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查】他,30年种树100万棵!只是因为...

2016-05-28 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

【致敬伟大的绿色守望者:他,30年种树100万棵!】今年已经60岁的张英善,是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的职工。这个普通职工有一项伟大的壮举,从1984年起,他在“祖国林都”——伊春,亲手种下的树木已有100万棵。想当年,张英善经常背着一两百斤的树苗走上十多里路,走在沼泽地里,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就会深...


伊春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美誉。伊春作为共和国森林工业的摇篮,曾经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至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城市。


三十年栽树百万株,林区转型后的植树模范,干劲不改创新收。


今年已经60岁的张英善,是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的职工。



△ 这片树林是当年张英善在乌马河林业局做林业工人时栽种的。


伊春市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工人张英善:栽上好几十年了,算算今年将近30年了。


张英善告诉记者,自己197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这里能够采伐的树木基本上已经采完,除了地上的杂草,还有一些零星生长的小树。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张英善不仅要采伐树木,还要栽种抚育树木。但是从1980年之后,张英善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种树上。特别是从1984年到1994年的10年间,他承包了300公顷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顷。


2006年林权制度改革的时候,张英善将自己承包造林的300公顷林地无偿交给了乌马河林业局,当时林木的成活率高达97%以上。



△如今在这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基本都是张英善当年造林长成的人工林。


记者:算没算过你栽了多少棵树?

张英善:大体上我估计一百来万是有。


1986年,年仅32岁的张英善因为种树,获得“全国生产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当时在伊春市文联工作的姜孟之到乌马河采访张英善,以张英善的这双手写了一篇文章。



△这篇描写张英善双手的文章,被收录进当时的一些中小学教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姜孟之:我这手就够大了,我量一量他比我这手大,一层老茧,指纹里边都是用那个线缠着。我说你为什么不上药,他说上药没用,一天老这样都蹭掉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张英善和老伴还居住在深林深处,虽然没有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是每年春季的时候,他们还会到自家林地补种一些树苗。


这天早上吃过饭之后,张英善和老伴准备到自家的林地看看,出门前老伴像过去一样带上了干粮和水。

张英善老伴燕玉萍:原来就这样,得拿着水,有时候那也不够喝,就碰到小河就喝点小河里水。


每当要去林地,张英善都要带上镐头和镰刀,镐头用来种树,镰刀则用来清除树苗周围的杂草。如今张英善和老伴出门,大都是骑摩托车。而过去他们一起栽树的时候,大都是用肩,背着树苗走到山上去。

记者:背多少棵?

燕玉萍:我就背五六百,他得背一千多。有时候他他背背不起来,就得放在肩膀上扛。


当时张英善和老伴背着树苗几乎走遍了这周围的每一片土地。

张英善:采伐抚育,这当年都干过,基本上现在都长的什么树都在我的脑海里。

在通往乌马河林业局的道路两侧,是成片成林的落叶松,这都是张英善种下的小树苗,如今都已经成材。张英善老两口带着记者来到一片林地。



△这些一人多高的云杉树,是2007年张英善和老伴种下的。


张英善:这就算成林了,要是经济价值,还得七十年、五十年以后。


张英善凭着认真执着的干劲,使得当年种下的树苗绝大部分都已经成林,而在当时他这样的干法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因为林场是典型的“大锅饭”,常常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造成树苗成活率普遍较低,大多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


正是看不惯当时的局面,张英善开始自己承包植树造林。

张英善:都愿集体,不愿意单干。单干累,报酬也不多挣。要不人家说我,你傻,这都是给我起的(外号)。


至今张英善还保持着当年栽树的方法,根据每棵树苗根部的长短大小,挖出相应的树坑,还要把树坑里面的草根、石块用手拣出来



△为了保证树苗不窝根,张英善把树根捋直了,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手送进土里。


张英善:我栽这是球型的,球型不窝水,百分之百(能活)。

当年种树的时候,张英善早上天还没有亮就出发,晚上要到眼睛看不见了才能往家走,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直到把所有背来的树苗栽完。由于长时间弯着腰刨树坑,张英善累得往往累得直不起腰。


把几棵小树栽好之后,张英善的老伴把小树周边的杂草除掉,然后他们找了一个阴凉处准备吃饭。当年他们种树的时候,都是张英善先走,之后老伴做好饭之后,然后再背着干粮水和树苗赶到张英善种树的地方。


记者:一般都是带什么?

张英善:就是馒头,有时候炒点土豆丝,要不就是咸菜。

记者跟随张英善穿过一片沼泽地,可以看到一些没被草覆盖的小水坑,张英善告诉记者,这些小泡子里的水都是死水,里面经常会有虫子。当年他在这里种树的时候,带的水不够时,就只能喝这些死水泡子的水。



△走在这样的沼泽地里,常常是深一脚浅一脚,有时不小心,会深陷在泥水里。


而当年张英善要背着一两百斤的树苗走上十多里路。

2006年,国有林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伊春拉开帷幕,张英善买下了10公顷的国有林地,利用工作的间隙,张英善在这片林地上,栽下了1万株落叶松树苗。在树林中间有一片被风刮倒的松树已经死亡,另外还有一些小树已经没有了枝杈,只留下干枯的主干。


张英善:这是没办法。宁可烂在里头也没有办法,没有批文就违法。

从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伊春林区的采伐量就逐年减少,像张英善这样的林业职工收入越来越少。到了2013年,伊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大量的林业职工没有了收入来源。看着这些已经成材的树木,却无法为张英善带来收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想过很多办法。


养过木耳,但因为当时市场走势不好,二年就干不下去了。

这是当时很多林业职工面临的困境。正是在那个时候,张英善开始琢磨新的收入来源。1995年张英善一个人来到这个地方养梅花鹿,之后还让妻子搬了过来,当时他们就住在这个低矮阴冷的小房子里,几乎与外界没有了联系,但也以失败告终。



△养梅花鹿失败之后,张英善开始开垦周边的荒地。


慢慢地他从种地的收入当中尝到了甜头,至少这些土地每年能够给他带来稳定的收入。如今张英善耕种的土地面积有15公顷,每年只种一季大豆就有几万元的收入。


张英善:这个效益还可以,维持得挺好。去年六万三四千斤,一垧(公顷)地平均4000斤,净收入7万左右。


张英善自始至终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为了种好大豆,他学会了开拖拉机、收割机,学会了耕地、种地,还学会了修理这些农业机械。年龄已经60岁的他,还在今年四月份考取了驾驶执照。

张英善:为了交通方便,为了改善生活,也想圆圆自己的梦,年轻的时候净受苦了。


为了全面实现产业转型,2011年,开发了60多年的伊春林区,在全国率先停止了森林主伐。对于伊春来说,不仅林业工人要转型,进行新的就业安置,还要从过去的以木为生,逐渐转变为以林为生。


从以木为生到以林为生,林下经济实现产值收入、森林覆盖率双增长。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是伊春林区的春季防火期,这个时候也是林区职工最忙的时候。



△在每个进山入口处,都会设置检查岗位,对每个进山的车辆、人员进行登记,并发放防火宣传单。


对于翠峦林业局北山经营所的白建国来说,他也要抽时间到自己管护的林子里巡查。每次上山巡查的时候,他都要带上一台便携式灭火器。


伊春市翠峦林业局北山经营所工人白建国:咱们的防火打早、打小,争取早点把它扑灭了,等到人上来的时候,咱们就能控制它。

这个季节正是采摘山野菜的季节,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员进山采摘山野菜,就在去往自己管护林子的路上,白建国发现一些采野菜的人员,为了防止一些不是林区的人员抽烟,引发火灾,白建国跟上前去进行询问。


白建国:你不会抽烟是吧?别抽烟啊。

白建国告诉记者,这时候正是采山野菜的季节,而且上山采山野菜的一部分是职工家属,也有一部分退休的老职工,还有下岗青年,没啥活干的,就上山采山野菜,换俩钱补贴家用。


1978年,白建国从部队转业就来到了北山经营所,当时他和同事唯一的工作就是采伐木头,那时候年轻的白建国有使不完的力气。2016年10月,白建国就满60岁了,尽管年龄大了,但是当年做采伐工人练出的身手却没有变。



△只用一两分钟,白建国徒手就爬上了一二十米的松树。


白建国:上下来人能看见,跟前的树上有没有果实也能看见,能及时掌握结果情况。


白建国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除了野猪之外,这片林子里没有什么伤人的野兽。不过这个季节正是草爬子比较多的时候,在树林里巡查的时候,他经常会被草爬子叮咬。草爬子学名叫蜱虫,是东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吸血虫。


白建国:它对人的危害挺大,碰见有毒的,要是不及时摘除,容易得森林脑炎。有时候胳膊腿不能动弹了,有时候大脑失去记忆力了,这都是蜱虫形成的。


白建国叮嘱记者,在林子中尽量戴上帽子,穿长袖衣服,回家后一定要把衣服抖一抖,把身上检查一遍,一旦发现要及时摘除。



△在林子里巡查时间长了,白建国就在附近的小溪里洗把脸,然后灌了一瓶水喝起来。


白建国:这水相当甜,直接可以喝。

白建国管护的这片树林是红松母树林,是上世纪六十年栽种的,尽管后来也经过几次轮伐,但是大部分的红松还是被保留下来。特别是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这里的红松就再也没有被采伐过。


白建国:按红松母树林的一垧地才要求四百多株,咱一垧地都达到八九百,或者上千了。

因为红松的材质比较好,而且它的果实松子售价较好,所以红松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另外由于红松的生长期比较长,二十多年才能结果,五十多年才能成材,再加上经过多年的采伐,数量比较少,所以显得非常珍贵。


2001年,翠峦林业局对所属林场进行管护经营承包,正是在那个时候白建国承包了这片90多公顷红松母树林的管护经营权。


白建国:市政府出台这些政策,能安排一部分职工,而且主要是让你把林子管护好,另外让你在林下能搞点什么东西,增加点收入。

拿到管护经营权之后,白建国开始琢磨到底该在林下种植什么。上网查后,决定种植林下参,不破坏林地,而且售价还比较高。


由于林区采伐任务急剧减少,大量林业职工下岗没有了收入,即便是还在林场上班的白建国,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两百多块钱,连一家人的生活开支都不够。林下参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前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为了能够增加收入,白建国先后在林子里栽种了山野菜刺嫩芽和中药材。


白建国:林业局给苗子,结果咱们成片栽不太理想,这两项都不好。

搞林下种植刺嫩芽和中药材失败之后,白建国又贷款五万元与其他亲戚一起养牛,然而养牛同样以失败告终,当时家里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


白建国回忆,当时孩子上大学一年三千,生活费要三百五百,再加上养牛赔了四五万元,当时跳楼的心都有了。


从2001年在林子里种下10000多棵参苗之后,每年白建国多多少少都要补种一些,有钱就多种一些,没钱就少种一些。2006年,白建国与亲戚共同承包了40多公顷林地,除了栽种抚育松树之外,他还利用树苗之间的空地种植一些大豆和经济作物。



△十多年的时间,白建国在这片林子里陆陆续续种下了160多万株长白山参苗。


当时他在2001年种下第一批参苗,到现在已经有15个年头,到今年九十月份,白建国准备挖出第一批种植的人参进行售卖。

白建国:今年准备上市点,但是不准备多看它售价怎么样。


按照白建国的估算,一棵15年的人参可以卖到200元的话,3000株就是60万元,这远远超过了其它林下经济的收入。不过由于人参对生长的条件要求比较高,而且比较娇气,所以它的成活率很低。


白建国告诉记者,人参是喜湿怕涝,喜光怕晒的一种植物,所以要种在有一定坡度的大树下,这片红松母树林恰恰提供了这样的生长条件,不过白建国还要做好看护,防止人为地损害它。


每天白建国都要来这里看一看,一方面是看看人参的长势,另一方面是守护好这片红松母树林,这里有他付出的十多年心血。

白建国:首先你保护好,这个林子才有价值,你保护不好一把火烧了,国家个人都受损失。


除了每年栽种一部分人参,白建国也在摸索其它的林下经济。在他家猪圈里新养了一些小猪,三头杂交的小野猪和三头当地的红毛猪,他先少量地试验一下,如果成功的话,他准备在林地里大量养殖。


白建国:看看行不行,要是行的话,大量发展。咱们搞好了,大伙来看,也为下岗职工起个领头的作用。

记者采访中得知,在整个翠峦林业局北山经营所,280多名林业职工中,目前还在从事森林管理抚育工作的只有70多人。



△大部分的林业工人都是自谋出路,其中包括一部分人员从事林下经济。


伊春市翠峦林业局北山经营所支部书记田春雨:林业局也在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来源问题,最近这几年也在不断鼓励他们发展自营经济和林下经济,鼓励这些下岗职工自主创业。


自2013年林区全面停止商业采伐之后,伊春市就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主战场。通过发展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产业,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红松子为主的坚果产业,以人参、五味子为主的北方药材产业,以森林猪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不仅保证了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解决了一大部分下岗林业职工的就业问题。


黑龙江省伊春市农业委员会调研员陶明新:去年林下经济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15万人以上,占林区的总职工的一半,职工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比停伐前增长了40%多,林下经济的产值达到了79个亿,比停伐前增长了102%。


更为难得的是,伊春林区通过多年的造林和抚育,再加上近几年严格森林保护责任,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再现了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黑龙江省伊春市资源林政局副局长付鹏: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森林蓄积、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被率,实现了三个同步增长。活立木蓄积2015年达到了3.02亿立方米,有林地面积比2013年增长了2千公顷。森林覆被率由原来的84.3%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半小时观察: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黑龙江考察调研,首站就选择了伊春市,习近平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国生态资源总体不占优势,对现有生态资源保护具有战略意义。古人言,“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是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大事。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走竭泽而渔式的粗放之路,也不能停滞探索产业升级的新路。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抱有长远眼光,切实把绿色发展从理念变成行动,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

你会喜欢


▶【调查】拯救地球的癌症!18年,他们徒步穿越荒漠,种下6万亩绿洲...


▶【实用】端午节拼假攻略来啦!看3天假期如何秒变8天👇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康敬锋 何钢)

本文编辑:李天路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欢迎分享和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