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读】投资、收入、环境…你关心的六件大事将这样实现!

2016-01-11 央视财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下功夫把质量和效益搞上去。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中央提出的“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等目标。这些目标将会如何实现呢?


1让投资有回报


近两年,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日子相当不好过。这些行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产业前些年的产能扩张太快,最终导致产能过剩愈演愈烈,行业微利或者亏损运行。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资的回报也就无从谈起了。




随着环境的变化、结构的调整、动能的转换,我们已经不能再走过去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而必须更加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摆脱过去只顾盲目追加投资搞扩张的做法,而要精准发力,追求有效投资,向投资要更多回报,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有后劲的发展。


让投资有更多回报,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必须从扩大有效供给的角度来审视投资的问题,特别是要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投资创造新供给,扩大新需求,这是确保投资有回报的首要前提。


让投资有回报,要解决好创新投融资体制的问题。要注重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运营;彻底拆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建立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依法行政。同时,要做好监管服务,优化流程、明确规则,使得企业的投资回报可预期。


让投资有回报,还要注重引导更多资金投向高端制造及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领域。要注重发展新兴产业,避免企业把大量财力物力继续投向已处于过剩泥潭中的产业,形成更大的过剩和浪费。同时,要加快去产能步伐,尽快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为先进产能的发展腾出空间。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行动,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各种物流费用,打出政策“组合拳”,增强优质企业竞争力。


2让产品有市场


华为公司日前公布2015全年数据,预期实现销售收入约3900亿元,尤其抢眼的是智能手机,已在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中国智能手机的世界影响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依靠的正是优质的产品和旺盛的需求,这不但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也是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强调的“产品要有市场”,正意在于此。




中国曾被誉为“世界工厂”,许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在这一背景下还要强调“产品要有市场”,是由于当前国内市场供需出现了新的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产品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回答好“用什么样的产品去占领什么样的市场、满足什么样的需求”这个问题。


近来中央多次提出要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药方”。


宏观层面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微观经济,尊重市场规律、改善营商环境,消除一切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打破削弱竞争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强根本性制度建设,给创新者、创业者更多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发明家的才能,鼓励创新,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积极氛围。


微观层面上,则要看企业有没有动力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有没有意愿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有没有恒心精工细作、锻造“百年老店”的品质和品牌,有没有能力发现市场需求和消费变化,只有饱含创新内涵和工匠精神的产品,才能征服市场、获得收益。


同时也要认识到,需求侧方面决不可放松,对于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必须采用更加积极有效的手段解决。加紧补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板、扩大有效投资,正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渠道。此外,还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开辟海外市场,千方百计扩大需求,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只有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再平衡,才能最终形成“产品拥有更高端市场、市场催生更优质产品”的良性循环。


3让企业有利润


企业可盈利、有活力,经济发展才能有持久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让企业有利润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提出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而这一切的落脚点,是让企业有利润,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实际上,我国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产能过剩严重;PPI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五大行业对整个PPI下降的“贡献”占到70%至80%。


出现上述局面,总体看来,一是供给不对路,产品积压,行业微利或亏损运行;二是融资成本高,人工成本快速攀升,无利可图;三是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价格卖不上去;四是管理滞后。既然号准了病因,要想让企业有更多利润,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


让企业有更多利润,从扩大有效供给的角度抓供给结构调整是决定性因素。要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不做亏本的事情,避免企业把大量财力物力继续投向已处于过剩泥潭中的产业;通过投资创造新供给,扩大新需求,这也是确保投资有回报的首要前提。说到底,国企改革中的“三个一批”,就是供给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让企业有更多利润,打好帮企业降成本的六招“组合拳”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要从制度、财税、金融、社保、流通、能源等6个领域朝着为企业减负的方向共同发力。而六大举措的重中之重,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简政放权是核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是当务之急,减负存在空间。


让企业有更多利润,依靠技术进步、革新及生产效率提高是根本。努力创造新供给,这种新供给不只是从无到有,还存在从低质到优质的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标准,使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应广泛使用“腾笼换鸟”的方法,以此实现扭亏为盈。


让企业有更多利润,加强企业管理是基础。企业的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费用,再减去营业收入应负担的税金后的数额。而营业成本和费用一般包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要想降低这些费用的支出,管理提升必须常抓不懈。


当然,让企业有更多利润,还必须发挥企业家的关键作用。要看企业决策者如何在激烈变动的市场中做出正确选择,借助敏感性分析对未来做出准确判断并实施动态调整。这是至关重要的。(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4让员工有收入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在多年政策调节之下,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处高位水平,收入分配不公尚未根本解决,收入分配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我国若要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让员工有收入、让居民有获得感是必须直面的难题,也必须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让员工有收入,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百姓关心的焦点。收入分配改革,并非简单地降低高收入或提高低收入就能让人满意的,而是必须以公平为导向,通过制度安排,保障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具体来说,就是坚持机会和过程平等,消除不公正因素,使人们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状况,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让员工有收入,需要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比如,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工薪劳动者收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比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等。


让员工有收入,需要重视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避免收入增长“单腿”走路。劳动生产率是分配调整的基础,低工资人群工资的提高如果不能与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企业势必面临经营压力。从另一个角度说,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难以解决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的问题。因此,在提高劳动报酬的同时,通过教育扶贫、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劳动生产率,应该成为提高收入的有效出路。


5让政府有税收


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增速正在放缓。作为财政收入的两大支柱,以土地财政为主的非税收入难以为继,因此,如何借经济转型契机,优化税制结构、培育优质税源,对未来财政增收、民生改善意义重大。当然,这也是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准确判断税收收入形势的前提下,亟需抓住经济转型的契机,为长远培育优质税源做好铺垫。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税收增长效应。我国以往更多依靠增加劳动力、资本投入的经济自然增长来获取税收;今后应转向依靠从由技术和管理创新带来的经济内生增长中获取税收


首先,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稳步扩大税源。经济增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群体不断壮大、税源也随之扩大的过程。只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并不断实现结构裂变,税源才会不断扩大。因此,要通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来丰富税源。而这需要在推动税收改革时,结合产业政策做好“加减法”。


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上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税收贡献大幅提升、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逐步形成。OECD(经合组织)国家直接税占税收总额比重1965年时达到55%,1975年后超过60%。这些发达经济体直接税比重上升的背后,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工资水平逐步上升,个人所得税税源得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产业创新驱动带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的格局得以形成。就我国而言,目前三大产业结构状态与发达经济体上世纪60年代的情况相近,但直接税占比不足25%,有空间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最后,在三产协调发展中推动税制改革同步进行。一方面,利用税收等政策工具促进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比如通过税收调整促进企业主辅分离,让服务业发展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加快税制改革,平衡三大产业之间的税收关系。比如加快推进增值税改革,打通三大产业的抵扣链条,统一各个行业的流转税制度,使税源格局与税制结构相对称。


6让环境有改善


“环境有改善”,关系民之所呼,更关系国之所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我们也遭遇了诸多环境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传统的发展方式已走入死胡同,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让环境有改善,需要艰苦的努力和久久为功的韧性。“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实现“环境有改善”的关键。


坚持绿色发展,要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必须保持定力,坚持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只有扎实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各级干部都应牢记“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转型会遭遇阵痛,但这阵痛躲不过、绕不开,只有创新谋变,才能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绿色发展,要在环保执法上动真格。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GDP冲动依然存在,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仍违规施工,偷偷排放,“宁交罚款,不治污染”。对超标排放的企业必须依法严惩,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官员必须追责。群众呼吁“最严环保法”要“最严执行”,真正令行禁止。


坚持绿色发展,要在生活方式上求转变。重现碧水蓝天,建立美丽中国,靠制度、靠市场、靠理念,更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今天的污染就是我们昨天不知节制的欲望”,每个人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贡献者”。如果大家都来关注生态环境,都来监督不法行为,都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都能坚守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以行动代替抱怨,就能凝聚起13亿人的“绿色力量”。

你会喜欢


国务院@你:2016年这九大红包都要收好!(与你有关)


重要提醒!春节将近,这六类微信红包千万别碰!倾家荡产!



来源:经济日报(ID:jjrbwx)

本文编辑:张宁、姜美羊

改变让生活越来越好!↓↓↓欢迎分享和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