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集美重要发布!

厦门日报社 / 厦门日报 2022-07-06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厦门市委宣传部举行

“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工作成效和经验亮点。



第三场发布会今天上午举行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集美区委副书记、区长胡旭彬,集美区委副书记周昱,集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志永出席并发布有关情况。





胡旭彬说,鹭海南回,浔江潮涌。长期以来,集美区历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将改革红利转化成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民之所盼”体现到“政之所向”中。10年间,辖区常住人口在岛外四区中率先突破百万,成为全省人口增量最多的县(区),全区GDP从344.97亿元跃升至876.00亿元,经济总量增长1.5倍,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12%,连续两年收入规模位列岛外第一,先后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全省县域城市发展“十优”区、省双拥模范区“七连冠”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荣誉,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一是坚持抓创新、比质量,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产业现代化,工业总产值由722.5亿元跃增至1290.3亿元,三产比例持续优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2021年新增“三高”企业占全市新增量近1/3。


软件园三期形成规模效应,截至2022年4月,注册企业数达6798家,金砖未来创新园落地生根,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元。


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连续七年新增“双百”人才落户数、人才专项投入位列全市第一


深化“放管服”改革,“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达98.53%,办理承诺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3.22%,营商环境考核排名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世茂、IOI商场等16个大型商业体相继开业,集美新城核心商圈快速崛起,人气商气快速集聚


积极探索两岸融合新路径,以全省唯一的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和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获评国家级对台交流、台青创基地2个,注册台企1054家,吸引两岸研学团21.42万人次。



二是坚持锻长板、补短板,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汇聚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诚毅学院、中科院城环所、稀土所等15所高校科研院所,新改扩建86个中小幼项目,新增学位7.62万个,辖区在校生达26.91万人,获评首批省级“教育强区”


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获评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相继落地,医疗床位增至2138张。


深入实施“人文集美”发展战略,大力弘扬“一精神三文化”,嘉庚艺术中心、市图书馆集美新馆、闽南戏曲艺术中心、星巢越中心等79个文化场馆、2516片体育场地星罗棋布,文化影视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全省影视产业投资集聚区和影视拍摄重要基地。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嘉庚建筑独树一帜,集美学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侨乡文化名镇,集美的“人文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三是坚持办实事、解难题,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深入践行为民宗旨,城乡生活明显改善,农民人均收入从1.44万增至3.62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2.56万增至6.06万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增长5%,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6张,引入太保家园高端养老项目,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实现全覆盖。


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0.78万人次;率先全省实施“农村大病防贫救助”项目,惠及13.62万农村人口;创新实施社会救助绿洲计划,全方位关怀保障弱势群体。


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成安置房源1.64万套、面积166万平方米,辖区在册危房长效处置率100%,集美正向民生幸福典范城区昂步迈进。


四是坚持高标准、高品质,

城乡环境宜居宜游





紧抓岛外大发展、金砖厦门会晤等重大机遇,加快城市品质提升,主要建成区面积89平方公里,集美新城“十年聚集成城”,成为跨岛发展新样板,马銮湾新城建设拉开框架,集美东部新城发展高标谋划推进,获评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两环六纵六横”城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


乡村建设全面提质,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河(湖)长制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率先全省试点对初雨污染截流处理;率先全市实施夜间垃圾分类直运;实施“六线六片”景观提升工程,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杏林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入选省首批50个重要湿地名录。


深化“近邻”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与网格化管理,创新打造“七位一体”创稳集美模式,刑事警情从每年1.43万起下降至2077起,年均降幅16.24%,连续五年压控成效位列全市第一。


坚持为民、靠民、惠民,以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持续开展“我有金点子 集美更美好”活动,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蝉联省级文明城区“六连冠”。


美好蓝图催人奋进

浩荡征程使命在肩


下一步,集美区将继续发挥人文集美独特优势,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以产业现代化为支撑,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关键,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着力完善“全要素”系统治理模式,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区;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集美、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打造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等举措,凝心聚力拼搏实干,奋力领跑跨岛发展“接力赛”,努力交出更加精彩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

这些市民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请问胡旭彬区长,集美区在文明城市创建、推进“五大专项整治行动”过程中,如何落实为民理念?有哪些创新举措?

集美区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始终牢记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理念,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工作清单,在创建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创建机制为民。在问题发现上,形成了“白加黑”“五加二”第三方暗访团巡查督查工作机制,通过常态化督查巡查,确保问题“雷达式”扫描全覆盖;在责任落实上,用活用好“书记抓、抓书记”和“区领导挂钩负责”的工作机制,列清单、明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竿子到底”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实践中,发挥“日通报、周调度、月点评”工作机制,通过“每天晾晒问题、每周调度推进、每月排名点评”,高压常态倒逼责任单位落实责任。此外,集美区还将探索建立文明创建奖惩工作机制、升级“集美文明云”科技管理手段、畅通“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沟通渠道,以更加完善的机制手段,助力拔高集美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二是创建之力靠民。将“创建为民、创建靠民”的工作理念贯穿始终。一方面是汇聚“民智”,创新启动以“携手扮靓文明集美”为主题的“我有金点子·集美更美好”线上活动,面向市民群众征集有关电动自行车管理、楼道堆杂、车辆乱停放、卫生保洁、占道经营、门前三包、文明养犬等十个方面问题的意见、建议,发动群众及时发现、补足集美区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短板”。截至5月30日,征集活动共收到意见建议116条,办结107条,办结率超92%。另一方面是汇聚“民力”,通过社区“双报到”等活动形式,依托基层党组织、诚毅志愿者联盟等阵地,携手市民群众共同开展“洁净家园”等创建活动,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升。


三是创建成果惠民。把解决突出问题、为民办实事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垃圾分类、规范停车、空中缆线、家园环境等问题,开展“五大专项整治行动”,共享创建成果。针对空中缆线杂乱无序的问题,专门成立区领导挂帅的工作组,按照“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工作原则,联动工信、镇街、运营商等部门、单位,对重点部位率先开展治理,有序推进空中缆线整治;针对电动自行车乱象的问题,公安、工信、城管、电力、街道等部门开展安全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制止“飞线充电”电动自行车、蓄电池上楼入户等行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万余份。各项整治行动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重点,通过形成机制、强力落实、常态巩固等措施不断收获创建工作成果。




上周,在集美举办的2022“龙腾虎跃”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及系列文化活动,引发了广泛的参与与关注。请问周昱副书记,集美区作为省级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工作方面有什么创新亮点?推进了哪些工作?


感谢对集美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工作的关注。集美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1989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相继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全区台企多、台商多、台胞多。2019年12月,集美被确定为全省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试点开展以来,集美区围绕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以集成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实践、勇于改革创新,做细做实“通、惠、情”三篇文章,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创新亮点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集成:


一是推动力量的集成,去年6月,设立区级“两岸融合发展中心”,构建经济发展、福祉保障、人文交流、智库支撑等4个工作平台,整合工作力量资源,形成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推动措施的集成,结合集美区实际,制订了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对台金融合作、深化两岸人文交流、维护台资台企权益、扶持台胞创业就业、增强台胞社会福祉、做强两岸研学品牌等7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细化了101项改革措施。


三是推动效果的集成,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要求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谋划、协调、督察、考核全流程链条,推进试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在工作推进方面:


一是聚焦“以通促融”,提升服务水平。我们组建了台企上市服务联盟,创建了“海峡两岸直播电商产业园”,设立了台湾影视投资一站式服务窗口,目前17家台企入驻影视文创园。我们成立了高校台籍专家顾问团,累计为30余家台企提供顾问服务;做好台商台企金融服务,为18家台企担保2亿元,帮助25家台企融资19亿元。


二是聚焦“以惠促融”,提质福祉保障。我们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台胞服务驿站”,开通台胞警务服务站、台胞办税绿色通道,推出26项“一件事一次办”台胞套餐。完善保障台胞就学就业、居住生活、出行往来、法律服务等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先后帮助830名台胞参加社保,安排535名台胞入住人才公寓,发放台籍人才补助350万余元。


三是聚焦“以情促融”,深化人文交流。我们持续举办两岸龙舟文化节、两岸特色庙会、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两岸文化交流。鼓励和支持台青就业创业,打造1个国家级、4个省级台青创基地。进一步发挥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作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做强两岸研学品牌,累计接待两岸研学生141万人次,其中台湾青少年2.5万人次,有力增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互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争取更大作为,把集美区建成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服务示范区。



快速增长的人口,给集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请问陈志永书记,集美区在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社会治理新样板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集美区聚焦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集美模式、着力打造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区。



一是统筹谋划,打造治理新格局。全面加强党委领导,成立了集美区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通过对全区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的进一步整合,打造党委领导“一统揽”、智慧集美“一平台”、高效指挥“一中心”、全科处置“一网格”、精细治理“一揽子方案”、协同运转“一套机制”、高效响应“一支队伍”和科技支撑“N+应用”的新型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全区社会治理和城市综合管理等各方面工作。


二是破立并举,优化治理新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查找之前工作中不匹配、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着力破解机制障碍。通过建设“智慧集美”平台,构建“百姓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的运行机制,解决“九龙治水、而水不治”的问题。通过对原有公共安全管理指挥中心等9个中心的“一体化”整合,加速集美区“一网统管”建设,实现跨部门多场景的智能化应用。


三是共建共治,探索治理新路径。围绕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布局现代化、方式现代化目标,发挥区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态化、实体化、高效化运作优势。以“项目化、清单化实施”替代“阶段性、突击性整治”,通过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社会化治理,实现常治长效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先后推动实施了违法侵占收储土地攻坚整治、十里长堤规范提升、“拆栏透绿”专项改造等一批民心工程。


四是重心下移,激活治理新效能。以“力量聚合、职能融合、协同配合”为要求,打造“多网共用”的综合网格和“一岗多能”的基层综合执法队伍。第一阶段,完成713个综合网格精细划分,新聘任网格员1132人,制定完善了网格工作的职责清单和管理考核办法。完成了所有镇街综合执法队的挂牌组建,有序推动城管、农业、文化、劳动等执法力量下沉,逐步解决了一线执法“管不了”“不愿管”“分头管”等管理难题。同步推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整合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发挥公安、司法、公证等专业优势,不断推动法治自治深度融合,实现源头化解。





我们关注到,今年年初集美区出台了《集美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周昱副书记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集美区落实《行动方案》的有关进展情况。

年轻化是集美区人口结构的特质。根据“七人普”数据,集美区14至35周岁常住人口占比达45.83%,青年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今年1月,我们出台了《集美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行动方案》,提出实施青年创业友好工程、青年就业友好工程、青年生活友好工程、学村学子友好工程、台青聚融友好工程以及青年成长友好工程等六大工程,就是为青年群体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青年成长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



为推动六大工程落地见效,我们坚持项目化运作,把对青年群体的各项服务落深落细落实。


在服务青年创业方面,成立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顾问团,为青年申请创业贴息贷款268万元,兑现创业场所补贴434.49万元。在服务青年就业方面,我们开发并上线了“高新校招云平台”,开展春季毕业生线上校园招聘会软件园专场等系列招聘活动,一季度共4000余家次企业提供2万余岗位。在服务青年生活方面,我们在青年聚集的软件园三期新建了一所普惠性0-3周岁婴幼儿托育中心,试点推出青年公寓,在环杏林湾公园新建1个五人制足球场、9个三人制篮球场和1个湖畔书屋,升级改造网红打卡地“十里长堤”,举办了“集美购车节”“集美欢乐购”“听见集美”学村周末音乐会等活动,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学村学子方面,开展了青年人才高校行,组织开展人才政策高校巡讲、校园招聘会等活动;举办了首届“青年杯”动漫作品大赛、动漫产业校企对接会,设立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助力在集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在服务台湾青年方面,发布台青聚融友好工程实施细则,从提供免费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创业启动扶持资金、经营场所扶持、中介团队和推荐团队等8个方面进行扶持;成立台商增信基金,引进台企台胞银行服务点;举办两岸青年(线上)就业博览会,近6000名两岸青年参与其中。在服务青年成长方面,我们聚焦青年特点,打造“青春集美”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选树青年榜样,开展青年“党员之星”评选活动,启动“集美好青年”宣传计划,策划推出15期青年人物专访;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开展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建功行动,助力青年成长,引领青年建功新时代。


除此之外,我们还完成了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LOGO及口号征集并在线上发布,形成鲜明统一的品牌传播形象,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创业集美、安居集美、扎根集美。


就在这个月初,集美区被确定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试点工作,从政策和项目层面发力,在青年宜学、宜居、宜业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更好地服务青年成长发展,力争实现青年全面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共同提升。我们热情欢迎各地青年来集美创业就业、挥洒青春才情、成就青春梦想!




教育一直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我们关注到,此前集美发布了《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请问周昱副书记,集美在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下一步有哪些举措?



感谢对集美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关注。集美是嘉庚故里、百年学村,重教兴教是集美的优良传统,办好教育是集美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去年,集美区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推出了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涵盖10个提升行动、27项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集美区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是统筹推进城乡学校硬件建设。集美区按照统一的学校建设标准和基本装备配置,建设城乡学校校舍和设施设备。近十年来,全区累计新改扩建39个中小学建设项目,新增62090个学位。今年以来,我们已完成了全区中小学教室空调安装和照明改造,基本实现全区城乡中小学校空调和LED护眼灯全覆盖。


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集美区严格落实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和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为提升乡村教师素质,我们扎实推进“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了乡村教师专项培训、“送培送教下乡”“城乡学校手拉手激活课堂教学研讨”等活动。积极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推动校长、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把更多的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吸纳进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促进城乡教师能力和素质共同提升。同时,我们还在职称评聘、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等名额分配上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


三是统筹推进城乡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集美区将13所乡村完小升格为区教育局直属小学,并全部通过了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实施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形成“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启动了13所乡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的集团化办学实践,推进全区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


今年5月,集美区被确定为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下一步,我们将传承弘扬“嘉庚精神”,着眼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推动集团化办学走向深入,总结集团化办学经验,形成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集美模式”;加大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力度,走出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集美路径”;构建中小幼一体化的“诚毅”育人体系,打造立德树人的“集美品牌”,加速推进集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努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请问胡旭彬区长,集美新城作为“跨岛发展”的生动样本,自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下一步将有哪些举措?




自2010年2月启动建设集美新城以来,集美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四高”要求,开荒辟地,雷厉风行,创造新城建设“厦门速度”,顺利完成“一年全面启动,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十年集聚成城”的既定目标,初步形成人居环境优美、产业业态高端、文化品位高尚、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一是城市格局基本成型。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两片两园区”等五个片区功能定位清晰,推进迅速。完成征地4.69万亩、拆迁410.57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建成区34平方公里。建成“四纵四横”主干路网,片区市政道路畅通连片。二是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产业办公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住宅面积约46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软件信息业、商务商贸业、文化演艺与旅游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形成厦门经济新增长极。三是公共配套日臻完善。建成市民中心、嘉庚艺术中心、诚毅科技馆、诚毅书城、诚毅图书馆、集美新城商务中心、闽南戏曲艺术中心等公共设施及文化场所。建立幼、小、中、职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高位嫁接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四是生态环境优越美丽。新城环抱7.2平方公里的杏林湾水域,建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园博苑。通过截污控源、系统治理、生态修复等举措,不断提升杏林湾水环境。建成杏林湾环湾公园、市民公园、凤凰花公园等大型公园和街头绿地,使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



随着“跨岛发展”战略推进,岛外人口增长比重上升趋势加快,根据“七人普”数据显示,集美区常住人口在2020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45万,成为10年来全省人口增量最多的县(区)。根据2021年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集美区现有常住总人口107.8万人,第一次居全市六个区之首,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了20%。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厦门人”在集美安家落户,年轻创业者在集美这片热土上挥洒激情……优美的宜居环境和逐步完善的城市软硬件,吸引越来越多人“用脚投票”、选择集美。近十年来,集美城市面貌持续刷新,城区面积不断拓展,城区品质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集美辖区共有“三高”企业63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4家,产业成为人口不断汇流的有力载体。除此之外,科教文卫的配套完善,以及优厚的创业就业政策,也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重要原因。


集美新城建设的瞩目成绩、集美人口的快速增长,充分证明“跨岛发展”为厦门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战略支撑,是厦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加速器”。当前,集美新城城市建设和新兴产业融合推进,已从搭建城市基础框架向强配套、促繁荣、出效益的更高阶段迈进。下一步,集美新城将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的工作部署,以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厦门城市副中心为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拓展完善城市格局、提升完善公共配套、优化美化生态环境、培育壮大新城产业、大力集聚人气商气等五个方面发力,打造最具闽南特色的跨岛发展最美新城区,奋力续写跨岛发展新篇章。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应洁 摄影:黄少毅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图片中心及集美区、相关单位

编辑:罗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快讯!福建高考作文题出炉!厦门1.92万人走进考场,加油!祝福!

刚刚!厦门疾控发布通知!

这个东西,别用!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扫描二维码下载

厦门日报社App“潮前智媒

轻松玩转黑科技

一键get最潮新闻&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