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计划招生8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香港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



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发布分别与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生

项目招生简章

计划招生人数共8人

欢迎优秀学子踊跃申请!



01

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培项目招生简章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双方科研合作,利用双方现有的学术优势、资源和设施,实现人才培养优势互补,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下称“Slab”)与香港理工大学(下称“PolyU”)协商,决定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合作,本次招生录取的同学将于2024年9月入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培项目招生工作即日启动,报名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25日,欢迎优秀学子踊跃申请!


01招生领域

材料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Slab与PloyU共有的相关学科,超导材料、信息材料、非晶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能源材料、低维材料、先进半导体、新型功率器件、先进制造和装备、高分子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双方共有的相关领域,具体可见Slab官网及PolyU官网。


02招生课题 / 方向



03学制

对于已经具有一级荣誉学位的本科学生以及具有研究型硕士(国内硕士、海外Mphil)或授课型硕士(海外Master)的学生:联合培养博士生,学制4年,其中2年在PolyU学习,2年在实验室学习。若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由双方导师及学生共同协商决定。


04培养及学位

联合培养博士生在PolyU注册学籍,由双方联合培养,双导师指导,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颁发《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证书》。


05申请条件

1. 学历要求:硕士应届生或毕业生,或优秀本科应届生或毕业生。

2. 学术成绩要求:本科起点申请者一般要求大学期间平均成绩为85分及以上。

3. 英语成绩要求:申请者在正式入学前须满足雅思总分不低于6.5,或托福总分不低于80(网考)。


06费用安排

1. 奖助学金:Slab为联培博士研究生提供最高4年的奖助学金资助。其中,在香港学习期间,由PolyU代为发放资助(约为人民币20万/年,具体金额以当年相关文件为准);在Slab学习期间,Slab按照相关规定发放资助(约为人民币5万/年,具体金额由导师和学生协商后确定)。


2. 学费:在PolyU学习期间,联培博士生需向理大缴纳学费,学费为港币42100/年(仅在理大学习期间缴纳, 2年总计约为7.8万元人民币)。在Slab学习期间,学生无需缴纳学费。


3. 其他费用:联合培养博士生需按规定缴纳费用,包括PolyU注册费、学费、考试费、延读学费 (若于PolyU正常修读年期结束时仍未提交毕业论文,须缴交此费用) 、住宿费、签证费等。


07申请程序

1. 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者按照“八、申请材料”项下具体要求,向Slab提交申请材料,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25日晚24:00。


2. 初选:Slab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核和初选(2023年12月下旬)。


3. Slab招生小组面试:Slab招生小组对初选通过的学生进行招生面试(2024年1月上旬)。


4. PolyU招生小组面试:获得Slab导师接收意向后,根据PolyU导师联培安排情况,组织PolyU招生小组面试(2024年2月)。


5. 官网申请:通过双方面试的拟录取者将被邀请完成在PolyU官网的正式申请(2024年3月上旬)。


6. 录取及入学前准备:被录取的学生,PolyU将发出正式录取通知书。申请者可登录PolyU网站,在eAdmission上查看相关进展情况,入学前需完成办理的手续包括办理赴港签证、港澳通行证、PolyU官网注册、PolyU学费缴纳等(2024年3月至8月)。


7. 入学:入学时间为2024年9月。


08申请材料

1.《SLAB-PolyU Collaborative PhD Training Programme Application Form》(附件1);

2. 个人简历(英文);

3. 研究计划(中英双语);

4. 所在领域中两位学者的推荐信(英文);

5. 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历和学籍信息认证文件(应届毕业生入学前必须获得学位证及毕业证,否则无法取得入学资格);

6. 成绩单扫描件(须加盖毕业院校教务章);

7. 英文考试成绩单扫描件(正式入学前达到PolyU要求即可);

8. 其他能体现学术能力的材料扫描件(如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论文,或出版物、专利、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


09其他事项

1. 请申请人将所有申请材料分别扫描保存为PDF格式文件后,打包发送至postgraduate@sslab.org.cn。邮件题目:港理工联合培养-申请者姓名-意向导师姓名。


2. 申请者须保证申请材料真实性,无论何时一经查证有不属实内容,即取消报名和录取资格,相关后果自负。


3. 托福、雅思成绩在PolyU官网申请时须仍在两年有效期内。


4. 研究计划应在2000字以内(中英双语),应包含研究兴趣领域、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预期等。


10联系方式

如有任何疑问,可通过邮箱postgraduate@sslab.org.cn进行联系,欢迎咨询!



    院校简介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于2017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2018年4月完成注册,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成立五年多来,四大板块基本完成,已布局十大科学研究方向,引入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44家产业化公司,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30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98项,财政经费约8.05亿元。科研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实验室引进了以汪卫华院士领衔的非晶材料团队及赵忠贤院士领衔的实用超导薄膜团队等27个前沿科学研究团队,同时还引进了黄学杰研究员带领的新型高电压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及电池研发与产业化团队及刘开辉研究员带领的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等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建成了3个公共技术子平台与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以领军科学家、学术带头人为核心,青年科学家为骨干,博士后队伍和联合培养硕博学生为补充的梯次人才队伍。


在论文发表方面,截至2022年底,累计发表论文2515篇。其中,Nature、Science正刊合计13篇,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Nature Electronics等子刊115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 76篇。发表论文被引总频次超过26949次,h-index=52,每篇平均引用次数10.72次。在发明专利申请方面,截至2022年底,实验室共计申请发明专利580件,实用新型专利212项,软件著作权16项,外观专利6项。在企业孵化方面,先后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注册资金总额约3.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金额超4亿元。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及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经验,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组建国际一流水准的实验室。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经过八十五年的发展,凭借世界级的科研与教育,矢志成为全球顶尖高校。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跃升至全球第65位,在《2023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17位。香PolyU大学拥有众多重点学科,其中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旅游休闲管理)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1名(全港第一),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4名(全港第一), Management(管理学)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4名(全港第一),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交通运输工程)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5名(全港第一),Art and Design QS全球学科排名第16名(全港第一)。学校拥有强大的学术人员团队,其中诸多教授/讲座教授是其研究领域内的国际权威专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及科研指导;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包括三所中国科学院与香PolyU大学联合实验室、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两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1. 理大博士项目网址:

http://www51.polyu.edu.hk/eprospectus/rpg

2. 理大博士项目宣传小册:

https://www.polyu.edu.hk/gs/docdrive/mktg/PolyU_Research_Studies_Booklet_24-25.pdf

3. 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网址:

https://www.polyu.edu.hk/gs/prospective-students/collaborative-phd-training-programmes/



    培养团队简介    

01

自旋量子材料与器件团队

自旋量子材料与器件团队包括研究员一名,副研究员两名,高级工程师1名,博士后3名,博士生5名和硕士生5名。研究方向包括:自旋轨道力矩效应及其器件、基于拓扑材料的异质结构及器件、强关联氧化物自旋电子学、超导自旋电子学和反铁磁自旋电子学等。研究团队具有一流的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以及电学、磁学和光学测试平台。具有高真空磁控溅射、脉冲激光沉积和分子束外延等薄膜制备手段;紫外/电子束曝光、激光直写、电子束曝光和离子束刻蚀等微加工平台;以及PPMS、SQUID、FMR、MOKE显微镜、AFM/MFM等磁学和电学测试平台。


吴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团队负责人。2012年获得兰州大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学位;2017-202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7月加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组建自旋量子材料与器件团队。在Nature Electron., Nature Commun., Science Advances, Phys. Rev. Lett., Adv. Mater., Nano Lett.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90余篇,引用2800余次。荣获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21)、欧洲先进材料协会IAAM青年科学家奖(2021)、Elsevier期刊杰出审稿人(2018)、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2017)等荣誉。正在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面上和广东省基金委重点等多个科研项目。


张静: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材料物理系,2019年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9月加入自旋量子材料与器件团队。主要从事氧化物多层膜界面耦合及氧化物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B, Nanoscal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正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持广东省基金委面上等多个科研项目。


李京峰: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2022年期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二维和拓扑材料的MBE生长和电子结构研究,在Nano Letters,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B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1)拟开展课题

本项目围绕超低功耗、高密度存储器件的开发需求,基于拓扑量子材料构筑低维磁性异质结构,研究其中的微观磁性和自旋输运等性质,并且在厘清材料和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实用化的磁存储单元器件:利用具有拓扑能带结构的量子材料体系中的自旋-轨道角动量锁定效应,突破经典金属材料体系(自旋相关散射机制)的电荷-自旋转换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的电流操控磁性,进一步降低自旋存储器件的功耗;通过拓扑量子材料与磁性隧道结器件的集成,实现室温下工作的自旋轨道力矩型磁存储单元器件,同时具备低功耗和高读取信号的优点;通过小尺寸稳定的拓扑磁畴(例如磁斯格明子)等新型磁结构作为存储单元,进一步提升存储密度。本项目为后摩尔时代存储芯片产业提供基于新物理机制和新材料体系的原理型器件。


(2)团队前期的科研-产业化成果或具有产业化潜力的成果简介

团队从事自旋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致力于以量子材料为基础、以新物理效应为突破口、从而实现新原理和新机制自旋信息器件。团队一方面将进一步拓展拓扑、超导、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低功耗、高速度和高相干度的自旋量子器件;另一方面团队将进一步从新型自旋器件研究成果推进到小规模芯片初试和应用中,助力新型自旋存储、运算和传感芯片产业发展。


(3)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该方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方面可以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微电子/信息材料和器件相关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进入英特尔、三星、台积电、华为和中芯国际等高新技术和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进行产业技术研发工作。


02

 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团队

梁齐杰,荣获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博士生导师。2017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2021年先后在韩国延世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二维纳米材料及新型光电/运动传感研究,致力于从底层新材料和器件设计方面实现器件性能的提升与多功能应用。迄今在Nature Commun., Energ. Environ. Sci., Adv. Mater., ACS Nano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总引用3500次。


团队现有人员15位,空间180余平,包括千级超净室,自有设备价值300余万,具备材料制备、器件加工到性能测试的完备实验条件。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多个实验室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对实验室成员的晋升或其他发展机会提供全力支持。


(1)拟开展课题

二维半导体电子/光电器件、人工神经网络器件等相关课题。


(2)团队前期的科研-产业化成果或具有产业化潜力的成果简介

团队围绕未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硬件需求,依托先进二维半导体材料,开展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电子/光电器件研究,探索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应用,已授权专利7项,正在申请若干项。


(3)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半导体及微电子器件关系国家竞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领域内材料以及元器件的科学与技术难题是核心任务。学生未来会掌握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制备、改性、器件设计与优化,精通多种微纳加工工艺,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也可以在学术研究方面得到很好的支持与提升。



02

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培项目招生简章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双方科研合作,利用双方现有的学术优势、资源和设施,实现人才培养优势互补,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下称“Slab”)与香港城市大学(下称“City U”)协商,决定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合作,本次招生录取的同学将于2024年9月入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培项目招生工作即日启动,报名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8日,欢迎优秀学子踊跃申请!


01Number招生学科


本联合培养项目招收的学科如下:


•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材料科学与工程

• Physics物理学

• Chemistry化学

•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机械工程

•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生物医学工程

• Energy and Environment能源与环境


02Number招生课题 / 方向



03Number入学要求


(1)学历水平要求:

  • 拥有认可大学的研究型高等学位(Higher Degree by Research)或同等学历;

  • 拥有认可大学的授课式硕士学位(Taught Master’s Degree)或同等学历;

  • 拥有认可大学的一级荣誉(First Class Honor)的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

(2)英语水平要求:

TOEFL(PBT)550分;或TOEFL(IBT)79分;或TOEFL(Revised Paper Delivered Test)60分;或IELTS 6.5分。除了大学的总体要求外,各个学院和学系在语言要求上可能会设置适合其学科的更高标准。


托福和雅思成绩自考试之日起两年内有效,并且必须在提交申请时有效。


详情参阅以下网址:香港城市大学:

https://www.cityu.edu.hk/pg/research-degree-programmes/entrance-requirements


04Number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 2年在City U学习,2年在实验室学习。若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由双方导师及学生共同协商决定。联合培养博士生在City U注册学籍,由双方联合培养,双导师指导,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颁发《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证书》。


05Number申请流程


1. 提交申请材料:申请者按照“具体要求,向Slab提交申请材料,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8日晚24:00。


2. 初选:Slab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核和初选(2023年12月上旬)。


3.  Slab招生小组面试:Slab招生小组对初选通过的学生进行招生面试(2023年12月下旬);


4.  City U招生小组面试:获得Slab导师接收意向后,根据City U导师联培安排情况,组织City U招生小组面试(2024年2月)。


5. 官网申请:通过双方面试的拟录取者将被邀请完成在City U官网的正式申请(2024年3月上旬)。


6. 录取及入学前准备:被录取的学生,City U将发出正式录取通知书。申请者可登录City U网站,入学前需完成办理的手续包括办理赴港签证、港澳通行证、City U官网注册、City U学费缴纳等(2024年3月至8月)。


7. 入学:入学时间为2024年9月。


06Number申请材料


1. 个人资料表格(附件1)(英文);

2.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同意书Joint Research Statement(附件2)(英文);

3. 推荐表格Recommendation(附件3)(英文);

4. 所在领域中两位学者的推荐信(英文);

5. 托福/雅思考试等成绩单扫描件;

6. 成绩单扫描件(须加盖毕业院校教务章);

7. 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历和学籍信息认证文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和《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考》网址:http://www.chsi.com.cn/(应届毕业生入学前必须获得学位证及毕业证,否则无法取得入学资格);

8. 其他有助于申请的材料(如: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出版物、专利、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扫描件等)。


请将PDF版申请材料打包发送至postgraduate@sslab.org.cn。如有意向导师,同时抄送意向导师邮箱。邮件题目:香港城大联合培养-课题名称-申请者姓名-意向导师姓名。


07Number考核及招录流程


(一)实验室进行初选


(二)通过初选的申请人进入面试

面试考核针对业务能力进行面试答辩。考生须准备PPT报告,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提问和答辩。

每人面试时间约30分钟,包含三个环节:

1. 英语水平考察(约3分钟);

2. 科研工作答辩(约12分钟,含8分钟PPT展示和4分钟回答问题),PPT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硕士(本科)期间学习和科研情况、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博士期间研究计划等;

3. 专业知识问答(约15分钟,将主要围绕报名时所选的导师研究领域进行)。


(三)实验室对参加面试者进行评价

根据考生在英语水平、科研工作、专业知识三方面的表现评分,每项满分100分,并按权重计算,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百分制)。英语水平、科研工作、专业知识分别占总成绩权重的10%、40%、50%。总分相同时,按专业知识、科研工作、英语水平的顺序,依次比较单项得分。

英语水平、科研工作、专业知识三项成绩中,任何单项成绩在60分以下者为面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四)确认名单

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名,选取总分在80分以上的考生,形成最终的提名名单,公示无异议后,交由香港城市大学最终审核。


08Number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86-0769-89136772

电子邮箱:postgraduate@sslab.org.cn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来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责编:张莎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注意绕行!生态园马拉松期间周边路段将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定了!大湾区大学(筹)联手全球知名数学研究所锐创业|麦浪公园:探索松山湖餐饮潮流新业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