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预告|无知、幻灭与丛林法则



    活动日程

主题:无知、幻灭与丛林法则

嘉宾:雷娜塔·莎莉塞、王晓明

主持人:路卡

时间:2023年6月24日14:00-17:30

地点:中间美术馆会议室

语言:中文、英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填写信息预约)

北京中间美术馆与北京斯洛文尼亚大使馆荣幸地邀请了斯洛文尼亚学者蕾娜塔·莎莉塞(Renata Salecl)教授与中国学者王晓明教授在北京举行第四期“北京对话”。


莎莉塞教授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将法律、犯罪学和精神分析结合起来。她曾从事惩罚理论的研究,以及分析晚期资本主义对选择的坚持与后现代主体的焦虑和内疚感增加之间的关系。王晓明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指向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和现代早期的中国思想,同时致力于推动文化研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两位学者首次相聚北京,将就“无知、幻灭与丛林法则”的主题展开对话,他们将基于各自工作与生活的社会和思想语境,从具体的社会文化状况入手,探讨当今人类生活的“无知”、“后真相”和丛林法则的重新盛行等全球性的问题。


在我们这个时代,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和主流政治体制,都明显暴露出了既不能有效地化解各地社会的内部矛盾,也无法及时地应对全球危机这一严重的失能状况。这为人们不自觉地容忍、欣赏,甚至有条件地选择集权性的治理方式铺平了道路。由此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新的政治状况:只是聚焦于短期的效率和“成功”,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效率与“成功”的代价——它们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现其严重和可怖之处。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上述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不断恶化,人们的紧张和焦虑已经掩盖了他们的宽容和冷静的能力。悲观主义——而不是乐观主义——成为形塑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主要因素,竞争取代合作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战略。简而言之,人们日益广泛地接受和认同各种形式的丛林法则,并相应地调整其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尽管人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丛林法则的不满,但如下这种意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再次蔓延开来:把国家和个人(作为国家的一部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惜推远和放弃其他的关切或价值,甚至牺牲那些他们认为与其所追求(和捍卫)的实际利益无关的个人和公共“代价”。


社交媒体的畸形膨胀、人工智能在社会应用上的失控、各种狭隘的意识形态的泛滥:所有这些都共同加剧了人们对于追求事实和真相的无力感,甚至导致人们日益丧失对于“真伪”、以及建基于其上的“是非”的关注和信任,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人们之间的攻击性和不容忍程度的上升。巨无霸式的全球资本主义继续变得更加反民主和反自治,它不断从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新IT技术中吸取前所未有的强大弹药。正是在这种种情况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再次目睹了一种趋势: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对于丛林法则的依赖正在增强。




嘉宾介绍

雷娜塔·莎莉塞

雷娜塔·莎莉塞(Renata Salecl),斯洛文尼亚哲学家、社会学家与法律学家,毕业于卢布尔雅那大学,其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分析理论。1986年,莎莉塞开始在卢布尔雅那大学法学院的犯罪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91年,她于卢布尔雅那社会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卢布尔雅那大学法学院与犯罪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法学系的教授。


莎莉塞致力于哲学、社会学与精神分析的综合研究。她的工作一直关注晚期资本主义过分强调“选择”与后现代议题中日益增长的焦虑和负罪感之间的联系。莎莉塞在其最新的著作《对无知的狂热:我们视而不见之物及其成因》(The Passion for Ignorance: What we choose not to know and why, 2020))中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时代中反智者所采用的各类无视、否决策略。


莎莉塞的著作目前已被翻译成十六种语言,她著有《自由之殇:社会主义陷落之后的精神分析学与女权主义》(The Spoils of Freedom: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After the Fall of Socialism, 1994),《爱与恨的(多重)错置》([Per]versions of Love and Hate, 1998)、《论焦虑》(On Anxiety, 2004)与《选择的暴政》Tyranny of Choice, 2010)。其中,《爱恨错置》与《选择》的中文译本已出版。





嘉宾介绍

王晓明 

王晓明,1955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文系教授,兼该校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主任。他近年的中文著作有《横站》(台北,2013)、《近视与远望》(上海,2014)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修订版,北京,2021)等。目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分析和中国现代早期思想研究。



主持人介绍

路卡‍‍‍‍


路卡(Luka Golež),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专业领域:20世纪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国际共运、文化研究等。



  


   北京对话


自2022年12月开始,北京中间美术馆与斯洛文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合作,策划组织一系列中斯两国艺术家、理论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师、美术馆馆长的对话活动。迄今已经组织了三期对话,其中两期在线上,一期在线下。这一系列“学术会面”的总的标题是“北京对话”,每次从中国和斯洛文尼亚各自邀请一位嘉宾,主要是请每位嘉宾从具体的文化社会语境出发,展现各自在学术和艺术生涯中深耕的议题与发现,以此展开一对一的深度对话。第一期的对话嘉宾是斯洛文尼亚的哲学家与社会理论家阿伦卡·祖潘契奇教授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赵京华教授,主要就祖潘契奇教授的主旨演讲《浅论阴谋论——我们时代的神经功能症》展开对话。第二场对话是斯洛文尼亚的摄影师、艺术家亚历山德拉·瓦杰德(Aleksandra Vajd)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年轻教师,摄影史学者周邓燕,主题为《在不确定的时代中重新思考摄影作为媒介》。第三期是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与萨格勒布当代博物馆馆长泽丹卡·鲍多维娜克(Zdenka Badovinac)围绕《再问“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一题目进行对话。这一系列对话旨在激发双方的彼此了解和好奇,推进对于东西方共同面对的思想课题的认识与剖析,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海报设计:顾天淼 / 排版:屈莹




正在展出 What's On




中间美术馆一、二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1-2F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The River We Share, From Lancang to Mekong


中间美术馆三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3F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

Waves and Echoes: Zhang Qiang and Survey Sheets of Painting Groups, 1986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中间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