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预告|“广阔的现实主义”研究成果分享











北京中间美术馆致力于深耕中国当代艺术史和思想史,将194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置于全球历史和当代潮流的语境中,并搭建学术与公众间的桥梁。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们最新的三本研究资料即将问世!它们分别是《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展览画册、《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览画册与《中国作为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艺术与思想》第5辑,以跨越60年的摄影史梳理、90年代具体案例研究的历史扣响对“现实主义”的思考。


这三本最近的研究成果将由AP Project在第八届abC艺术书展上独家呈现,展位为A12;6月16日,我们还将在书展中举办活动,请下滑以查看相关信息。‍



研究资料介绍


《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

——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

Infinite Realism: Humanism in Chinese Photography from 1920s to 1980s



语言:中英

开本:215×280mm

页码:408页

工艺:空脊软精装

编著:卢迎华、周邓燕





2022年8月至2023年2月,北京中间美术馆举办了“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展,并在展览结束半年内编辑完成了这本同名出版物。该画册的构思紧贴展览本身,通过展览场景图、所有展出作品和文献的高清图,高度还原展览的结构、内容和现场本身。

 

“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展是中间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行研究与梳理的最新展,由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女士和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史学者周邓燕老师担任策展人和画册主编。画册中收录了展览前言、5篇章节介绍、20组作品概要,以及128位摄影师跨越60年的400余件精彩作品和近100件文献,其中不乏首次展出的重要作品与珍贵文献。画册的五个章节也对应了展览中五个分议题,分别为“现实主义屋檐下的花与草”“战时现实主义的多重镜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现实义”“现实主义的海市蜃楼”与“现实主义与现实中的人”。通过这五个主题,展览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摄影史中出现的人文实践。

 

在这些实践中,摄影师以一种自觉的人文意识,与历史和现实展开对话,显示其对现实的独特把握,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层的摄影阐释和深刻的凝视表现。正如题目所揭示的,我们希望展现的是一个广阔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之中,人作为观察者、记录者、被拍摄者、以及历史和拍摄主体的思想动机和能动性被置于考量和彰显的核心。

 

这本画册是“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展的全面再现,自目录起,按展览的五个主题分类,每一章节的主题色与展厅现场的墙面呼应,遵循由远景逐渐聚焦到单件作品的逻辑,每章由策展人的主题文章、展览场景图、单组作品现场图、介绍短文和作品组成。作品排版结合了展览中对于作品的编排方式,并平衡原作之间的自身逻辑,自成一体的呈现了展出的作品与相关文献。读者不仅能从画册的内容上了解上世纪中国20年代至80 年代摄影的发展变化和各历史时期的重点,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重返展览现场。

 

画册由luomantic设计,在装帧上采用空腔裸脊,可以一百八十度展开阅读,在视觉和封面设计中参考了上世纪摄影文献和信件中的字体及格式,封面UV的6张胶片作品同时也是展览的6张海报,由策展人在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中选取,以尽力展现中国摄影的“广阔”的面貌。


 

画册汇聚了以下艺术家作品:安哥、敖恩洪、白涛、鲍昆、北岛、毕建锋、陈宝生、陈勃、陈复礼、陈淑霞、大海、戴增和、党全礼、邓伟、杜之钟、范惠琛、方大曾、顾城、顾铮、郭松、黑明、洪浩、侯登科、胡武功、黄成、黄道明、黄琳、黄翔、黄永玉、贾朝正、蒋炳南、蒋国良、焦景泉、金伯宏、金石声、郎琦、郎静山、李峰、李国华、李基禄、李明、李少童、李胜利、李恬、李晓斌、栗天生、梁祖德、凌飞、刘半农、刘峰、刘光承、刘杰、刘庆和、刘旭沧、卢施福、吕小中、骆伯年、马名骏、马玉焕、毛战平、孟昭瑞、潘科、彭匡、齐观山、黔群、任曙林、沙飞、邵度、邵家业、沈汛、石宝琇、石少华、石志民、宋士敬、孙振杰、王虎、王今甫、王君华、王苗、王平、王瑞华、王享、王谢白、王雁、王寅、王友身、王跃进、王支文、王芝亭、王志平、魏德忠、魏守忠、闻丹青、吴文浩、吴寅伯、吴印咸、吴中行、吴祖政、夏永烈、徐肖冰、徐英哲、许有辉、许琦、许涿、薛子江、杨群、叶六如、游云谷、余邦焱、袁善德、袁毅平、翟春来、张爱萍、张宝安、张景琠、张力、张印泉、张韫磊、赵介轩、郑景康、郑军、周纯炎、周万年、朱利和、朱天民、朱卫平、庄学本




研究资料介绍


《文化符码

——王友身的旅程》

Wang Youshen: Codes of Culture



语言:中英

开本:215×280mm

页码:188页

工艺:平装、四色印刷、锁线裸脊

主编:卢迎华





“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展于2022年3月26日至8月7日在中间美术馆举行,首次全面地梳理并呈现当代艺术家王友身跨越30余年的艺术实验与实践。自1990年代初起,王友身所代表的带有思想性的观念创作与学院的、守成的倾向是同时深入发展的,两者也由此构成了较高的对抗格局。以王友身的创作历程为例,我们可以考察到具有思想性的创作在1990年代中国艺术现场生发的具体状况,也可以透视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环境中所遇到的阻碍。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认知与书写,王友身的案例因为紧贴时代脉络又顽强地生长出灵动且充盈的形态而成为我们严肃的艺术史学者和机构应该尤为关注的对象。

 

自2017年的“失调的和谐”展以来,中间美术馆通过一些具体区域和案例的考察开启了对1990年代的梳理和研究。此次对于王友身的个案研究,也是这个研究序列中的一环。该展览由中间美术馆馆长,艺术史家、策展人卢迎华策划。法从例出,相信对于个案的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松动乃至颠覆既有的印象与叙述,重新从中国当代文化和思想脉络中,同时在全球艺术的语境中贴切地认识和描述自我。

 

本画册不仅通过从不同角度呈现展出的作品与展厅图景,以及展期内组织的多场论坛、工作坊、纪录片放映等公共教育活动,还原近6个月的展览现场;更力求通过展览设计手稿、深度访谈、连通不同时期的创作,完整传递艺术家的思考与反思,以及艺术家与策展人惺惺相惜的工作范式。

 


 

研究资料介绍


《中国作为问题》第五辑

China As An Issue Vol.5



语言:中文‍

开本:185×260mm

页码:153页

工艺:平装、封面四色印刷/内页单黑印刷、锁线胶装

主编:卢迎华






“中国作为问题”是由中间美术馆自2018年开启的一个演讲系列,陆续邀请了中国学者谈中国或国际问题,也邀请国际学者谈在中国的议题或是涉及中国的国际性议题。通过这些演讲,我们不断地从艺术学科内部出发去寻找其他学科的同道人,也有意识地从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来激发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并将不同学科链接起来。受邀演讲者包括:戴锦华、项飙、雷颐、汪晖、孙歌、洪子诚、陈平原、罗新、王晓明、韩松等等。由演讲衍生出来的丛书《中国作为问题》第一至四辑已发布多时,受到读者广泛的关注。


第五辑的构思与征稿工作伴随着“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20世纪20—80年代摄影的人文实践”展览的筹备同时展开。集合在这一辑的14篇文章展现了围绕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的多个丰富面向,构成了一幅有关现实主义的广阔图景,破除对于现实主义的普遍误读和僵化理解。




活动日程


资料发布会



  主题  

                    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           ‍

日期

                    2023年6月16日                 

时间

                    13:30-14:15                     

地点

                     

                   abC书展二楼北厅    



主讲人




管陶然

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副主管




那荣锟

艺术家

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策展助理




张艺川

导演、策展人、出版人

AP Project发起人之一







AP Project 展位


2F-A12


(购票入口)





其他资料


21本画册与导览册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是继“巨浪与余音”展之后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篇章。展览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呈现出世纪之交艺术界和知识界对这一历史段落的回应。这些话语、笔记、图像、文件、档案和作品被编制成1册读本合集和1本作品集,为当下的我们反思20世纪中对于未来的设想与规划提供些许参考和依傍。


《希望的原理》是中间美术馆于2021年10月16日开幕的同名展览“希望的原理”的画册。在前言中,总策划卢迎华回顾了展览的缘起——期望借由对未来讨论中的视角与方法帮助我们超越当下的思想困境。六篇策展文章则记录了总策划卢迎华、罗小茗与策展团队的成员黄文珑及朱思宇、梁丑娃及周博雅、印帅、张理耕在策展过程中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切入当下对未来的想象、分析与考量的。《希望的原理》画册希望能以写作和创作背景的展开来进一步激发观众对未来多层次的思考,抵抗资本对畅想未来的剥夺并培养出自身创造未来的能动性。画册中同时附有由罗小茗老师撰写导言的延伸阅读推荐,我们将展览视为一场面对未来持续进行的学习之旅,延伸阅读从劳动、时间观、未来语言等方面为开拓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了后续线索。


第三辑《中国作为问题》可以被视为中间美术馆“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览(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5月9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辑中,我们选编了八篇与1980年代的文艺创作思潮息息相关的文章。其中既有身处1980年代的创作者和理论家面对当时的艺术问题和现场而作的文章,也有自1990年代以来,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分析和重新审视1980年代的创作思潮的理论文章。


第四辑《中国作为问题》围绕中国艺术史和文学史写作中的观念与方法组织稿件。我们选编了十篇专论,分别由中国现当代艺术和文学史的研究学者撰写。其中既包括了中国学者的视角,也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与德国的重要历史学家的相关论述。这些专论包括了对当代文学史中重要写作事件的重考,对学术表达的立场、方法及韵味的讨论,中国艺术史家对于现当代艺术中的研究方法、艺术史分期,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价值判断等问题的探索,外国学者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体会与认识,和在全球艺术视野中对中国艺术的定位,以及前沿的实践者以连续性视野重写中国当代艺术序列的尝试。 


《文慧:生活舞蹈》首度全面地梳理并呈现了舞蹈艺术家文慧的若干舞蹈剧场的相关文献,也记录了文慧创作初期的重要舞蹈和剧场作品,系统地整理了她的演出历史记录。2019年,中间美术馆曾举办展览“伊冯娜 · 雷纳与文慧:舞蹈即存在”,展示来自美国、中国的两位舞蹈艺术家伊冯 娜 · 雷纳与文慧数十年的艺术历程。伊冯娜 · 雷纳与文慧的舞蹈、编舞和电影有意地将日常和个体的历史经验转化为创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我们对于日常以及舞蹈的认知。同时,她们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舞蹈、音乐和电影创作等实验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边界的艺术领域。


《快乐的人们……》为2019年展览“快乐的人们……”同名画册。该展览的题目来自现代诗人与文学评论家何其芳写于1940年的诗剧《快乐的人们》。展览题目中按出场次序罗列何其芳诗剧中的人物,意在将展览想象为一部逐渐展开叙述的诗剧,通过作品讲述一个个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在面对现实与历史时的所感、所思、所想和所为。该画册中收录了何其芳的这部诗剧、文化研究学者罗小茗为该展特别创作的长文《推理-世界/说明书》,展览作品的大图,以及中间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为每个作品所特别撰写的详细介绍。  


《想象·主流价值》基于2018年11月开幕的同名展览编著而成。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现实,对主流、主流价值的辨识、指认,尽管仍是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坐标,但人们对何谓主流、何种主流,甚至主流何为却始终难于达成共识。本画册完整呈现了展览的研究细节,再现了展览的叙述和研究,通过将当代艺术与电影、剧场、文学、网络文化等多种媒介并置在一起讨论,批判性地探讨各自与主流价值之间的共享空间和碰撞。      


《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记录了美国康奈尔大学酒井直树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歌教授于2018年1月28日下午在中间美术馆举行的以“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为题的两场讲座与对话。在这场意义深远的对话中,两位长期致力于研究与表述亚洲问题的学者,结合亚洲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展开对话,针对彼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以及迅速推进中的亚洲一体化的现实,探讨今天该如何认识亚洲这个范畴。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是中间美术馆2018年举办的研究性展览“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的同名画册。赵文量、杨雨澍均出生于新中国建国前,他们曾是1960年代松散的绘画团体“玉渊潭画派“和1970年代“无名画会”的核心人物。画册完整呈现了展厅三层的叙事、两位老先生的绘画作品、历史文献和多篇研究文章,对两位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其创作与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史线索的微妙关联,做了详细的解读。


《疏影识清讴——杨雨澍个展》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北京中间美术馆协办的展览“疏影识清讴——杨雨澍个展”的同名画册,包括了两位策展人冯兮与封帆先生基于他们对杨雨澍的研究所撰写的策展文章,也按策展思路将杨雨澍的数百件作品进行编排和呈现,展现了这些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作品的高清图。


《大自然的安抚》收录了赵文量与杨雨澍两位艺术家创作于1968年前后的风景静物作品,这些画作印刻着二人在动荡年代中的个人志趣、境遇与情感。赵文量一如既往地在许多作品背后书写了创作时的背景、心境和故事。在1968年前后艺术高度革命化和政治化的年代中,赵文量与杨雨澍的这组风景静物作品见证了他们身处社会缝隙之间仍保有的自由精神与品格,也因此而充满了张力。这些创作于近半个世纪之前的作品此前从未有机会展出,在今天看来却愈久弥新。正如杨雨澍所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我的脚和花岗岩接榫,我深知时间的悠久”可作为对他们的写照。他们为我们理解自由主义精神在极端年代如何自我安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画册包含了同名展览的部分作品图片与周翊、苗妙两位主持、策展人的前言,并以报纸的插页设计重现了策展人苗妙翻开画作的动情瞬间。


《藏画的信封》收录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首席代表萧斌老师的前言、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的引言及策展人冯兮撰写的展览前言三篇文章,并遵循展览的策展思路,以展览视觉为阅读线索,完整展现了展厅现场与六十余幅赵文量、杨雨澍的高清纸本画作,在画册中将艺术家画作背后的文字和保存作品的包装信封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和补充,以图文并行的方式深入还原两位艺术家在70年代创作时的背景环境与他们的所思所想。


......






排版:朱雅楠




正在展出 What's On



中间美术馆一、二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1-2F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The River We Share, From Lancang to Mekong


中间美术馆三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3F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

Waves and Echoes: Zhang Qiang and Survey Sheets of Painting Groups, 1986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中间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