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张蔷一样提问|《职业画家之路 ——〈中立美术工作室〉》
中间美术馆的三层正在展出“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呈现了1986年时任《中国美术报》社长的张蔷先生调研全国艺术发展情况的成果。他设计了《绘画群体情况表》与《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两张表格,发放给全国各地活跃的艺术创作小组与艺术家个人填写,在收到回复之后,张蔷撰写了《绘画新潮》一书,详尽地记述了1985年至1986年间艺术界创作活跃、话语碰撞激荡的短暂时期。
6月6日,我们针对本次展览,开展了“像张蔷一样提问”研究项目,遴选了6位研究员从不同的课题出发,围绕张蔷收到的表格、信件、文章、照片等材料进行调研。当他们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向大家陆续地分享《绘画新潮》一书的文章,通过张蔷的介绍与分析,一同回顾那些1986年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创作群体与个人的实践。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现场
张蔷先生通过本文介绍了王佳楠、施本铭两人组建的小组“中立美术工作室”。他不仅记叙了二人的创作历程,还难得走访了王佳楠本人,详细记录了艺术家除了创作以外的工作生活。张蔷富有同理心地指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职业画家的发展来说艰难并且曲折。尽管大环境在发生变化,大部分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人仍然没有选择从事专业美术创作,而是卷入了其他事业当中。张蔷肯定了像王佳楠、施本铭这样坚持前行的艺术家,称他们是冒险家、实践家。
职业画家之路
——《中立美术工作室》
王佳楠、施本铭两位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1983年毅然组织起《中立美术工作室》,踏上了艰辛的自由职业艺术家的人生旅途。1957年,有人曾因为倡言画家可以自谋职业,走职业画家这条路,而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现在他们实践了当年右派分子只是说说而已,并未实现的企望。仅从这一点上说,他们是冒险家、实践家,但他们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尽管离1957年已经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了,环境起了不小变化,但是你真的要走上职业画家之路也绝非易事。王佳楠和施本铭谈到为申请开立这个以艺术服务于社会、人民为宗旨的工作室之艰难时,慨叹万分:“首先写了无数份报告,起草公文水平也逐渐提高,从而获得了无数个批示,进行了无数次谈话,每次都产生了新的热情,对一个部门的希望破灭了,又对隔壁的另一部门充满信心,无数个夜晚的时间用在找人,托人,无数个白天又得打各种电话,写各种信,盖各种图章。从中央级到美协各级领导都关心过此事,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从正规的美术院校毕业,辞去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的工作, 当什么职业画家,不用说在公众心里根本想不通,有可靠的工作不 做,现成的大锅饭不吃,岂不是“傻瓜”?即使在美术界也至少被目为标新立异者,“何苦来”这句话,已不算顶坏的评语了。王佳楠他们却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对人生旅途的安排的设想。他们从调查中得知,中央美术学院历届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从事专业美术创作,而卷入其它工作之中,永久性地失去了发展自己美术创作才能的机会,简洁一点说,他们正是害怕自己陷入这种“恶运”而抗争,形成并实现了一个设想:组织起来,自立门户,通过艺术为社会直接服务获取报酬,从而保证自己的创作。他们从此在中立美术工作室的名义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职业画家。
“中立美术工作室”成员王佳楠的陶艺作品《人物盘》
王佳楠搞陶瓷,如同吸鸦片烟一样,染上了就难分难解。在窑厂每天不喘气地干15小时,把他想象中的符号用陶土捏出来,涂上各种釉色,经过1300度高温焙烧,一个变幻莫测的釉色盘子诞生了。王佳楠思想敏捷,有才气,他的经历并不比他的同龄人更为特殊,但他从中获得的东西,对人生、对人性的观察与理解力似乎也不亚于他的同龄人。以前喜欢过老聃,现在又对董其昌、倪云林、石涛诸大家及波兰的肖邦感兴趣。董、倪与石涛的画都有一种出世超尘的气息,在云林一土丘,一瓢水与三几株枯树的画面构成里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他的伤感情调。王佳楠未必象我那样去理解他们,我也没有问过他这个问题,所以不得而知。但是每当听他谈到创作意图时,在我的意识里总摆脱不了倪云林、石涛等几百年前艺术大师的艺术意味。王佳楠说“心情不好时,常做欢乐状画面以自慰,心情尚佳时,偏爱悲惨的、遗弃的、无希望的,及总受打击却还不失其自嘲的,不断奋斗却又没有什么结果的。”他刚迈过中国古人所云的而立之年,但我感觉到他的神经很坚强,性格很老辣。看他的陶瓷制作,如果仅仅从造型、从釉色等作浅层把握,也能得到某种意义上的艺术熏陶;倘若由此而进入深层的理解,也许能窥探到作品生命历经的思索轨迹。
王佳楠读的是版画系,施本铭在校学的是油画,他们是同届毕业生,现在同在中立美术工作室制作陶艺,施本铭1981年创作的油画《布里亚特的妇女》,显现出他很强的个性。画中那妇女一双壮实的手被夸大了,她的腰及臀部显然也是被夸张了的,她整个形体的视觉效果像座铁塔,又像小丘一样敦厚,面部表情朴实得近乎傻气。我看到施本铭稍后画的一组素描组画——《爱》,这是他热恋时的创作,一对青年男女相爱时近乎幻想的几个断面,他们得到大自然的恩宠,没有丝毫现代文明人的矫揉造作的爱的模式,更接近原始人的本初阶段的爱,真诚、坦率,没有一点猥亵的因子。他后来谈到这套组画构想时说:时暗时明的天际线象征着他们情思的闪耀,他们忽而带着喜悦的热情向明亮的地平线跑去,忽而又被阴郁的地平线染上了一层忧愁的色彩。这套素描组面的男裸与女裸没有古典人体的痕迹,不追求人体比例的匀称美,也不着眼表现女人体柔软细腻、男人体强悍健壮的美,它的主旋律是性爱,异性的吸引力。
自从他搞陶艺创作,就开始爱上了陶艺。有意思的是他边搞创作边做理论的思考。陶艺作品的釉面起泡,向来为一般陶艺家所避讳,一旦釉面起泡,即被视为次品而被弃置不顾,施本铭则不然,他有时还故意在釉面制造泡泡,也有一些因制作工艺“不严格”而造成的某一部位的残缺,崩裂、滚油等现象,他不作简单的否定,并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来,这所谓的“失败”是以以往的审美经验为参照系,这“失败”正是通过另一个渠道向事物的“完整性”的观念逼近,所以这泡泡、残缺、崩裂与滚油也有其审美价值。
施本铭试图通过艺术创作“全面地报道事物的原性的意愿”,有时他称之为事物的真实性。因此,在他烧制的陶制品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残斑与裂纹,他们与线条、色彩同样体验艺术家创作时的冲动感,而这种冲动感并非单纯地不受环境、条件制约的情绪,而是与创作全过程中的偶然因素、陶土的质地以及自然力的综合力量掺和在一起。不啻说,施本铭在陶艺创作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也许与现在通行的残缺美概念有某些相近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中立美术工作室”成员王佳楠填写的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
1986年1月,中立美术工作室的王佳楠、施本铭、刘溢和丁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联合陶艺展,随后又到香港展出。颇得学术界好评,但经济效益不理想。其间也售出了部分作品,多数还是留给了自己。诚如上面所说,这陶艺品设计、制作不那么容易,成本不低。凭着陶艺不能维持生计,一年干到头,经济上蒙受损失颇大,用句北京土话叫做“窟窿”,一个不大不小的窟窿。他们经过一个短时期的但深刻的反省之后,决定在室内装修艺术方面试试,看看能不能从制作陶艺造成的经济困境中走出来。
这一步试做,我看是成功的。去年隆冬的一个晴天,我参观了王佳楠为北京东郊一家印染厂做的室内装修,包括一个大厅、三间小型谈判室和一个时装表演台。那天,他正与厂里电工师傅一起调试电子程控灯光。看不出他像一个艺术家,更接近于工地工程的领班。大厅的西墙面有15 × 8平方米,整堵墙面画一幅油画风景,这是王佳楠和施本铭合作的,远观效果很不错。三个谈判室的门窗、壁面、吊灯、沙发、茶几等一应用具都是他们设计、绘图并与工人们一起施工完成的。这三个谈判室分别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的风格陈设,在美国式的那间约容纳三十人的室内,西壁、北壁、东壁上悬挂好几幅描绘美国建国初期西部生活的小幅油画。在联邦德国式的小谈判室里,正面墙自地面而起至屋顶绘白桦树,不作全景式构图,也不强调远近层次的描绘,却似一特写,截取树干中段,画面则给人以一整幅大画局部的感觉。所以,在小室里不觉得局促,相反,生出一种空旷、可以无限延伸的空间感。看得出他们在艺术上是潜心设计,精心施工的。顺便说说这些施工工人从哪里找来的,也不难,这几年北京街头有不少劳务市场,东大桥、后门桥等地每天都有十几个、数十个木工随身携带着锯、斧、铇等工具待雇。王佳楠告诉我,他从东大桥找了一些木工,开始,木工对图纸上的要求不怎么领会,但经过指点,用不了多少时日他们都可按图纸施工,并且做得不错。木工在此干了好几个月,他们之间很熟识了。王佳楠常常在施工现场与工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照例,印染厂是甲方,王佳楠他们是乙方,甲方很满意乙方的整个室内装修工程,还没有完全竣工,甲方已将大厅租出去拍过几次电视了。
“中立美术工作室”成员施本铭的陶艺作品《瓶》
我去的那天,没见到施本铭,他正与印染厂附近的另一个厂家洽谈相类似的业务。王佳楠告诉我不久他要去厦门画画。施本铭于农历丁卯年前赴陕北农村考察,计划自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边走边采风,边熟悉民俗、搜集民间艺术品,学习民间艺术是他此行的目的。
不从大锅里㧟饭吃,全凭自己的艺术才能走一条没有生活保障的路,并不轻易;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画家,所要经历曲折、复杂的程度更难于逆料。不过,所幸的是象王佳楠、施本铭他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并且正脚踏实地走着第二步,第三步……
编辑:王心驰
摄影:房永法
正在展出 What's On
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与杨雨澍艺术中心
Zhao Wenliang & Yang Yushu Art Centre
教我如何不想她——赵文量绘画中的“母亲”
How Can I Rid My Mind of Her
中间美术馆一、二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1-2F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The River We Share, From Lancang to Mekong
中间美术馆三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3F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
Waves and Echoes: Zhang Qiang and Survey Sheets of Painting Group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