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张春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什么是深圳?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什么是深圳?不少海洋经济研究者对此展开热议,有研究人士称,“中国不少沿海城市,对深圳可能并不太服气”。《意见》中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的提法也颇有新意。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参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建议提出的研究者,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张春宇博士,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定位、深圳的优劣势以及其他城市的相关情况等诸多视角进行了解读。
记者:您的团队参与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吗?您觉得什么才是一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该有的样子?
张春宇:是的,我们团队参与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最开始起源于我们做的一项全球海洋经济的调研和课题研究,那时我们萌发了这个想法。之后,在原国家海洋局规划司领导的启发和指导下,双方共同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并且写进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最终得以在深圳试行落地。
我认为,评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至少有五大类指标,分别是航运中心、海洋金融与法律、海洋科技、港口与物流、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应该具备国际航运中心在航运、贸易、物流以及相关服务业方面的优势,还须是海洋金融、法律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领导者,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发展体系的创新者和引领者,并且能通过各类机制、机构,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发挥引导性的作用,为区域或全球提供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并以其完善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和国际化的便利的生活环境,对领先的海洋产业、海洋企业和高端人才形成强大的吸引能力和集聚能力。
记者:目前,我们国内的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哪些具有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潜力?您能概括地谈谈已经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上海、深圳以及其他您认为具有潜力的城市吗?
张春宇:国内的各个城市中,我觉得具备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诸要素的,现阶段来看只有上海。上海已经是全球最重要的海洋城市之一。但客观地说,虽然上海是全球最著名的、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但在海洋领域却并不领先;也就是说,上海是全球最重要的临海城市之一,但却不是海洋中心,距离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
除上海外,深圳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潜力。从现阶段来看,深圳在全球,甚至在国内各个城市的海洋领域发展对比中,都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呢?主要是在于深圳的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深圳的巨大潜力是目前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比如现在海洋领域发展比较好的天津、青岛,我们认为都不具备深圳这样的潜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觉得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只有上海最可能,深圳有可能,而其他城市可以将目标定位为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海洋中心。
记者: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面,有什么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优势是什么?有什么劣势?其中最突出的劣势是什么?
张春宇:深圳具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优势。首先是产业能力,无论是电子信息、金融,还是其他门类的制造业等,深圳都很发达。第二,深圳具有特别雄厚的腹地资源,这是作为一个在全球富有竞争力的海洋城市所不可缺少的要素。第三,深圳的体制优势和执行力优势。国内各个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执行能力其实具有很大的差别,深圳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四,深圳发达的市场经济和活跃的市场氛围。市场化已经成为深圳人根深蒂固的理念,这造就了深圳独有的拼搏和创新的城市精神。
除上述传统优势之外,深圳还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优势。第一,毗邻香港,有利于深圳与香港形成发展合力。虽然从纵向发展来看,香港海洋经济与以前相比有明显下滑,但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对外开放的能力、广度、深度,都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香港和深圳可以统一目标,统筹资源,配合共享,构成竞争合力。香港很多原有的海洋领域的优势都可以为深圳所用,深圳由此具备了后发优势。香港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来讲是特别关键的,也是独有的优势。
第二,区位优势。深圳是距离南海最近的中国特大型城市。南海的资源潜力决定了其可能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会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发展的关键支撑,哪个城市有可能成为南海开发的中心城市呢?我觉得非深圳莫属。虽然目前海南在相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客观地看,海南的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不足以单独支撑未来的南海开发。此外,深圳还与东南亚地区临近,方便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的合作。总体上看,深圳的这种区位优势也是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第三,是深圳人的前瞻意识和能力。我们在和深圳相关人士交流的时候发现,深圳人其实一直忧心忡忡,他们对深圳的发展认识得特别清楚,认为深圳的崛起,在于抓住了上一次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会,抓住了电子信息、金融等产业发展的契机,而下一次产业革新和产业转移时,如果深圳抓不住契机,则有可能被时代抛弃。所以,深圳各界对未来发展的研究和探索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除了深圳,我没有看到其他城市也有这种忧患意识。
基于这种思路,深圳提出了以海洋和航空作为未来技术和产业转型立足的重点领域。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种选择和定位是对还是错,但勇于向未来布局,无疑有利于占据发展先机。
谈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劣势,深圳也很多,可以举几个例子。
海洋科技领域,深圳没有优势,在国内,北京、天津、青岛、上海等城市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海洋人才也是深圳的劣势,深圳没有海洋大学,几乎没有海洋类的专业,大型研究院所也很少。但这些劣势,都是动态劣势,并不是不可弥补的。
记者:对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您有什么建议?请谈谈最重要的一两点。
张春宇: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做什么,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目前,深圳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我们团队当时也参与了研究和起草等相关工作。这个系统性工程的重中之重是深圳要上下一心,切实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能只是提提口号而已。当前,我国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甚至是沿海地区的政府和民众的海洋意识非常淡薄,海洋文明意识不足,这就很难真正推进海洋领域的发展。深圳必须要切实提高对海洋文明的重视程度,还要更多关注国际最新动向,有对标则利于有的放矢。
此外,重要的一点是,深圳需要将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发挥到极致,用优势去弥补劣势。举个例子,比如深圳在海洋技术领域处于劣势,但深圳在资本上、市场方面有优势,就可以利用资本优势弥补技术劣势。在上海、北京、天津、青岛有很多拥有技术的团队,这些团队的某些技术研发完成之后就束之高阁,无法得到资本的支持,无法得到市场的支持,深圳即可从此切入,有的时候很少量的资金就能撬动某项技术的产业化。
记者:这次提出深圳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据了解您的团队有参与这一建议的提出,最初提出这一建议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春宇: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也是我们首先提出了思想雏形,在原国家海洋局规划司的指导之下,我们共同提出这一构想。最初的想法基于以下的基本事实,“一带一路”倡议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配合,进展得不错,但有些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还有疑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其他各种配套措施,多数都是政府间的合作,合作的领域受限。如果能有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性的、开发性的金融机构,对推进“一带一路”将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未来“海上丝绸之路”在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和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很大,这个机构如果能够有力地推动海洋领域合作是最好的。我们都知道,海洋产业的一个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投资回报时间长,社会资本很难轻易进入这些领域。国际上的海洋产业发展的通行模式是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政府不参与,或参与有限,则不利于现代海洋产业,尤其是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全球海洋产业发展进程中,如果有一个开发性的金融机构来提供种子基金、引导基金,有利于撬动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可能会让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的跨越。正是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我们提出建设一个全球性的、多元化的、民营主导的、开发性的、海洋领域的金融机构。
记者:深圳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有哪些基础或优势?需要规避哪些问题?您能否给出相关建议?
张春宇:深圳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有我之前提到的区位优势、金融基础优势等。其中,与香港毗邻是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因为要做国际性的金融机构,需要金融资本相对自由的进出,这就需要深圳与香港之间的有效分工和密切配合。深圳最合适的区域应该是前海,前海的功能定位是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构调整引领区,创新金融是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前海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这种国际性的、民营主导的、多元化的国际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在法律上、各种规则上有所突破,至少是突破的尝试,这样就需要一个特别灵活的机制来保证,前海无疑最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