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视点▏吴立新:应尽快启动E级超算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面对全球海洋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海洋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海洋产业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对海洋科技创新这一话题尤为关注,并带来了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一些建议。
■形势:海洋科技创新成全球焦点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壮大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全球新一轮海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共建共享的海洋全球治理体系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面对全球海洋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海洋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海洋产业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而作为全国首个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自2015年6月启动试运行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平台。目前,该实验室已有效整合了全国海洋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启动了一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开放共享,并在美、澳建立了科研合作中心,开展了一批重大项目预研。
5日,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海洋事业进入快车道,但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总量和产业发展实力等方面与国家需求相比还有不足,部分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现状:海洋新兴产业亟待发展
吴立新介绍,海洋科学是系统性观测科学,需要长时期、全面积累,而我国海洋科技特别是深海领域起步较晚,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不充分,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历史数据不足且总体上停留在近海和海面。而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基础较为薄弱,实时服务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此外,我国海洋领域人才总量和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我国有约180家海洋科研机构及3万余名科研人员,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各高校、研究机构等主要服务于所属部委,存在部分研究范畴重叠以及部门壁垒现象,现有的创新主体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除此之外,吴立新认为,我国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亟待发展。“当前,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而深蓝渔业、海洋高端装备、海洋大数据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偏低。”吴立新表示,海洋装备和技术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无法完全支撑深远海综合立体科考、经济活动,而刚刚起步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我国海洋领域科技条件和产业化平台建设规模小且布局分散,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不能满足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海上试验和成果推广应用需求,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产业政策的支持。
■建议: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为了助力我国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今年上会,吴立新带来了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一些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吴立新建议,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国家海洋优势资源,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科学家科研方向选择自主权;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在国家海洋创新体系中的核心龙头作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支撑作用,设立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发起“透明海洋”等重大专项以及开展项目预研工作。同时,建议建设E级超算、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用机制,着力组织重大科技攻关。
海洋强国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海洋领域人才,吴立新建议,应不断完善海洋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开启国际化人才战略布局,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宽海洋人才引进途径,通过加强科研国际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不断从国外引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复合型海洋人才。同时,面向全球遴选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结合海洋领域已有的一系列有益探索,开展长期、持续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可以参照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校待遇标准分层次,为引进人才提供人才津贴、生活津贴、科研补助经费、科研办公用房、人才公寓等方面的待遇和条件。”吴立新说。
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吴立新建议,进一步优化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明确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海洋产学研结合等,推动海洋资源的科学、绿色、立体开发,促进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重点推动深蓝渔业、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海洋大数据、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与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在应用研究中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改革科研单位管理体制,鼓励应用技术研发人员参与市场运作并合法获得回报。
■紧迫:尽快启动E级超算建设
采访中,吴立新反复提到加快推进国家E级超算建设及其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介绍,E级超算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之利器”,是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并行计算的下一代超级计算机。“它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海洋强国战略等重大举措,开展全球气候研究、能源矿产勘探、生物医药研发、战场环境保障、人工智能支撑等必不可少的大科学装置,正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战略重器。”吴立新说,当前,我国超算研发技术正从跟跑、并跑进入部分关键领域领跑的重要转型期,为保持持续领先的技术优势,我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先后提出了其本国的E级超算重大计划,力争在2020年前完成,以抢夺科技创新制高点。
这种国际形势对国产超算来说,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重要机遇。吴立新建议,我国应尽快启动E级超算整机系统建设,抢争国际制高点、国际领先地位和未来国际影响力。“距离2020年的建设目标仅有两年多的时间,由于E级超算整机系统的研制除了设备本身,还有土建、电力等大量基础保障环境的立项、规划与建设,时间极为紧迫,因此,建议采用总量控制、分批启动的原则,整机研制单位采取技术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尽快确定研制单位和应用单位。”吴立新说,超算的技术发展与海洋科学的进步相生相伴、共存共荣,建议以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为目标,加大支持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及硬件系统建设,大力支持新型技术体系构建,着力实现E级超算建设从“能力导向”快步走向“需求导向”,助力我国早日夺取“世界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桂冠”。
■目标:推进科技创新数据协同共享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青岛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效卓然。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286.4亿元,占GDP比重2.86%,研发投入总量及强度均居全省首位,不断聚焦高技术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靶向产业集聚创新资源,通过“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和国际系”四条主线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48家,集聚高端人才4700人,带动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
下一步,青岛市将多措并举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海洋国家实验室试点、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青岛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面向2030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推进科技创新数据协同共享,构建科技决策咨询体系。
■文章来源:半岛都市报,文/图:徐杰 李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