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上北大,28岁做博导,30岁获2019IEEE青年成就奖,全球仅三人...
近日,#北大博导获IEEE青年成就奖#登上微博热搜,引来了近1亿次的围观,被网友直呼“学术女神”。
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地道的“土博士”,正宗“国产科学家”,入选2017年“中国未来女科学家”,28岁时就成为北大博导。
去年,在2019年北大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上,多了七封特殊的来信,北大邀请了7位北大杰出校友,给2019年新生写一封信,其中有北大59年新生,开启北大新百年的前校长许智宏,也有06年新生——黄芊芊。
30岁的黄芊芊究竟牛在哪?
2006年,17岁的黄芊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
2016年,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
2017年,入选2017年度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当年,全国仅有4人入选。黄芊芊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微电子领域获奖的青年学者。
同年,28岁的她成为北大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8年,黄芊芊获得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2019年,她更是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并当选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女科学家俱乐部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地道“国产博士”
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
2019年北大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上,多了七封特殊的来信,北大邀请了7位北大杰出校友,给2019年新生写一封信,其中有前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也有黄芊芊。
在大多数人看来,黄芊芊的求学之路可谓是一路顺风顺水。但令很多人惊讶的是,她从来没有去海外留学,地道的“国产博士”,纯正的“国产”科学家。对此,她表示:
“本科毕业时我之所以选择了留在北大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是因为我坚信,国内微电子技术只是起步晚,并非是能力不足,北大有着国内微电子专业最顶尖的师资力量和科研环境,在国内、在北大一样可以做出不逊色于国外一流大学的科研成果。我带着这份初心和信念,留在了燕园。”
28岁
入选2017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IEDM(国际电子器件大会)始于1955年,在国际半导体技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被外媒誉为“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该会议主要报道国际半导体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是著名高校、研发机构和英特尔、IBM等企业报告其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的主要窗口和平台之一。近年来,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的许多重大技术突破都是通过该会议正式发布的。
截止到目前,黄芊芊已在IEDM、VLSI、IEEE EDL、IEEE T-ED等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微电子器件领域最具标志性国际顶级会议IEDM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为中国大陆地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IEDM论文篇数的最高纪录。相关成果被2次写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指南(ITRS)。除此之外,她已申请专利70余项,含美国授权专利12项,中国授权专利40项,部分转移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国际”)。
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从2013年开始,黄芊芊所在的科研团队就与中芯国际保持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致力于在中芯国际的大规模生产线上开发超低功耗器件技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研制了世界上首个基于12英寸CMOS生产线上的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并于2015年将阶段性合作成果在顶级会议上进行发表,受到了英特尔、IBM等国际半导体公司的高度关注。
同时,该成果被作为重要的产业研究动态,受到了来自国际知名电子工程专业网站EETimes的专题报道。这项成果给予了黄芊芊及其科研伙伴们更大的信心与动力,她说:“目前正在与电路团队合作,进一步基于这项成果研制超低功耗电路,使科技创新能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成绩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为了攻克科研难题,熬夜通宵对黄芊芊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她说:“做科研并且能出科研成果,一定是首先你对它足够热爱,然后足够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做出一些有用的东西。这样的全身心投入是不分昼夜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谈心得
科研要踏实肯干,坐得起冷板凳,耐得了质疑
本科毕业之后,黄芊芊又师承王阳元院士和黄如院士,取得了北京大学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28岁的她正式入职北大,成为北大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黄芊芊
不忘初心、勇于挑战,不畏困难、砥砺前行,对于她所热爱的科研,她说:
“科研道路,需要端正态度,踏实肯干,不浮躁不气馁,坐得起冷板冷凳,经得住挫折失败,耐得了质疑否定,将所有的这些看作是宝贵的历练和经验,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努力进步,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迎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