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们安身立命的基石是什么?西外林敏校长的教育思考

崔翼琴 上海升学 2022-10-02

这几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部分地区弥漫着战火硝烟,世界在剧变,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我们不禁感慨,将来我们的孩子何去何从?即便他通过了现有的中高考,升入一所国内大学或赴海外深造,他真的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赋予孩子们足够的能力和素养,去应对将来未知的机遇和挑战?
不少家长在居家抗疫期间,心境都会有些不平静。而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的林敏校长,自己既是教育人也是家长,最近居家期间也做了一番教育的深层思考。


★ 身处变局,孩子们安身立命的基石究竟是什么?
★ 我们真的替学生准备好了吗?
★ 当全球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当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孩子们心底的价值观怎样烙刻,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秉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林敏校长反思,教育究竟要做什么?教育并不是轰轰烈烈、风风火火地敲锣打鼓,举旗呐喊,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日常细碎平凡的琐事中,在平日的课堂、校园生活中,发现孩子们成长的诉求、内心的需要,教育应该是点点滴滴的春风化雨,是平淡无奇的潜移默化,是滴水石穿、坚守坚持的润物细无声。


先来看看西外校园的几个小场景。

每年9月1日新生入校,依照西外开办以来的传统,林敏校长会带着学校管理层骨干团队到一年级新生宿舍,与生活老师们一起,帮助第一夜住校的孩子们更衣、洗澡、就寝。小一新生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第一夜”,老师们用关爱化解孩子们的分离焦虑。有个男孩看到正替他穿衣的林敏校长的胸牌,拉着胸牌问道:“您是总校长呀?校长就是替我们洗澡的?”林校点点头,孩子也笑了,就在这间寝室里,孩子通过胸牌认识了这位校长。

在宿舍走廊里,一个孩子想妈妈了,刚睡下去又跑出来,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蹲下身来,安抚孩子的情绪,把自己的手机递到孩子的手心,“我们给妈妈打个电话,就去睡觉,好不好?”

林敏校长说,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就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不断发生。学生体育课上扭了脚,老师连续多日背着孩子上四楼教室,有学生晚自习作业没完成,教师耐心地陪着孩子面批辅导。一个个寒风刺骨或刮风下雨的晚上,值勤校长们总是坚守在校园里,送走每一个寄宿的学生回寝室才离校,而教工宿舍临近午夜还亮着的一盏盏灯下,是老师们在精心备课或批改作业。学期中每一个周日的傍晚,西外的校长骨干、班主任们,总是匆匆从家赶到学校,去迎候陆续返校的学生们……十七年如一日,教育就是一幕幕真实而又素朴无华的场景,并不是抓住了什么大道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教育是做好每一件普通的小事,讲好每一个平实的小道理,注重习惯、养成规范、润物细无声,慢慢地,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这些点点滴滴小事汇集起来就是一片教育星辰大海。




这7大素养将是孩子安身立命的法宝


如果要对学校教育做一些重构与再造,林敏校长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01一定要为学生筑下安身立命的基石


这个“基石”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不是考试中得高分的学业能力。这个“基石”比知识技能更重要、更持久,它是孩子终身发展的根基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渗透贯通教育全过程的生命力教育,是孩子在任何境遇下持有的人生态度。

给孩子安身立命的教育,就像给孩子打造了坚实的船锚,当遇到风浪时,他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这艘生命之船,在颠簸的风浪中稳稳地“定”住,因此这个“锚”非常重要。

这安身立命的“基石”是什么?就是孩子的人生观。

“我为什么活着?”
“我是谁?”
“我从哪来?”
“我现在是怎么样的?”
“将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生活与生命的意义价值何在?”
……

林敏校长觉得,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问题很重要。有家长会疑惑,这些问题恐怕太抽象,现在跟孩子讲这些干嘛!“是的,不用一上来就跟孩子讲大道理,但如果没有在日常生活与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人生观渗透,孩子就没有‘定海神针’,他也走不稳走不长远。”林敏校长说,关于生命的教育,不是你去硬邦邦地灌输给孩子,而是要让他去通过各种具体实在的感受体验,明白生命至上、每个个体生命的独一无二性、以人为本、人不是工具手段而是目的等原则,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与课堂、校园文化、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让孩子去参与、去交流、去探索、去反思,从而慢慢感悟和体验生命的内在意义与价值。



02要教学生有共情力、同理心


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这一代学生,容易将自己孤独地封闭在自我世界里,而我们的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太关注认知,太关注抽象知识积累,太关注逻辑思维、工具理性的一些东西,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联结却忽略了。可能看到一个男孩子哭鼻子就觉得是“没出息”,但人是需要情感表达、宣泄的,而且这种情感深沉、丰富且无处不在,是人之为人的生命体验与展现,我们不该压抑、忽视它。尤其是当人身处困境、危机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分享,会变得非常重要,会成为互相支撑的力量。没有了情感与交流,躯体的生命也会变得单调干枯无意义。


03教会学生高阶认知和批判性反思能力


当今世界错综复杂,在接受纷扰繁复的信息时,你能做出什么样的判断?你是否能有清醒的、理性的判断?是否能分清是非和善恶?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思维能力,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复杂信息中提炼出自己的想法,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这是很重要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赋予学生这样的能力。



04有审美、创造和想象力


人是要有心理寄托和信仰的。古往今来,中国的士大夫在志道与雅兴间,诠释了美学文化,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安,既可以让自己摆脱世俗困扰,也可以陶冶性情,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他们弹琴、作画、吟诗、弄文墨,这些爱好是舒展心绪,达到身心和谐的一个重要方式。审美、创造、想象,不光是一个功利性的东西,它是与环境有机地结合、使身心平和的一种关系。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当身处逆境、困顿中时,如果学生能有一些闲情逸致、兴趣爱好,有些审美和“小确幸”火花,便可以修身养性,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滋润。











05培养孩子的毅力和意志力


显而易见的,生活不会永远平坦,充满着意外和偶然性;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你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你有没有意志力去应对逆境、化解压力?你顶得住吗?

意志力和毅力的心理建设,可以通过大量的体育运动、团队活动、户外远足等来养成,通过身体直接的参与,去感受、去获得心理上的磨炼,才可以慢慢形成。而这些经历,这些过程,是我们的学校与家庭应该给到学生的。



06要有变通力、适应力


我们常常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只有这一条路啊!

言下之意是,读不好书就完蛋,走不过这座“独木桥”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地方去。我们其实为孩子设计好的未来的人生,常常就只是一条路。

但现实中,人会遇到许多与原来设计的不同的“路线”,但恰恰是这些路,可能成就了你自己!

人生是要去不断地走一走闯一闯,去探寻各种不同的路径与多彩的风景,哪怕是林间的一条小路,先走走,然而再回到大路上来,也未尝不可。千万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有些同学大学毕业了,找到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也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就凑合着过,因为我们惧怕“改变”。但事实上,这个世界永远在变,你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在哪儿,会从事怎样的工作,所以你必须具备变通能力,未来有不少传统岗位会消失,也有许多新兴行业会兴起。未来,我们的孩子可能国内国外满世界到处走,每隔几年要换工作换居所,所以能够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能力确实至关重要。在西外,老师们鼓励学生出去走走看看,带着他们一起行走,让他们吃吃苦,体验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变通力和适应力,真的很必要。



07实践生存的能力


过去有种说法叫“成绩好遮百丑”,但还有句话叫“高分低能”。孩子们除了学习出色,他的生存能力怎样?能够独立生活吗?将来孩子出国深造,他要自己找房子、自己买菜烧饭、自己去办证、自己去注册……他能够站住脚吗?能够顺利地适应生活吗?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为孩子们做好准备,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是他生存的根本。

综上,林敏校长感悟到,这七条能力,应当在我们教育的全过程中予以关注。这是培养学生个体自我独立的最核心、最基础的素养能力。

在重构课程、重构课堂时,实实在在教给孩子“求真、树人、厚德”的根本,让孩子们了解人之为人、生命至上的原则,这其实是整个人类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尊重生命,尽可能去实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生命是无可替代的教育的本质是教学生“立起来”。在西外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经将这些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入平日的教学,让学生知晓生命的意义Meaning 、目的Purpose 与价值Value,自己是整个人类的一份子,一起来参与,一起努力构建这个命运共同体。
 


怎样让我们的孩子

去面对未来的“大考”?


不久的将来,孩子们会面临比我们遇到的更多的危机与挑战。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做好应对未来的充分准备。



西外的中外教老师会和学生一起谈“追星”,一块儿来聊聊学生喜欢的歌星、明星,有同学崇拜屠呦呦、袁隆平和鲁迅,而林敏校长则把自己“追”蔡元培、邓稼先的经历与学生分享。再比如,在西外的光影课堂中,播映完《无问西东》,学生们热烈议论当年西南联大那些师生们的求学与家国情怀,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讲堂上,师生们讨论了全球化的进程与中国的崛起,思考着自己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中英双语辩论场上,同学们讨论粮食危机与环境保护,文化认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理有据侃侃而谈;在行走的路上,师生们登泰山、祭黄帝陵,看红旗渠、走酒泉宇航基地、探贵州天眼之途中寻找中国魂,茫茫戈壁、草原荒漠、关中书院、延安窑洞、黄河惊涛,让师生们筑志立魄……


这些内容,考试未必会涉及,但它们带给学生内心的触动,能力的迁移,理性的分析,身心的体验、生命的感悟,会牢牢扎根于同学们的脑海心田中。很多年后,学过的知识有可能会被遗忘,但学生内心的这些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结和逻辑,会逐渐形成一种框架,这就是有思维含量和生命感受的一种深层认知情感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赢得各种人生“大考”的竞争力

生命需要水分和各种养分的滋润,如果你具备了以上这些能力,就会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生命的状态。”林敏校长说。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超验的生命情感”

让师生、生生互动联结


如何让学生获得这样的感悟?在西外学校,林敏校长反复强调,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研究课堂、反思教学,是西外教育最重要的着力点。


通过对智慧教育课堂的听课评课,林敏校长对西外课堂的微观流程与结构作思考,“课堂是‘庙堂’,充满着超验非理智的激情、魅力与神圣感。在课堂中,往往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超验情感氛围。课堂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如将课堂视作安身立命的平台,在每堂课的有限时空,不断激发强化师生的生命感受体验、便能不断再生及舒展几十个个体生命存在与联接的意义。”

当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开始“对话分享”彼此的想象、期待与内心的渴望。已知与未知的故事、人物、语言、符号、公式、定理……各种概念、推理、创意,想象,一起互动生成认知与情感的内容,有些是可言说的、能被逻辑理性结构化的“知识”与“思维”,但更有一种不可言说表达的“情绪”与“氛围”。

这种体验让个体产生心理的亢奋状态与愉悦感,通过共情与分享,从而成为课堂中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一种集体体验及氛围,表现为师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究激情、聚精会神的关注度,一种出神入化的认知境界。

课堂,就是师生、生生间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这种充满着生命能量的境界,推动课堂变得真实与高效,教师与学生成为课堂的“双主体”,课堂中的知识导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互动、提问答疑、动手实践、提炼概括、评价测试、练习作业、批改反馈……在整个学习闭环中,教师渐渐趋向“隐性”,此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会越来越强,课堂的氛围温馨而和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很好的情感联接,共同参与构建深度学习的过程。这便是西外“智慧教育课堂”的魅力所在。

 
最近上网课期间,林敏校长在听课后,也思考了线上课堂和线下教学的差别和不同点,与教师们总结、研讨更好的教学模式。

线下教学教与学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是置于同一个时空环境(教室)中,教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全方位、立体式、无间隔地接触交流,不需要通过任何“媒介”与“中介”。而线上课堂的学习双主体是“分离”的,要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平台作为“媒介”才能相联,教师与学生在空间上的“隔离”,会使教与学产生“疏离”感,原来线下课堂学生的专注度、注意时长、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直接效应”、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度”和对课堂的“把控力”都会打折扣。

所以,简单地复制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会对线上课堂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线上课堂对教与学双主体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必须在备课环节更下功夫,要在课堂的设计上,更多地去考虑如何能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更多样出彩的可视化的分享呈现(PPT、图像、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课堂的流程结构上,要将讲讲练练、提问讨论、师生双向互动的频率大幅提高,要将教师的讲授辅导与学生的练习反馈不断穿插交融,精讲多练抓重点。线上课堂的节奏要明快紧凑,不能混杂拖沓,要“小步”跑而不是“大步跨”。教师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不让学生“分心”、“游离”、甚至“掉线”。

线上课堂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技术平台作为中介所隔断的,是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情感分享交流。平日校园课堂课间中,师生、生生无处不相逢,一起无间距地切磋、交流、互动……但在线上平台上,只是信息和流量间的传送。时空被分成网格窗口。好的线上课堂,一定洋溢着师生、生生间互相的关切与惦念。课上,不光有知识的传授,更有情感的纽带,不光有教师对学生学业上的关注,更渗透着教师对孩子身心的关爱。平台网络课堂上,既有认知层面的信息流,又有生命层面的情感流。这种温馨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高效课堂最重要的保障。

上好网课,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网上平台的各种工具应用,而要更注重己经被虚拟空间“平台化”或“物化”的人,线上课堂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与教师,他们之间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互动与联接,是任何线上课堂教育的意义所在。

 

“双减”后课堂与作业质量怎么改变?

两个公式减负增效


当智慧课堂遇上“双减”,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又碰擦出了火花。落实到每个学生,就是怎么向课堂和作业要效率。


“双减”政策出台后,林敏校长和教师团队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双减”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让学校日常课堂的功能作用变得更重要了,课堂的有效性,即在单位时间内师生在课堂的“投入产出比”,也是常说的“课堂效率”,其实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劳动生产率”。这是衡量我们“减负增效”的最重要的关键性指标。林敏校长把课堂的“投入产出比”(课堂效率),简化为一个公式:

X=[(A+B)× C]÷ N.

X是“投入产出比”,A是课堂教学设计维度的变量,B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实施维度的变量,C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的变量,N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变量。假定N时间变量保持恒定,A、B和C变量的数值变得越来越高,那X(投入产出比)的数值也就相应变大,课堂效率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如何在有限恒定的时间单位内,不断优化提升A、B、C三项变量,尤其是C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如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零,A、B的数值再高也没用。这些课堂教学效率公式中最重要的变量因子,成为西外教师团队落实“双减”过程中最要“着力”的关键点。


另一方面,“双减”的减负,作业量的减少首当其冲。作业的减负,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量”的调整,如何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真正“减量增质”,也是西外教师团队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切忌一刀切和“面面俱到”,抓“重难点”,有分层,有梯度,西外学校初中部老师们通力合作,根据课标教纲,结合学情,编出了一本本适合学生的各学科“校本作业”。

林敏校长提出,作业有效性,作业的投入产出比的公式有四个主要维度变量:D是作业设计、F是作业实施、G是作业的双向反馈,H是学生做作业的参与程度、M是作业的数量与时长,而Y便是作业的有效性、即作业的“投入产出比”。作业有效性或作业的“投入产出比”的公式是:

Y=[(D+F+G)× H]÷ M

从这个公式可见,如作业量(或作业时长)是常数恒定不变,作业有效性的提高,就得依赖于好的“作业设计”、高效的“作业实施”、及时精细的“作业反馈”,最后一个变量H非常重要,要更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参与共同建构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通过适当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时长,努力去拓展创设更有新意创意的多元化的各类作业,减低学生对作业马虎不上心、应付了事的“厌倦感”。只有这几项维度变量共同合成作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

 

西外为什么要做融合课程?


教学生安身立命的道理,也要为他们打造个性化升学路径,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林敏校长觉得,这条路径应该是多元的、能够灵活变通转换、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路径。学生未来可以在国内完成高质量升学,也可以赴海外优质学府深造。

在复旦学过哲学,在英国读完博士,做到国外大学的系主任,回国后投身民办教育17年……林敏校长丰富的海内外教育经历,让他走在了国际化教育探索的前沿。

林敏校长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感悟到,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而最好的教育,其实在两者之间,最好的就是融合。

他所创办的西外外国语学校与多数国际化学校不同,并不是全盘采用国际课程体系,而是立足本土课程,兼容并举,始终给学生“两条腿走路”的选择能力,要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双通道


 斯坦福小哥哥带你

看他12年的“家” 西外学校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是2005年成立的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松江新城。

西外使用上海市通用的国家教材,并通过建设“模块化的融合课程”,打造出双轨制、多元化、国内国际双通道升学的办学特色。学生可参加上海中考、高考,升入国内初中、高中和大学,也可以升入海外学校深造。


学校除了开足国家规定的所有基础学业课程,还开设了剑桥大学考试局的IGCSE、A Level和美国大学理事会的AP课程,引导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者拓展全球化视野,获得能立足于国际社会的必备技能。学校得到了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及美国大学理事会的双重认证,也是上海市教委批准的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之一。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全员导师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健全人格,让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打造“人文素养、数理科技、强体健魄、艺术审美、社会实践”五大板块中西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浸润式的中英双语环境,不断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坚持全人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开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拓展课程和社团。西外有近百门课内外融合的社团及活动,涵盖影视欣赏,戏剧表演,音乐欣赏,艺术欣赏,GALA DAY文化艺术节,周周演。开设钢琴、合唱、民族舞、芭蕾舞、拉丁舞、街舞、架子鼓、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素描、网球、足球、篮球、武术、高尔夫球、旱地冰球、击剑、国际象棋、航模、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科技与生活、演讲与辩论、文学社、中外文化比较、外教口语训练、中外经典阅读、生活科学、生命科学等;玖號话剧社、玖號诗社、玖號相声社、伊甸儿童剧社和七月话剧社等特色社团课程。







中高考升学成绩斐然


西外办学17年来,大力引进国际和国内最先进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未来能根扎本土、行走世界、融汇中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格和优秀的成员。小学、初中、高中教学高标准严要求,中考、高考和国际化考试也成绩斐然。


众多初三学子如愿进入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复旦附中、七宝中学、建平中学、格致中学、延安中学、松江二中等上海市示范性高中或升入本校高中;初中双语融合课程班毕业生不少考入英美知名高中或升入本校经市教委正式批准的国际高中课程部。


历届高中毕业生100%升入国内外高校,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上外、上财大、武大;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迭戈分校、圣塔芭芭拉分校、尔湾分校、河滨分校、欧文分校、戴维斯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南加州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经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麦吉尔大学、滑铁卢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名校。


林敏校长说,一所好学校应该是绿色生态的,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相处,建立学习共同体;人与人之间愿意互相帮助、互相分享,共同为未来打下扎实厚重的人生底色。



预约 新一季 西外

幼小初高全学段体验日

请扫码登记 



关注“西外梦工厂”微信号:

XiWai-Dream(点击:招生专区)


招办电话:
021-37727030、021-37729019(双语)


注:本文系上海升学综合采写,图片视频来源学校。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陈莹  执行编辑:崔翼琴

联系邮箱:shanghaishengxue@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