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每天-30℃作业,他们冻成"冰人"...
在哈尔滨到满洲里的滨洲铁路上,有一个1903年建成通车的兴安岭铁路隧道,它位于滨洲线563公里处,海拔973米,全长3100米,是滨洲线上最长的隧道,年运输旅客1900余万人次,也是滨洲铁路的重要咽喉通道。
可是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和冻害等原因,每到冬天,山体积水便会从隧道裂缝处流出,在最低气温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在隧道内结成了冰柱,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为了确保列车在隧道内安全通行,就有这样一群人常年坚守在严寒、寂寞的兴安岭雪原上,打冰除冰。
打冰钢钎重达20斤 零下30度人工打冰31年不间断
王宝春是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的桥隧工。春运的第一天,他和妻子孙晓燕早上6点就起床做早饭了,因为今天王宝春要在7点半赶到工区,和工友们一起去兴安岭隧道打冰,今年53岁的王宝春在打冰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31年,是这群专业打冰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个。
天刚刚擦亮,王宝春就走出了家门,步行赶往工区。这条不足2000米的路,王宝春要走上20多分钟,这条路,他已经走了31年。王宝春家所在的博克图地区地处大兴安岭深处,周围群山环抱,常住人口不足8000人,冬季寒流肆虐,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持续漫长,茫茫白雪覆盖了整个地区,闭塞荒芜,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在工区更衣室里,王宝春嘱咐大家要穿两双袜子,毕竟外面零下三十多度,时间长了受不了。记者看到王宝春和工友们衣服要穿三四层,裤子要穿三四层,就连脚下,也要穿三四层。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桥隧工 于鹏:这帽子你看里头带一个护腕、护罩,里头还有一个安全钢盔,它是为了防止我们作业的时候有坠落物伤人。
20分钟的早交班会后,王宝春和工友们携带着除冰工具,登上了轨道车。9点30分一到,他们就准时从博克图站出发,沿着延滨洲铁路下行线,去往20多公里外的兴安岭隧道作业地点。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这是专门预留出来的不安排列车通行的“天窗”时间。
兴安岭隧道所处的滨洲铁路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的交通大动脉,也是连接亚欧大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国际大通道,承担了哈尔滨铁路局近60%的年运输量。今年春运,这条铁路的运输任务更是繁忙,平均每天要有近90对客货列车在这条线上往返,所以确保隧道内的运行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轨道车经过30分钟的运行,抵达了兴安岭隧道的隧道口。由于海拔较高,隧道口气温比出发地博克图下降了10度左右。王宝春和工友们迎着刺骨的寒风下车,在车上取下钢钎、大头镐、梯子、丝袋等打冰工具,踩着积雪,列队步行进入隧道。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桥隧工 张镇山:这里有行车,为了安全,都要步行到达,每天走行距离,我们漏水点在1350多米的地方,漏水点离我们走的距离是一公里半到两公里大约3500步左右,天天都如此,走完一身的汗。干活一身汗,出来一身冰,风一吹身上凉,最严重的一次,出来后,身上的棉袄棉裤上面全是冰。这里的灰尘还大,类似于煤矿的井下作业,虽然没有他们那么严重,但这里有柴油机尾气,很严重,作业条件还不如煤矿的井下作业。
阴冷潮湿,空气稀薄,伸手不见五指,终年不见阳光,是进入隧道后的第一感受,再加上列车通过时产生的硫化物和粉尘,让人明显呼吸不畅,而这些桥隧工们却早已习惯了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打冰,有着30年隧道打冰经历王宝春说,比起过去蒸汽机车时代冒的黑烟,现在的作业环境好多了。走进隧道深处,黑暗的隧道内开始出现了各种形态各异的冰溜子。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工长 才国义:这个是洞的拱脚,漏水严重,之后结成冰柱,它现在基本上冻死了,再从边墙后边流了,把水改流了。
兴安岭隧道始建于1901年,修筑年代久远,且地处大陆性寒温带季风性气候,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严重,冬季严寒,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每到冬季,兴安岭上下行隧道里的边墙及拱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水、渗水、个别处所还会出现大量突发性涌水,由于天气严寒,水流很快形成冰挂和积冰,极易侵入线路,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
才国义:咱今天还是按着早晨早班会开的,分三组,于鹏领一组,于班长领一组上那个1270米那儿,完了张镇山张哥上1640,我在1530,完了大伙就尽量吧,反正今天冰挺大,大伙努力吧,能完成不?
众人:能!
这个硕大的,已经临近铁路线路的大冰柱就是今天必须要清除的第一处作业地点,渗漏的山体积水还在不停地顺着这个冰溜子往下淌,使得它还在不断增大。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牙克石桥隧车间副主任 谢建华:这处结冰点,由于在隧道中部,随着气温的逐渐转暖,现在这个冰柱大约在2天能形成这么大的一个冰柱。我们每周是1.3.5,三天时间除冰。因为积冰速度比较快,如果超过2天的话,有可能侵入咱们铁路限界,影响行车。
钢钎、大镐、梯子、编织袋,这是打冰工人们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只见他们在狭窄的作业面上,一字排开,各有分工。其中,王宝春和工友们,举着钢钎,挥起大头镐,开始奋力的打冰,每刨下一块冰凌冰块,飞起的冰碴都会溅到脸上,像针扎一样。王宝春说,打冰需要技巧,既要找准打冰点,还得掌握好力度,劲儿使大了,整个冰块脱落,很容易发生危险,砸到下面清理冰块的工友。力度小了,积冰打不下来,体力消耗大,打冰效率还不高。
即便是有技巧可循,拿着20斤重的钢钎和大头镐,连续不断用力刨冰、打冰,也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工人们由于长时间打冰,手被震的又肿又疼,经常累的腰背酸痛,回到家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桥隧工 王正义:工作量是挺大的,原先是得有除冰,像这种这么冰的时候一天得有十多处,十几处。我去年最多的时候,一天轨道车运冰运出去1170多袋。今年最少,这出来也是都起早贪黑来。
眼下,王宝春和工友们平均每次要打3立方冰。打冰时,隧道壁流出的冰水经常打湿衣裤,几分钟就把衣裤冻成冰壳,好像穿上了的冰铠甲。并且大家虽然穿着保暖水靴,但站在冰水里作业,一不小心水靴里就会被灌进冰水,但是他们却要坚持到“天窗”结束干完活,回到工区才能换鞋。
由于气温太低,裤子和靴子常常都冻在了一起,脱不下来了,因此他们中很多人都患有不用程度的风湿关节病。而隧道壁高处的冰块,还有些用钢钎打不下来,就得用梯子登高用大头镐刨冰。下面的工友忙着把打下来的冰块收起、装袋、堆码到隧道线路旁边,等待用轨道车集中运送到隧道外的安全地点。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桥隧工 张镇山:家里人以为不危险,其实很危险,因为它在七米高的高空上,我们用钎子一打,冰块顺着钎子下来,就砸到头上。我就有一次冰下来没砸到眼睛,但砸到鼻子上,打破了现在结上了疤,因为这里使用柴油机,空气污染的厉害,伤口也不爱愈合,破得很小的伤口也结成了疤。但还是很庆幸,如果这一下砸到眼睛上,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2017年春运一开始,王宝春和20多名工友就开始加班加点,每周都要破冰三次。对流水量大的地点,每天隧道检查人员还要定时徒步到隧道里巡查,一旦发现隧道边墙底部出现突发大量的涌水结冰,就要立即通知打冰工区,临时申请“天窗”赶赴现场进行清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险情突然来临。前边的巡检人员通知,在前方200米外的一处线路,发生了险情,渗水已经流到了线路中间,并且冻成冰块,已经快要接近钢轨面,王宝春和王正义立即向前方奔跑,开始处理突发的险情。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防护员 夏维英:天窗还有40分钟。现场防护员明白。我是现场防护员。负责整个作业组的人身安全。在他们作业时,当来车时候,通知他们及时进入避车洞,防止人员伤害。
天窗作业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除去轨道车到达隧道和职工进出隧道的一个小时时间,真正打冰除冰的作业时间不足1个小时。为了尽量减少天窗时间,减小对正常运输组织的干扰,打冰人在作业过程中从来都不敢有半点懈怠和拖沓。
1个小时后,“天窗”时间结束。走出隧道口,王宝春和工友们,却不能回工区,因为下一个“天窗”时间很快就到了,大家需要乘坐轨道车再次进入隧道装运打下来的积冰,还要对隧道棚顶进行例行检查。
由于隧道附近没有食堂,职工们中午饿了只能现场吃口自己带的馒头、饼干、火腿肠充饥。经过短暂的休整后,下一个“天窗”时间来临,工长才国义又带领工友们进入隧道开始紧张的作业。
大学生组团成为打冰人 爱岗敬业有担当
兴安岭隧道工区的31名职工中,有9名职工超过50岁,而且家里大多都是铁路世家,父辈都是铁路的员工。眼下,王宝春已经在铁道上工作了31年,他的子女,也都扎根在了这大山深处的铁路沿线之中。在其余的年轻人当中,大学生桥隧工也不在少数。
今年27岁的桥隧工王正义,是2014年7月从齐齐哈尔交通学院毕业来到兴安岭工区是工区的,别看年轻,但是王正义早已习惯了工区的住宿生活,每个月坐火车回一趟500公里外的老家龙江县,在家住上一晚就得往单位赶。最大的遗憾是不好找对象。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桥隧工 王正义:光指博克图这一片怎么说呢,就是连人都没有了,就是小伙都少,就别说小姑娘了,再就是一听,怎么说,尤其像工务段,像我们这种工务段,干活累, 成年不着家,夏天去夏修,冬天打冰,一出来一脸黑,上火车一瞅工务段的都不乐意让我们坐呢,还找对象呢。我爸都着急,我爸都说我,都27了你还不找对象,还等到啥时候呀。
博客图镇本身人口偏少,再加上自然条件艰苦,很多年轻人早就开始外出打工,但是铁路工人却恰好相反,偏偏走进这荒山野岭,终年与大山和隧道为伴,干着重体力劳动,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尽管有人受不了这里的苦,先后离开,但更多的人却还是选择了坚守。
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桥隧工 张镇山:我毕业于郑州铁路机械学校电力机车专业,那时有满腔抱负,能在铁路有所建树,没想到分到这里刨了21年的冰。
在王正义他们这群年轻人当中,有一个小群体显得尤为突出,他们五人同为吉林人,同是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还是同班同学,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们携手来到了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工务段,走进兴安岭上的隧道工区,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如今成了铁路线上的能人。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我想问问你们,你们从吉林来到这里适不适应?
于鹏:不太适应,因为首先这个地区比较寒冷,我们老家都是吉林那边,气候能比这边暖和一些。这面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多度,第二个就是参加工作后,我们这个地方比较落后,挺寂寞的,下了班也没什么娱乐项目。
刘立宝,是这个团队中最令人羡慕的,因为他常年在工区工作,女朋友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了爱情,跟随他进山。
刘立宝和女朋友小张是高中同学,他们计划着2017年春节的时候结婚,并准备在离博客图100多公里外的扎兰屯安家。虽然婚期已近,刘立宝仍然要坚守岗位。1月8日,小张请假从扎兰屯赶到了博客图看刘立宝,他俩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面了。
刘立宝女朋友:我和他是在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大学毕业以后,他就被分配到了内蒙古兴安岭这边工作。因为这边天比较冷,大家都知道这边冬天,工作环境特别辛苦,特别艰辛。开始的时候,都不同意他来这边。然后,他自己坚持来这边工作。然后,都同意他了。就是他过来,我就跟着过来了。我们可能再有10多天吧,就举行婚礼了,就是我老公了,老公,在哪,家就在哪。
越是三九寒冬,刘立宝越不能离开岗位,他只能在结婚前一天才能回去扎兰屯。
于鹏是这个团队里的老大哥,从上学开始,就有着一股子稳重劲。如今,他已经和来自齐齐哈尔甘南县的媳妇,把家安在了博客图这个闭塞落后的小镇,而且即将迎来他们爱情的结晶。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小姨子,介绍给了同工区的工友于帅,双方家长已经见面,婚事也已经敲定。
于鹏:刚开始来的时候,说实话,有想回去的冲动。就是宁可这工作不要了,我也回去。因为这个地方,一个是条件太落后,所以说,一开始的时候想回去。后来经过比人,工区的一些领导和老工人的劝导,一步一步地,说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真是,挺无奈。
于鹏爱人:当时,一开始不那么接受,后来,慢慢了解之后,也就能接受了,他自己在这边也挺辛苦的。然后,我就把我这边的工作辞了,其实我俩当中,必须得有一个牺牲。对吧。爱情才能开花结果。我就过来了。
紧张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从早忙到晚的几个连在一起的“天窗”作业结束之后,这群小伙伴们走进了博客图最繁华大街上的一家小饭馆,为刘立宝和小张接风洗尘,难得有机会,这几个同班同学能凑的这么齐,许久没有坐在一起的小伙子们此次此刻,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冬夜里,正在彼此诉说着他们的友情、爱情以及这份让他们称为事业的工作,几颗年轻的心在这一时刻贴的很近很近。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李天路
向一线铁路工人致敬!↓↓欢迎分享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