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央视记者通宵跟拍急诊室!看完你也会感动...

2017-02-13 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没有节假日的地方,那么急诊室更是医院救治急难险重患者的前线阵地,这里24小时不“打烊”,全年“营业”,过年休息对于急诊医护人员来说是一种奢望。今年春节期间,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也走进了北京两家医院的急诊室,通宵体验了急诊室医护人员的辛苦工作。

儿科病人汹涌而至 医生“滔滔不绝”使出洪荒之力 每人也只能看三分钟

春节期间的北京,全城的交通状况都格外的好。但是到了晚上8点,首都儿科研究所的门口,却依然是水泄不通。这家成立于1958年的三级甲等医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研究儿童保健、儿科疾病为重点的应用医学研究机构。在北京人心里,它是与北京儿童医院一样权威的地方。



患儿家长:我们挺远的。从昌平来的,开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吧,就是怕他严重并发症什么的。


虽说是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已经离京,但是就诊人数却并不比平时少。记者看见,有着33张椅子的急诊候诊室里坐满了人,没有位置的家长就抱着孩子站在诊室门口甚至大厅里,进进出出的患者络绎不绝。


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室护士 吴晓远:现在是20多人排队,一会还会上。


分诊台的护士吴晓远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咨询、分诊和导诊。整个急诊室里,只有她一个人负责这项工作,每个患者都要到她这里至少报道两次。她的分诊台前总是挤满了家长,有要借体温计的,有不知道看病流程前来咨询的,还有等不及来问进度的。每个夜班,12个小时通宵的工作,她一个人就要面对几百甚至上千次问询。



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室护士 吴晓远:忙的时候同时有三四个家长问你,就是家长特别急就是不知道跟谁说。有的时候希望有两个自己在这同时跟别人说,因为确实有时候说不过来。


27岁的吴晓远来急诊室做分诊的工作已经3年了,她告诉我们,上班的这整整一夜,连个打瞌睡的机会都不会有,因为患者一直会处于排队的状况。其实不止她,在儿研所急诊室上夜班的一共有5名医生和8名护士,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状态。



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室医生 黄辉:这没有茶一夜过不去,走吧咱们去诊室吧。


晚上8点前,黄辉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倒上一杯茶水,然后就赶紧去诊室上班了。白班医生和她进行了交班。几句话,就要把手里还没处理完的患者情况了解清楚。记者注意到,黄辉带到诊室里的除了一杯茶水之外,还有一个小盒子。盒子里面是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光笔就有好几支。


黄辉:因为这一晚上可能就得用掉一根笔。处方这一晚上得看掉这么多。


这边交接工作刚结束,患者已经等不及推门进来了,黄辉今天的夜班正式开始。在看病的过程中,她语速特别快,打字或者写字的速度也都特别的快。


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黄辉已经做了13年儿科医生,平时在感染科工作,这是第三次来急诊室轮转。在儿研所,由于急诊工作辛苦繁重,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要到急诊轮转,每次半年,这半年期间,要按照急诊室的规律上班,每次上班12个小时,每四天休息一天,不分黑白,没有节假日。而在儿研所的急诊室,黄辉值班的这个岗位有一个内部通用的名称叫做流水,因为患者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医生看病说话也一刻不能停。



黄辉:烧高了该吃退烧药吃,手脚凉的时候给他搓手搓脚都做物理降温,多喂水少穿衣裳千万别捂,越捂的话烧越高,烧高了38度5该吃退烧药吃。


最近患流感的孩子比较多,高烧高热,黄辉对每个这样的患者都要说同样的话,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黄辉:两个小时一杯,必须喝。我们说话用丹田之气,不然抗不住那么长时间啊。



到晚上12点,工作了4个小时的黄辉已经看过了37名患者。按照每个患者来问诊之后去做检查,再回来确诊开药的流程计算,每个患者要进两次诊室,也就是说,在240分钟的时间里,黄辉诊室的门共进进出出74人次,每次看病的时间只有不到3分半,几乎上一个病人还没走出诊室,黄辉就会叫下一个患者的号,可即便如此,待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已经从8点钟的不到30人增加到60多人。


黄辉:我现在待诊病人60个,我们年前带诊病人都一百多,等4到6个小时看病很常见,所以现在等这么长时间,家长有的时候 觉得等两个小时就觉得算是等的时间短的了。


在分诊台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记录着急诊工作量的本子。春节期间,每一天的就诊人数和平时毫无异常。


深夜十二点,急诊室里仍然和白天一样忙碌,哭声不断。不停地看病、检查、说话,四个小时的时间里,1000毫升的水杯,黄辉已经喝了两大杯。而这样的工作状态要持续到明天早上8点。她从来不去想后面还有多少个患者,她觉得每看一个病人就要对一个病人负责。



如果说流水诊室这边是一刻不停的忙碌,抢救室那边就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27岁的吴婷婷,正在抢救一个7岁的男孩,这个孩子因为肺炎高烧抽搐了,抽搐缓解之后,因为痰液多堵塞了气管,血氧下降,嘴唇都青了,状况堪忧。


此时,内科病房值班的上级医生也前来支援,面对着这个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孩子,抢救室里的空气都是凝滞的,每个人脸上都是严肃的表情。80斤不到的吴婷婷一次又一次,使劲的拍打患儿的后背,想帮他把痰液排出,可是血氧值一直没有回升。上级医生指示,随时准备联系耳鼻喉科做气管切开,但吴婷婷还是在努力,争取患儿能自己把痰排出来。


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室医生 吴婷婷:就是痰太多了,让他咳一咳能帮他缓解,因为吸痰牙咬得太厉害。


终于,痰排出来了。四位医生,三名护士的共同努力整整一个多小时,孩子暂时平稳了。这边抢救的患者刚平稳一点,重症监护室里的患儿又出现了状况。这个娇小的90后女医生就像个陀螺一样,一刻不停。


吴婷婷:在这都是汉子。



吴婷婷告诉我们,这样的状态是急诊室工作的常态,急诊室是一个永远不会“打烊”的地方,而且到了节假日,可能会更忙。


吴婷婷:三十到初四都在上。我从上班到现在也没在家过过年。


吴婷婷的男朋友也是儿研所的医生,她告诉我们,因为工作时间都不规律,两个人在同一个医院却经常七八天见不上面。



不仅吴婷婷,工作10多年的黄辉,也从来没在家里过个完整的春节假期,黄辉的丈夫也是医生,两口子都忙,但彼此理解。说起这份工作,黄辉觉得特别亏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节假日,他们很少能一起陪孩子出去玩。


黄辉:你这个人总得有工作,总得为社会做点贡献,有付出才有收获,我觉得有一个岗位让我付出,我觉得就行了,没有太多的要求,如果做这一行,就尽量做好,尽量让大家都满意。


患者家属:我都老哭着跟他们说,舍不得你们干这行

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无论白天黑夜,络绎不绝的挂号队伍,此起彼伏的患儿啼哭声,无法停下来的护士,连续十多个小时无休的医生,这就是儿科的急诊室,一个永远无法安静的地方。在综合性医院,急诊室同样“繁忙”。


晚上5点,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室的抢救室里送来了一个30多岁的抽搐患者。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医生 袁伟:我们要做腰穿,要把他的脑体抽出来做化验,然后看看他的颅内压是不是有升高的这种情况,然后看看他腰穿做病毒学,病原学的这些化验。


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经历了抢救和腰穿,患者的情况稳定了许多。袁伟这才松了一口气,这已经是他今天抢救的第7个患者了。他告诉我们,在急诊室的抢救室,生离死别每天都在上演,医生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承担着挽救生命的重任。虽然还是春节假期,朝阳医院的急诊室与平日毫无异样,这里的医护工作者们也丝毫感受不到春节的氛围。


袁伟:过节,只能说赶上了就陪爸妈过,像今年没赶上那就没办法了,家里人只能自己过了。365天不管怎么上,我们都是四天休一天,不管是什么节不节都是一样的,我们是没有长假的,不管五一、十一还是春节,都是这样。


袁伟的爱人是朝阳医院抢救室的护士,今年除夕两口子赶上都值班,一起在抢救室过了年。不过今天两个人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不在同一个班次。时间眼瞅着到了6点,上白班10个小时的袁伟该下班了。在跟来上夜班的同事交代了患者们的病情之后,临走之前,他和刚来上班的妻子陈静打了个招呼。



今年,是袁伟在急诊室工作的第12年,也是陈静工作的第10年。他们已经记不清在急诊室里有过多少次这样的擦肩而过。因为就诊量高、人手少,陈静经常连续48个小时都回不了家,更别提什么周末和节假日了。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护士 陈静:你想我们家孩子,就基本上就两天看不见我,然后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一些活动参加不了,然后比如说孩子有个病我陪不了。他就是我一个软肋,我根本提不了他,因为陪伴在他身边太少了。


朝阳医院急救大厅里的规划床位室16张,今天挤了30多名患者,陈静告诉我们初五那天人最多,挤了50多人。陈静从6点一上班就开始忙碌,打点滴、换药、检测各种数据……直到10点多还没有停下来。



在这个新春佳节的夜晚里,急诊室里和陈静一起值夜班的还有22名医生和25名护士,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工作,一如平常。


朝阳医院的输液观察室只有37张床位,今天晚上挤了68名患者,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走廊上加满了床,不管是厕所门口还是通风处,都排满了患者。可这么多的患者,晚上的留观室只有三名医生,因此他们需要时刻不间断的观察情况,一有问题就要向上级医生汇报。


杨军是今天晚上急诊科的总负责医生,也是急诊ICU的主管医生。刚刚在ICU抢救结束的他,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听到下级医生的请求穿着短袖就来了。杨军是今天早上8点来上班的,他已经工作了14个小时。晚上从6点接班开始,除了在ICU抢救患者,在急诊室来回巡视,没有一分钟是坐着的。对杨军而言,一上班就是36个小时甚至48个小时,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没有任何的区别。



刚看完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留观室的医生告诉杨军,今天还有一个新来年轻的患者,脑梗,病情特别严重,杨军在路上就抓紧时间了解病情。他告诉我们,自己最不愿意看到年轻人被送到急诊室,因为来的年轻患者往往都特别严重。


这名患者只有22岁,第一次脑梗就是大面积脑梗,做了14年急诊医生的杨军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虽然医生这个职业,始终与生死相伴,可是面对患者苍老的父母,杨军的心里依然是五味杂陈。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医生 杨军:得有一定的思想状态,这个小伙子虽然很年轻,但是很可惜,这样的病人的话,即使恢复的再好,可能后期也会形成一定的,就是我们说的残疾,这是肯定的。


患者急需透析,可普通的透析他的身体可能承受不了,肾内科建议做床旁透析,但费用非常的高。这个年轻的患者没有医保,家里也已经把房子卖了给他看病,该如何抉择,杨军言语里全是不忍之意。



杨军:家里还有别的孩子吗?


患者父亲:还有一个小的。


杨军:得有思想准备,然后咱们竭尽全力去救。


走出诊室,不到50岁的父亲泪流满面。虽然还没有生离死别的煎熬,但孩子的未来,家里的状况,该何去何从困扰着患者家属的心;而作为医生,此刻,一种无力感也从杨军的心里油然而生。


杨军:就是我们毕竟不像说修车,发动机坏了我都可以换,人是有感情的。


夜已经深了,朝阳医院的急诊室难得平静,抢救室里很多患者已经进入梦乡,有一个年三十住进来的90岁患者病情已经稳定了,明天早上就可以出院了,在医院过了个年的患者家属临走前特意对医护工作者道一声感谢。


患者家属:我父亲90岁了,多亏了这些护士,我们这回才转危为安,报了好几次危,一直报病危,我们就急得不知道怎么办,幸亏这些碰上好护士们,好大夫。现在都好了,在恢复当中,指标都正常,真感谢你们。


让患者家属感动的正是过年期间急诊室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敬业、认真、负责。


患者家属:我都老哭着跟他们说,我都舍不得你们干这行,我闺女也这么大。我是真的特感动。



陈静还在忙着给每个患者检测血氧,杨军回到了ICU抢救病人,此刻已是凌晨三点,一个破水的孕妇被送进了急诊,妇产科的值班医生李孟慧第一时间接诊并收入院。虽然患者的状况还算稳定,但看到只有一名家属陪同,已经工作了19个小时的李孟慧帮着家属一起把产妇推到了住院部,这是她今天晚上接诊的第四个住院患者了,整整一夜,她都没能闭眼歇上一会儿。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医生 李孟慧:以前躺在床上我们就叫仰卧起坐,刚一躺下然后就被叫起来,好吧,那就不躺了。


把患者送到病房,跟值班医生交代了几句,李孟慧转身走回急诊室,她还要工作15个小时才能下班。


李孟慧:像我们妇产科,一般是没有下夜班的规矩的,所以就差不多就得等到今天下午才能下班。


一次次的问诊,一个个的抢救,一夜夜的坚守。在北京市卫计委我们了解到,春节假期期间,北京市一共有医生9.4万人次,护士11.7万人次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工作。


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 高晓俊:我们北京市109家三级的综合医院门急诊,全部开放,在这7天的门急诊当中,我们抢救了将近七千人次,保障了全市老百姓身心健康,在这期间没有发现重大的疫情和传染病的聚集性爆发,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保证了稳定。


正是医务工作者们的努力工作,守护了北京千家万户平安的春节,而他们所期许的也正是患者的平安。在急诊室里,很多医护工作者都告诉我们,能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听到患者和家属的一声谢谢,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大的鼓励。


高晓俊:我们的医护人员也经常在说,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其实我们医护人员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呢,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希望百姓呢更加的关注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医护工作者,为我们的医患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半小时观察:守护生命无停歇

春节,阖家团圆,当大家热热闹闹用手机玩起“扫五福”时,却有这么一群人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穿着工作服的他们,扫不了五福,但却是最应该收到“敬业福”的人。我们的春节,因为医护人员的坚守而更温暖,让我们向他们道一声感谢,也希望大家去医院就医时,不要着急、不要大声吵闹,对医护人员少一些责备,多一份理解!

你会喜欢


很重要!个税改革今年或有大动作!关乎你我利益...


【可怕】不拔充电器,后果竟如此严重!赶快提醒你家人!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姜美羊

致敬,你们辛苦了!↓↓↓欢迎分享和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