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张蔷一样提问|《城市美术的探索者——〈杭州青年创作社〉》
中间美术馆的三层正在展出“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呈现了1986年时任《中国美术报》社长的张蔷先生调研全国艺术发展情况的成果。他设计了《绘画群体情况表》与《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两张表格,发放给全国各地活跃的艺术创作小组与艺术家个人填写,在收到回复之后,张蔷撰写了《绘画新潮》一书,详尽地记述了1985年至1986年间艺术界创作活跃、话语碰撞激荡的短暂时期。
6月6日,我们针对本次展览,开展了“像张蔷一样提问”研究项目,遴选了6位研究员从不同的课题出发,围绕张蔷收到的表格、信件、文章、照片等材料进行调研。当他们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向大家陆续地分享《绘画新潮》一书的文章,通过张蔷的介绍与分析,一同回顾那些1986年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创作群体与个人的实践。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现场
今天,我们在此发布张蔷文章之《城市美术的探索者——〈杭州青年创作社〉》。张蔷在文中交代了杭州青年创作社与池社的联系与区别,描述了1985年杭州青年创作社举办的展览《’85新空间》所引起的讨论与争议,也跳出这些评价,从自己的角度肯定了他们提供的“新的思索轨迹”。如今,关于杭州青年创作社与池社的创作的材料与研讨已然非常丰富,我们希望借本文以补充一个来自当年现场的可贵的记录。
城市美术的探索者
——杭州青年创作社
在美术圈子里听说过杭州《’85新空间》美术展览,而从未闻青年创作社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其实,《’85新空间》为一美术展览的名称,参展者都是杭州青年创作社的成员,先有青年创作社,后来才办了这个展览。《’85新空间》展览由是美协浙江分会和青年创作社联合举办的。
青年创作社原有14位成员 ,他们多数是八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像包剑斐1981年毕业于版画系,张培力、查立和耿建翌毕业于油画系,宋陵则是中国画系的毕业生。
1985年12月《’85新空间》美术展览假座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开幕。展出油画、版画、中国画、雕塑作品57件。
展览期间召开过两天座谈会。《美术》杂志以《关于‘新空间’画展的反应》为题作了报道,说:“画展开幕后,在浙江美术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并概括为“‘冷’与‘热’”、“看不懂及哲理性”、“模仿和创新”、“模式化”、“题材问题”等五个方面列举了几种观点,就总的倾向说“一是基本肯定的,一是基本否定的,另一种是折衷的”。
欣赏、品评某件艺术作品,如果意见完全一致,并不见得正常,何况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件作品的艺术展览,艺术批评的意见纷呈,也许不是什么坏现象。
杭州青年创作社成员张培力填写的绘画群体情况表
我们先了解一些展览会的作品:《理发三号——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和《理发四号——1985年夏季的流行样式》是耿建翌理发系列创作中的两幅作品。以杭州市街头寻常习见的理发店为题,画中理发师是光头,又在为顾客剃光头,两个光秃秃的脑袋出现在画面上,不免令人觉得好笑。《理发四号》的画面上两个头套钢罩在做头发的女人,肩并着肩,正对着观众而坐,却因头套钢罩,观众看不到她们的面部,她们两人手臂与腿部的姿势又极相近,那么整齐划一,也会引人感到发噱。艺术手法上极度省略细节,重视大的形体、动态把握,甚至于人物头部(前一幅)也只作面的分割,不具体画出眉、眼、鼻、嘴、耳等器官,鼻梁与耳轮只因为受光而大致画出轮廓,其余全隐没在阴影里。
池社成员耿建翌填写的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局部)
在光色表现上也注意提炼、概括而未简化到只剩块面分割境地的作品,还有《仲夏的泳者》、《泳者》等,那是《’85新空间》另一成员张培力的作品。这两幅画中的所有人物都作正背面或四分之三后侧面,画家有意避免人物面部的表情描绘,而集中精力于对人体作概括的处理。正像耿建翌的理发系列作品那样,张培力也并不注意表现画中人物的性格,因此有人批评他们的画“没有个性”,其实艺术家的个性表现的真谛不在于此,个性表现仅在对艺术对象的选择与处理全过程中。画面艺术形象的个性刻划固然可以是艺术家个性的标志,画面艺术形象的无个性刻划也不就是艺术家无个性的显现,也许艺术家的个性正蕴藉于艺术形象的无个性之中。张培力又作《休止音符》,画一乐手,面对观众,取“标准像”姿态,抿拢双唇,双目直视前方,表情冷漠。
池社成员张培力填写的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
包剑斐的版画《新空间系列》意图表现从自然人至工业化时代的人际关系的几个阶段。开首的一幅刻一仰卧裸体,在阳光照射之下。画面上半部的太阳、光线和排列整齐的菱形图案不是刻木而成的,那是用有机玻璃、镀铬细丝等实物组合起来,《新空间系列》版画突破二度的平面木刻成为三度空间木刻。
查立正在读油画研究生,还翻译康定斯基的著作,具象、抽象作品他都画。《画图一号》、《画图二号》是他提供给《’85新空间》展览的两幅抽象绘画。从画面色彩构成、排列、对比的处理手段看,他很沉着,能驾驭画面节奏感,寓美于和谐、丰富之中。
宋陵的《白色通道》、《人·管道》之一、之二等作品表现现代大工业、机器与人之间的神秘关系。现代工业机械设备的超高超大超重给予人巨大的重力感和压抑感,人似乎很渺小,简直是微不足道。然而,就是这“小人”却能制造、操纵那些超高超大超重的物体……由此而引出了一个疑问:大工业是否把人异化掉?在宋陵的画中人物也常常缺乏表情,他们很寂寞。究其因,宋陵认为绘画作品应去掉“任何修饰的东西和人情味”。
池社成员宋陵填写的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
再有像徐进的《自省》(油画)、王强的《业余画家》(雕塑)、曹学雷的《拒绝透视》(油画)等作品都在图象或画面构成方面力图摆脱旧有的模式,并溶进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即使是模糊的不甚清晰的。
诚然,我不可能一一详述《’85新空间》美展每位作者的每一件作品,事实上,也无此必要。尽管人们对《’85新空间》的批评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说它“孤癖、冷漠、神秘”,有的说“非常费解,似乎作者故意追求让人看不懂,让观众站在作品面前像傻瓜。”也有的说“《’新空间》并不新,国外早就有过了。”等等。但《’85新空间》美展毕竟提出了一些新东西,新的思索轨迹,人们之所以强烈表示了不同意见,正从一个侧面给予了证实。
《’85新空间》美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这一艺术群体的集体心理体验,这种心态既不同于北方艺术群体企望创立寒带后文化的设想,也有别于米羊画社、怀化国画群体致力于发掘民族民间艺术精华的努力,他们的视线集中在中国的现代城市杭州。杭州曾是南宋王朝的旧都,有过非常发达的城市经济和很高的文化水准。现代的杭州又处于经济高涨发展阶段,美术教育、文化普及的程度居国内同级省市的前列,城市生活的不断进步,毫无疑义地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流向。城市美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部分,像城市电影、城市小说一样是个敏感的未开垦的领域。《’85新空间》的艺术家们以创作表明了他们对城市美术的关注,并非这些艺术家的幻觉,而正是他们对当代生活的敏锐体察。立交桥、林立的高楼大厦、孤立狭窄的单元房间、繁忙迅疾的交通工贝、噪音……这一切变化是城市生活的高节奏所特有的,它极大地破坏了苏堤春晓、西湖夕照、三潭印月那种以中古时代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恬静、悠闭的情调,现在人们为了调节现代城市造成的心理烦躁与精神疲劳,尽可能抓住休假日蜂拥入公园、近郊,去找寻空旷、安适的场所。这种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普遍性问题,像对待每一个市民、每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艺术家一样,逼迫《’85新空间》的艺术家们接受,他们只要在现代城市里生活一天,就一天别无其他选择。许多艺术家与公众一样无声地被迫就范,他们的创作依然在有意无意中排除这种压力而继续下去,《’85新空间》的艺术家们即不是全部,也是具有明显的时代的集体心态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反应,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表现现代城市生活中一部分人的心态,即所谓的冷漠、孤寂感,替代以前作品中常见的无端的微笑,即使表现为对自然的向往,也不再陶醉在青山绿水、湖光山色的甜腻的艺术趣味之中,他们的视界实际上扩展开来,超出某一城市某一地域的界限,思考与想象着整个地球、甚至宇宙,并有意将它凝固在画布上、宣纸上、胶泥里。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或隐或显,或迟或早地会改变艺术家的创作,这里不仅指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与所用的材料,更主要的恐怕是对艺术本质意义的认识,艺术观念变化这一点上。然而,人们往往以以往的艺术经验去看待、评论他们,以至造成难于对话的尴尬境况。
城市美术的探究与发展,无疑是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大有作为的一个新领域,新发现。《’85新空间》的艺术家们已经做了很了不起的开创工作(当然,杭州其他的艺术家、其他城市也有一些艺术家也在探索这一领域,并非只有《’85 新空间》艺术群体),过后不久,他们的兴趣似乎发生了转变,青年创作社渐形解体,正像一切自由结合的艺术团体那样,成立的日子是明晰的,解体有个过程,因而也很难确定指出某一日来。青年创作社大约活动了一个年头。
池社成员张培力填写的绘画群体情况表
代之而起的《池社》,有原先的青年创作社的成员,但不是全体,而且又加入了新的分子。《池社》有过两次集体创作的记录,《作品一号——杨氏太极系列》以十二幅报纸剪影拼贴,张贴于杭州绿荫路的围墙上。《作品二号——绿色空间中的行者》由九个高三米相同姿势的“人形”组成,纵横交错地悬挂于一片树林中。
《池社》对艺术有一些新的设想,但尚待实践。
注:由于能力有限,我们未能在展出所有文献资料以前,同相关艺术家逐一取得联系。如果您不同意这些资料的披露,或对展览内容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编辑:朱雅楠
摄影:房永法
中间美术馆一、二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1-2F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The River We Share, From Lancang to Mekong
中间美术馆三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3F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
Waves and Echoes: Zhang Qiang and Survey Sheets of Painting Group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