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句话!让中国“颜值”有了大变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53ggsigy&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来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早在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时就提出过:
“一定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这句话,如今,让中国“体质”、“颜值”都有了大变化。
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
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在重回身边、重现眼前。
初夏,成群的海鸥、斑头雁、赤麻鸭,来到玛旁雍错。
不远处,就是冈仁波齐,传说中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
雅鲁藏布江、印度河、萨特累季河与恒河,都从这里出发。
全世界来这里的朝圣者这两年越来越多,这里的水比其它流向的河流都更加清澈圣洁。
滋养生命的轮回之水,并不会因沐浴洗礼而变得浑浊。
玛旁雍错是中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
保持好水质的秘密,就在这些守护者的身上。
旺杰和巴姆,每个周末都要来湖边观察记录鸟类的状况。
每周监测到的鸟类数据,巴姆都会第一时间到林业局的保护站备案。
这些数据最终都会汇总到日益完善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
多年罕见的黑颈鹤来这里筑巢了。
这种西藏的吉祥鸟,是高原生态的标志性物种,只有生态足够好,它们才能存活。
今年,又有100多只黑颈鹤在这里安了家。
自然休养、生态补偿,更加尊重自然规律的保护方法,守护着这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和国际水源地。
中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从五年前的553个增加到602个,全国性的湿地保护体系初见规模。
生命永续的奇迹正在这里不断发生。
普兰林业局的丹加,正在219国道上守护藏羚羊。
夏季来临,羊群要迁徙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生下小羊羔,这里是它们的必经之路。
确保每一只藏羚羊顺利穿越国道,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五年。
藏羚羊曾一度遭到捕猎,最严重的时候数量从100万只下降到7万只,现在这里已经恢复到20多万只。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曾一度面临退化危机的草场正在变绿。这里出现了一个天鹅湖。繁殖季节,又有100多只小天鹅在这里出生。
青藏高原腹地,7200多名牧民组成的专职管护员守护的三江源,雪豹、猞猁这些高原精灵又回来了。
长白山珲春的森林里,远红外相机捕捉到一只成年东北豹带着幼豹活动的影像,这种极度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在全球都已经极为罕见。
西沙群岛最北边的一座暗礁,面积50多平方公里。
中国的目标,是要让海底这片“热带雨林”重新变得摇曳多姿。
作为海洋大国,保护、建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已经启动。
最近五年中国修复海洋生态总投入超过1100亿元。
渤海,陆海统筹、河海兼顾,这里重新建起了海洋生态链。
黄海,划定生态红线区,2020年红线区内排放将100%达标。
东海,伏季休渔,五年前“东海无鱼”的困境已经不在。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五年来从62.8%回升到73.4%。
中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沙化土地零增长的奋斗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盛赞中国是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让曾经生态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变绿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被修复的,还有这些矿山。吉林通化二道江区回填的土地上,现在种上了900多亩人参。这些土地仅仅在五年前还因为沉降连玉米都长不出来。这只是中国五年来投入600亿元修复的80万公顷矿山中的一个。
曾经资源枯竭,现在生机盎然。
那么
在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过程中
辉煌中国这五年又获得了哪些
卓越成就呢?
一起来看看
↓↓↓
1
央视财经
您有一则"卓越成就统计"尚未查看
22:00 pm
确认查看
-
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世界贡献第一
中国人工林面积10.4亿亩
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5.7亿千瓦
世界第一
劣五类水从10.9%下降到8.6%
万元GDP能耗从2012年0.83吨标准煤
下降到2016年0.68吨标准煤
-
左右滑动查看辉煌中国的卓越成就
“
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
每天20:00点请持续锁定CCTV-1!
9月19日-9月24日,
每日一集,CCTV-1 20:00首播,
次日 CCTV-2 12:30 21:15
CCTV-4 18:10
CCTV-13 13:00 重播!
为我们的祖国点赞!
【收藏】美到窒息!中国这些鲜为人知的仙境,每张照片都能当壁纸
来源:央视财经
本文编辑:于典(实习)
制图:李渊、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