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像张蔷一样提问|《“向西方现代派挑战” ——谷文达的一句话》

中间美术馆 北京中间美术馆
2024-09-03





中间美术馆的三层正在展出“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呈现了1986年时任《中国美术报》社长的张蔷先生调研全国艺术发展情况的成果。他设计了《绘画群体情况表》与《绘画群体成员情况表》两张表格,发放给全国各地活跃的艺术创作小组与艺术家个人填写,在收到回复之后,张蔷撰写了《绘画新潮》一书,详尽地记述了1985年至1986年间艺术界创作活跃、话语碰撞激荡的短暂时期。


6月6日,我们针对本次展览,开展了“像张蔷一样提问”研究项目,遴选了6位研究员从不同的课题出发,围绕张蔷收到的表格、信件、文章、照片等材料进行调研。当他们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向大家陆续地分享《绘画新潮》一书的文章,通过张蔷的介绍与分析,一同回顾那些1986年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创作群体与个人的实践。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展览现场



张蔷先生在《绘画新潮》里,用最后两篇文章介绍了一些艺术家个体,来尽力全面地展示“85新潮”中涌现的创作者——他们不仅以群体的面貌出现。比如,今天我们分享的文章便评述了艺术家谷文达的理论与绘画。尽管我们未能在文献中找到他的表格,但是《绘画新潮》一书中记录了他的作品。


谷文达是中国较早地取得了国际关注的艺术家之一,甚至于高名潞在《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中这样评价:“在八五美术新潮中,只有谷文达作为个体艺术家能与众多群体抗衡。”谷文达本人曾经写过一本《全主义艺术哲学手稿》,文中,他回忆道:“八五美术新潮那当儿,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和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国画死了,艺术死了。但我看到了,她是一次历史性机遇,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向西方现代派挑战”

——谷文达的一句话



1986年4月,谷文达对一位访问者说:“我认为现在我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反传统,而是向现代派挑战,反现代派,为现代派艺术挖坟墓。前几年我是用西方现代派观念向传统挑战,但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传统的东西在我身上巳经瓦解了,我现在应该向西方现代派挑战了。”(《美术》1986年第七期费大为《向现代派挑战——访画家谷文达》)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曾就学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木雕班,毕业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后读山水画家陆俨少的研究生,现在任教于该校中国画系。在他读国画研究生的时候,仍注意广泛接触各类艺术,自1981年后三年时间里,他的兴趣转向油画,同时也画中国画,《白夜》、《睡在地上的月亮》、《缪塞像——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战争的恐怖》和《乾坤沉浮》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1985年他应邀参加了湖北《中国画新作邀请展》及学术讨论会后,“我感到纯粹学西方现代派的东西虽然在中国有价值,但在世界上来说还是重复西方的老路。……我一定要变了。”(引文同上,下同)以世界艺术作为参照系来作画,标志着他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创作,其作品在1986年6月陕西省杨陵召开的《中国画传统问题讨论会》期间展出,谷文达的个展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公开展览,一部分内部观摩。他说:“这次我在西安的展览中搞了一些文字系列,我想把美术字、错别字、 漏字全用进去。在技法上减弱了一些东西,但我想从本质上改变它们。我用文字的分解、文字的综合等等,因为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新具象, 抽象画一旦和文字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是抽象的,但文字是具有内容的。这种结合使画面内容不是通过自然界的形象传达出来,而是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改变了原来的渠道,同时也使这幅抽象画的内容比较确定了。”这个阶段的作品有《正反的宇》、《沉默的门神》、《钅位的字》(译文:错位的字)、《我批阅三男三女书写的静字么?》、《两个作为躯千的肖像》(此幅为油画,以上几幅均为水墨画)等等。



谷文达的作品《睡在地上的月亮》,图源《绘画新潮》



谷文达有较深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力,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美展获奖,近几年,他的创作不循旧章,另辟蹊径,大有背水一战之势。对于他的画,艺术圈子里的许多人也不甚理解,更不用说普通的公众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视同怪物。有人写文章批评他,“进入展厅(引者按:指谷在杨陵的个展),看到的是水墨乱晕、文字颠倒,行草书法与排笔黑体字的正反错位,远离现实的‘精神’、‘时空’,歪曲地模拟‘宗教’,让人沉醉在朦胧的氛围之中,有人比喻为‘一个神经病患者的葬礼’!”(《中国美术报》1986年8月18日第二版)谷文达模糊数学论为依据,说“模糊比精确更正确!对我自己的画,我同样也解释不了。”他喜欢追求画作的雄健、神秘感。他不喜欢抒情的东西,与之格格不入。


我们从发表在《画家》(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第一期上的《艺术笔记》,可以找到谷文达1985年上半年的读书及思考艺术问题的脉络,或许有助于理解他的创作。

他认为:第一,艺术不是表述自然现象的“内在本质”,而是人类灵性的实现。在任何人都没能弄清楚自然现象的“内在本质”究 竟是什么之前,而艺术家声称他们用艺术表述了它,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错误。艺术家表述众多的自然现象,是用他自己的艺术图式的方式,创造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艺术家的某种意识或者经验通过艺术图式得以外化,也就是作为人的灵性,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第二,实现艺术图式的机遇性和选择性。创选艺术图式不只是感性、直觉的,而是有狸性、分析的,它概括了人类智慧的各个方面。在实现艺术图式过程中,谷文达强调机遇性和选择性。机遇性与选择性有别于深思熟虑,或胸有成竹,他说:“一件艺术品的创造性是否出现,首先就不能凭借草图的设计,而是要依据人的灵性和创造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的直觉的选择。如果我们放弃这一原则,而去追随草图的设计,这将要犯本末倒置的错误。”机遇性与选择性在艺术创造中是两个并协的因素,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果失去了选择性,机遇性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失去了机遇性的偶然性,选择便成了理性的思考了。”


第三,艺术的境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他认为艺术图式取消世俗的泛滥的激情,表述一个超然的世界,一个静观的世界,使人们通过艺术的境界而得以净化。他在另一处以古代中国绘画优秀遗产作了说明,“我们回顾一下宋代山水画,有不少横绝千古、大气磅薄的画幅巨制,他们的观念、境界是对我们世俗生活的制约,却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莫大快慰。我们仿佛随着千里云霭、万仞丘壑来到静寂的彼岸世界”(《艺术的境界》,载《美术思潮》1985年8—9期合刊)。他憧憬严肃而高尚的艺术,不容世俗感情的介入,那是尘世无法实现的理想的神化,超凡的精神寄所。


谷文达有艺术家的气质,重视艺术实践,诚然,包括文字系列在内的创作并非都能为观者接受,但毕竟体现他为之奋斗的艺术轨迹。那气度与功力的结合、那憧憬与实践的协调,终不会辜负艺术园地里锲而不舍的耕耘者,彼岸世界并非总是遥远的。





注:由于能力有限,我们未能在展出所有文献资料以前,同相关艺术家逐一取得联系。如果您不同意这些资料的披露,或对展览内容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编辑:朱雅楠

摄影:房永法




正在展出 What's On


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与杨雨澍艺术中心

Zhao Wenliang & Yang Yushu Art Centre

教我如何不想她——赵文量绘画中的“母亲”

How Can I Rid My Mind of Her


中间美术馆一、二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1-2F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The River We Share, From Lancang to Mekong


中间美术馆三层

Inside-Out Art Museum 3F

巨浪与余音——张蔷与绘画群体情况表(1986)

Waves and Echoes: Zhang Qiang and Survey Sheets of Painting Groups, 198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中间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