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什么可解决的,不就是道歉嘛!”

2017-06-26 徐韦婷 爱和自由


为 自 己 负 责

北京海淀崛起实验学校  爱和自由教育基地  

五年级一班主班老师 徐韦婷


解决问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不就是道歉吗?”


到今年的五月,我来到孙瑞雪教育机构工作满五年了。在这五年中我帮助很多孩子解决了在学校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中,我在思考:

解决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是听到“对不起”或是“没关系”吗?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小壮和小圆玩牌,牌是小圆的,可是在玩儿的过程中,小壮因为一时间不能接纳自己总是输,而生气地把纸牌揉皱了。这副牌是小圆在英国旅行时买的,看到牌被揉皱了,她很心疼,带着小壮来找我解决问题,当时小壮还在愤怒的情绪里,他含着眼泪说:“有什么可解决的,不就是道歉嘛,不就是‘对不起’嘛,不用解决了,我现在就道歉,对不起。


后来,当小壮情绪平静下来,这个问题很顺利地解决了,但小壮说的这句话,在我心里回响了很久。“不就是道歉嘛”,细想起来,在从前的多次解决问题过程中,都是需要道歉的。道歉是有必要的,但解决问题的人如果只是把道歉当作一个流程,麻木地说着“对不起”,那还真是应了小壮的话“有什么可解决的”。



我认为教师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要做的内容是:

帮助孩子回忆并理清事情真相;

了解那一刻自己和对方的内在发生了什么,情绪是什么;

清楚彼此的语言和行为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借助规则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在这样一次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去学着觉察自己和他人,了解规则的意义,将规则内化。从中也能为日后独立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这样的思考,很快就遇到了实践的机会。



他为什么拿了东西不还你?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上周,我在办公室里备课,大卫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说:“老师,睿睿和林林发生了问题,我把他俩带过来了。”接着,从大卫的身后,睿睿和林林走进来了,两个人都撅着嘴,进门的时候互不相让,显然对对方十分不满。


我说:“看样子确实是发生了一些事情,谁能先来告诉老师事情的经过?”

睿睿先开口:“我先,刚才上英语课,他拿我的东西不还给我。”

说完这句话,睿睿就不再开口了。

我问:“然后呢?”

睿睿说:“没有了。”

我心里想:如果只是这样,刚才就不会是大卫把他们两个带过来解决问题,事情应该不是这样简单。

于是,我接着问:“他拿了你的东西不还给你,之后发生了什么?”睿睿平静地回答:“没有了”。

我说:“林林为什么拿你的东西?”

睿睿说:“我就听课啊,他就是拿我的东西。”

我转向林林:“请你来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

林林说:“上英语课,他总是把手伸到我这里来,我让他把手拿回去,他根本不理,我就拿了他的文具,以为那样他就会把手拿回去。可是他还是继续伸着,下课之后,我俩就抱在一起要打起来,大卫把我们拉开了。”

我问睿睿:“是你把手伸到林林那里,对吗?”

睿睿一脸疑惑,皱着眉头说:“嗯?我没有啊。”

林林有点生气地说:“就是这样的,大力可以证明!这件事他也有参与。”

睿睿依旧很疑惑:“我没有啊。”

两个人对事情的陈述不一样,这有点棘手。



我请来了大力。

大力说:“就是睿睿先把手伸过去的,他还挠桌子呢!然后林林拿了他的文具,我还告诉睿睿‘你赶快把手缩回来,他就把东西还给你了’。之前我们这张讨论桌就是这样,谁的东西超过界线了,对方就可以拿走。”

睿睿听到了大力的这番话,说:“是我把手放过去的。”

我说:“为什么这样?”

睿睿说:“我觉得好玩。”

我说:“想要游戏可以选择下课的时间,上课不可以打扰。之后林林拿了你的东西时,你怎么了?”

睿睿说:“我不愿意让他拿我的东西,有点……有点没有安全感吧,怕他弄坏。

我说:“林林,睿睿把手伸到你那里,这样给带来了什么感觉?”

林林说:“我觉得很受打扰,尤其是后来他又不停地挠桌子,就更打扰我,我有点生气。”

我转向睿睿:“睿睿,你现在再审视自己的行为,你有什么发现?”睿睿说:“是打扰了。”我说:“那么,你觉得可以怎样解决呢?”

睿睿对林林说:“对不起,我不该伸手过去打扰你。”

林林说:“没关系。”


我说:“林林,睿睿把手伸过去打扰了你,你期望他如何做?”

林林说:“我期望他把手拿回去,别打扰我。”

我说:“是的,可是实际上你是如何做的呢?”

林林说:“我拿了他的东西,以为他会把手拿回去。”

我说:“那你现在如何看待这样的解决方式呢?”

林林说:“这样他就更向我这边伸手了,因为我拿了他的东西。

我说:“是的,拿他的东西并不能让他把手拿回去,这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又引起了新的矛盾,让他更加生气,甚至挠你的桌子。

林林说:“是的。”

我说:“所以,你可以怎样做?”

林林说:“告诉他他打扰我了,我不同意。”

我说:“是的。那么你拿了睿睿的东西这件事情如何解决呢?”

林林转向睿睿:“睿睿对不起,我不该拿你的东西。”

睿睿说:“没关系。”

我说:“大力,在这件事情中,你做了什么?”

大力有点不好意思:“呃,我也打扰了,打扰课堂了。”

我说:“那么,老师要提醒你注意课堂的规则,不可以打扰。并且,如果谁的东西到了别人的范围内,提醒或帮助归位就好了,把东西拿走,这不可以。

大力说:“我知道了。”



你在担心什么?

“我知道如果我说出来,就是我有错!”


虽然问题大部分解决了,但是我还有一些针对睿睿的疑惑没有解开。我请林林和大力先回去,留下了睿睿。


我说:“睿睿,我非常欣赏你在刚才解决问题时的表现,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在大力来之前,你并不认同事情的开端是你把手放在林林的桌子上,而且,我两次问你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你都没有把你和林林要打架的事情告诉我,我很好奇,为什么你不说呢?你在担心什么?


办公室里非常安静,睿睿没有立刻回答我,我默默地看着睿睿,一直在等待他。终于,他开口了:“我知道如果我说出来那些话,就是我有错。”我说:“是的,刚才在你的陈述中,你只是在说林林怎样做了,并不说自己怎样做了。我们需要为自己负责,你有能力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没有不好,只是需要遵守课堂规则。”


在这次事件中,睿睿的内心经历了挣扎,他很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但是不想为自己负责,致使他试图回避某些真实的事件。当事情的始末清晰地呈现出来时,他必须面对内心的不想承担。



这是一次为自己负责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三个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需要发现和觉察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真正的渴望是什么,并且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需要很多次类似的经历,他才能看到自己、接纳自己,真实地为自己负责。


孙瑞雪教育机构协助儿童建立规则的其中一项准则,就是通过建立规则帮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如果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有很多人并不能为自己的语言行为、情绪负责,就会有逃避、说谎、指责、打岔等表现。不面对,只会让我们与内在真实的声音更加分离,在关系里会更迷茫。


因此,儿童需要在每一次解决问题中清晰地表达、梳理、剥离,而后明辨是非,为自己负责,将规则肉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这才是我们协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意义所在。

    

 2017


14届爱和自由全国公益巡讲
10场为新人类父母准备的教育盛会

已结束城市:南京、广州、北京、西安、银川

报名中:太原、上海、深圳、苏州、哈尔滨


10城同步开启报名通道

扫码

了解详情



输入“太原”,“上海

即可查询这二城最新进展。





相关阅读:


教师手记丨孩子,我们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教师手记丨不说教,不建议,只倾听,看看孩子会怎么做?

教师手记丨在孩子的眼中,爱是什么?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教师手记丨“我只是打一下,我没有伤害他们!”

教师手记丨我很喜欢你,我可以摸摸你吗?

教师手记丨我不想来幼儿园,破幼儿园!

教师手记丨孩子说:我知道是假的,可就是觉得很难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