新、成立产业联盟以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制定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法、建立相关教育课程和社会培训体系、制定相关社会支撑和法律体系、进行人文研究和伦理引导、制订相关全球人才引进计划等。

何悦委员:建议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我国‘十三五’规划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建议尽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何悦提交了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提案。

据何悦介绍,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每年给农林牧渔业、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

“随着跨境电商的暴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正在通过跨境邮递途径进入我国。”何悦表示,外来物种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境内,同时已形成入侵的物种也在国内多地区之间快速扩散,使我国今后一段时期,仍将面临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增多、面积扩大的趋势。

为更好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入侵物种,何悦建议尽快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以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及其栖息环境,持续利用生物物种及其遗传资源,公平分享因利用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产生的惠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崔向群院士:中国将在南极打开观测宇宙新窗口

“我国将在南极冰穹A建造两台望远镜,一是2.5米昆仑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UUST),二是5米冰穹A太赫兹探测器(DATE5),这将打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新窗口。”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透露说。

崔向群介绍,天文学研究的核心科学目标主要是“暗能量”“暗物质”“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生命起源”。我国科学界为此提出了“上天入地去南极”的科考目标。南极天文台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

遥远的南极从来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的温度可以降到零下80多摄氏度,漫长的黑夜可以持续约6个月。其中,中国所选择的冰穹A为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这里拥有其他地面天文台址无可比拟的观测优势。

“在南极进行天文观测,比其他地点看得更远、更清楚,高分辨、大视场、宽波段兼具。”崔向群介绍,南极天文台是2013年公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去年12月,四名天文学家跟随“雪龙号”一起奔赴南极,这意味着南极天文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崔向群看来,占据“冰穹A”这个制高点,中国在南极天文科考领域“拿着一手好牌”。目前国际天文观测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希望发现与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比如行星上要有水、有氧气、温度适宜等。而南极天文台的建成,将使中国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崔向群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目前在南极内陆,已经实现了CSTAR中国之星望远镜和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的成功安装与连续工作,主要进行超新星早期发现、系外行星搜寻和光变天体的研究。

崔向群表示,除了太空,地面上没有第二处地方可以像南极这样实现对太赫兹波段的观测了。如果说射电波段是为地面天文观测撕开了一条缝隙的话,太赫兹波段观测则打开了一扇更为宽广的“窗口”。

与之相似,K波段也是南极天文观测的一双新眼睛。“等我国的昆仑暗宇宙巡天望远镜建成后,其对红外光的观测将弥补哈勃望远镜的不足,弥补全球望远镜的观测空白。通过观测宇宙遥远天体的红移,有望在暗能量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崔向群表示。

王祖温委员:应尽快出台船舶环保产业扶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王祖温表示,船舶排放的硫氧化物排放污染不仅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给我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应加紧治理。

据统计,一艘使用3.5%含硫量燃油的集装箱船以最大功率70%的负荷行驶,一天排放的硫氧化物相当于50万辆使用国四油品的货车。

王祖温说,我国对防止船舶空气污染的具体政策措施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仍缺乏全国性政策指引。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目前国际船舶尾气脱硫系统市场基本被欧洲的瓦锡兰、阿法拉伐等少数品牌控制。节能环保不仅能帮助航运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同时对树立航运企业绿色环保的企业形象有积极的意义。

王祖温呼吁尽快出台相关财政补贴政策,通过一次性补贴船舶尾气脱硫系统取代过去年复一年的巨额燃油补贴。这将会极大地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改善空气质量,造福人民。

■文章来自:科学网、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投稿,并提供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