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SCI崇拜” 弊端尽显,要除!然而,新的量化指标在哪里?
科研评价中存在的论文“SCI至上”的现象,已经对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审、人才引进、业绩奖酬,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称号评定、项目成果评审等工作带来严重影响。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印发文件(教科技[2020]2号),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
此次双部委联合,如此鲜明地炮打SCI,是史无前例的,而触发这次变革的原因和本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SCI弊端有莫大的关系。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国科学家都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论文相继发表,除了传统学术期刊,有相当一部分的科研成果在全球以预印本(Preprints)等形式快速发表和共享。根据《Nature》杂志报道,仅截至1月30日,至少就有54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论文发表在各类SCI期刊,预印本平台bioRxiv、medRxiv、ChemRxiv等网站,其中预印本论文有超过30篇。相比之下,发表在国内期刊的研究寥寥可数。
从预印本的发表看,截止2020年2月2日17时,bioRxiv发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2019-nCoV)的论文40篇,其中20篇来自国内科研机构;而在ChinaXiv(http://chinaxiv.org/ 我国的预印本官方平台,可能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发布的相关预印本论文仅有1篇《武汉2019冠状病毒S蛋白可能存在Furin蛋白酶切位点》。
2020年1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支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并提倡有关成果和数据应按要求,提供相关项目承担单位、攻关团队等共享使用。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近30年的SCI一定想不到,自己会从一个论文索引工具,逐步变成某种程度异化和扭曲科学研究目的,让国内学术共同体爱恨交加的核心评价指标。
SCI引入中国的前世今生
科技评价体系的扭曲
新评价体系不立,“SCI崇拜”难破
本文无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分享来源科研动态(微信ID:like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