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WAC人物专访 | 宋照青:城市更新应促进聚集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 编者按 ·
首届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将聚焦“五个新城”、“城市更新”、“数字赋能”、“低碳革命”四大主题,遍请建筑名家品评国内外城市的精彩案例,立意深远。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期待这次的文化周,上海能够引领建筑文化潮流。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大师、行业专家也对文化周寄予厚望,并希望活动能打破行业壁垒,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在学习建筑文化的同时,更加热爱他们所生活的城市。
宋照青
Song Zhaoqing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创始人/总建筑师
宋照青,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面对新的使用功能的出现,多种使用功能的结合,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发明,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运作方式的采用等等,这要求设计师必须重视包括对公共类建筑、居住类建筑、文教类建筑、城市更新及乡村建设所涉及的总体规划、功能组织、形体塑造、结构选型等各方面研究。强调对以上建筑类别中出现的各类型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营造建筑实体提供依据,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既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
宋照青:城市更新应促进聚集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采访: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日清设计创始人、总建筑师宋照青先生以其‘删繁就简,溯本清源’的建筑哲学,从上海旧城改造项目实践出发,探索石库门老建筑的保留方式并重新赋予其新生命。”在2020 ICONIC AWARDS官网,德国设计委员会的评语高度肯定了宋照青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既有建树与先导作用。
回溯中国城市更新之路,上海新天地是一座绕不开的巅峰,1998年,宋照青受日建设计派遣回到上海,与Ben Wood的设计事务所联手,打造这个开创了中国城市更新若干先河的项目。
“我所关注的一直是城市问题。”2001年,新天地竣工后,宋照青创办“日清设计”,在二十年的时光里打造出上海的爱民弄微更新、华师大丽娃河书吧修缮、华山路U-CUBE改造,以及武汉的汉阳铁厂改造等城市更新实践,他认为:“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机更新思想,促进城市聚集,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华师大丽娃河书吧修缮(全文配图均为实景)
华山路U-CUBE办公改造
融创1890·武汉汉阳铁厂改造
一直被模仿的上海新天地
“中国有句成语走马观花,意思是匆忙地行进,会错失路边的美景。上海的城市景观变化如此之快,急不可耐地以新废旧,使很多的都市美景消失了。”在2002年发表于建筑学报的《昨天,明天,相会于今天——简谈上海旧城改建项目新天地设计》中,宋照青写下了这样的前言,在以旧区改造和城市建设为主导的1990年代,上海正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下大规模翻新,人们梦想着告别“七十二家房客”住进新公寓,作为海派文化经典符号的石库门,被视作阻碍上海现代化的包袱。
1998年,宋照青与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改建及林肯大道的设计者Ben Wood共同着手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设计,距离《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还有5年,当时中国城市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还停留在单体建筑,尚未延展到历史风貌范畴。
新天地的设计团队以成片开发性保护的模式,在保留部分地块建筑形式、立面造型和空间尺度的同时,将全新的建筑以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与老建筑交融到一起。这一历史建筑承载当代文明的案例,按下了石库门更新的启动键,上海市政府在其面世不久作出决定,保留2,000万平方米的石库门历史建筑,田子坊、建业里、张园,纷纷开启石库门更新的探索。
上海新天地手绘©宋照青
在宋照青看来,这个开创了若干先河的项目最大的创举是将居住环境改变为商业环境,同时创造出了一个城市名片,带动了整个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同时创造了一个城市的中心,一个新的中心。”
改造之前,2000多户居民拥挤在新天地南里、北里两块狭小的街区内;改造之后,这个环境脏乱的居住区成为与外滩齐名的城市中心。一面面导游的小旗帜浮动在潮水般的人群中,中国人、外国人,都来“朝拜”百度百科上定义为“都市旅游景点”的城市图腾,它是中国人眼里的世界,外国人眼里的上海。
上海新天地
呼应城市性格,延续城市文化
从居住空间到商业空间的转型,是上海新天地的一大创举,这个毗邻淮海路的项目拥有得天独厚的消费结构、消费层次以及消费能力,而上海的血液里,亦流淌着大量商业积极因素。
宋照青认为,城市更新应尊重城市的性格,上海新天地之后,成都远洋太古里也是一个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原因之一就是尊重了城市的旧有习惯:“成都人的骨子里拥有对城市的占有欲和对城市的渴望,城市活动对于成都人而言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这是远洋太古里能够成为一个城市会客厅的生存基础。”
城市性格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发展方向,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应该先对城市性格进行摸底,而不是只讨论怎么功能化。
改革开放之初,曾活跃在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明华轮”退役后来到刚刚开始建设的深圳蛇口,1984年,在深圳视察的邓小平同志登上了“明华轮”并亲笔题写了“海上世界”4个字,当年国庆,载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的“海上世界”模型彩车,在天安门广场前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明华轮对于深圳这座活力四射但缺乏历史文化背景的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基于延续文化的角度出发,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船体及周边广场改建中,宋照青的团队将原计划拆除的明华轮打造为别具一格的蛇口小客厅:“我们设想让船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与新营造的广场气氛结合在一起,这种变化一方面保持了城市的原有特色,另一方面又再创了城市的新环境。新旧并存的场景,让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又能以乐观的态度憧憬未来。”
深圳蛇口海上世界船体及周边广场模型
透过木栈桥看步行街拾级而上
宋照青认为,挖掘城市性格、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是建筑的意义,也是城市更新的意义。
城市更新是当代建筑师的共同命题
100年前,13个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来到上海一幢石库门前,一个叫做共产主义的理想轻轻叩响门环;80年前,一群年轻建筑师汇聚在中共一大会址前后两个石库门旧街坊,“上海新天地”横空出世,这个城市更新范本背后的设计者们,日后纷纷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更新的中流砥柱。
谈到建筑师对城市的价值,宋照青表示:“建筑师应更加关注建筑的社会性思考。我钦佩日建设计的陆钟骁,他曾在外滩立起了八栋楼;我也敬佩马岩松,他们代表了中国建筑师的脊梁。虽然某种程度上没有受到主流学派的认同,但他们在寻找城市的答案,而不是在做自己的把玩件。如果能成功的话,我希望日清能成为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公司的代表。”
上海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出发的地方,首届“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即将和中国建筑学会2021学术年会共同在奉贤举办,宋照青认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势之举:“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期待关于‘城市更新’话题的探讨与交流,恰好这也是本届建筑文化周的四大主题之一。目前我们的城市容积率太高了,城市空间缺乏呼吸感和乐趣。城市更新项目可以一定程度上重新激发城市活力。”
SIWAC2021
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
上海国际建筑文化周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西对话,多向交流的平台,创造建筑理论设计和创新成果的高地,展现上海生动立体的形象,“文化之城,设计之都”的特质,同时成为培育人才和国民教育的基地。突出“数字赋能,低碳革命”的新时代使命,创造上海科技,上海标准,上海品牌,上海建筑质量的集中展示地。
MORE
END
喜欢这篇请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