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宗师,对话当代——宾大“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

陈迪佳 上海市建筑学会 2022-04-24



上海不仅在1927年和1928年分别创立了上海建筑师学会和中国建筑师学会,标志着中国建筑学现代性的起点,在二、三十年代还迎来了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赵深、陈植、童寯等一批英才,他们在中国的建筑实践中彰显了建筑学觉醒的现代性。

——编者按


2022年1月28日傍晚,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林中杰教授、东南大学童明教授、和同济大学李翔宁院长共同策展的“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Building in China: A Century of Dialogues on Modern Architecture)展览在宾大费舍尔美术图书馆(Fisher Fine Arts Library)和建筑档案馆(Architectural Archives)顺利开幕。


“中国建造”展览入口处 | 摄影:陈诚

 “中国建造”策展人、参展建筑师及工作人员合影 | 摄影:张馨予


本次展览基于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宾大求学的档案资料衍生而来,旨在审视中国现代建筑实践发展百年中的跨世代连贯性。展览的历史板块回顾了1918-1941年间在宾大接受教育的二十三位中国建筑师的留学和归国实践活动,而当代实践板块则聚焦两位中国当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建筑师兼教育家——张永和与王澍的作品。展览内容跨越百年历史,通过对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当代中国实践者的并置,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在实践中贯通中西、应对本土问题的不同方式,也表现出中国策展人和建筑史学者对于回溯自身历史的日益重视。

 

联合策展人童明谈到,民国期间留学宾大的建筑师有名声如雷贯耳的宗师,如杨廷宝、梁思成、童寯、陈植等,但也有很多建筑师仍然在史学研究中处于隐匿的状态。因此,此次展览更加侧重表现了这批建筑师回国之后主持的实践,并希望呈现在新旧并存、东西交融的历史时刻上,他们的作品如何既表现出严格布扎体系下的训练,同时对国际现代主义运动和本土社会变革做出回应。

 

可以看到,本次展出的项目大部分位于当时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南京以及被誉为“东方巴黎”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包括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范文照建筑事务所(Robert Fan Architects)、基泰工程司(Kwan, Chu and Yang Architects)等在内的、由留洋建筑师主持的私人事务所,面对上海上世纪20-30年代风云变幻、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实,留下了诸多简洁装饰艺术与现代派风格并存的建筑瑰宝。

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加建后 华盖事务所设计 1948年 | 图片由童寯家庭提供

上海叶揆初合众图书馆 华盖事务所设计 1940-1941 | 图片由童寯家庭提供


在本次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脱胎于沪上新兴娱乐业的大上海大戏院、象征着江浙地方金融势力的浙江第一商业银行、代表了现代住宅楼形式的集雅公寓和梅谷公寓、融集了各界知名人士藏书的合众图书馆等已经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册的知名建筑项目。这些作品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对现代性和本土性的探索,更构成了上海开放多元的“海派”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海不断持续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和现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建造”展览历史部分展品包括北京和平宾馆(前景)、

原大新公司和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背景)| 摄影:林中杰  


如果说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所应对的实践环境更多聚焦于城市生活发展所带来的新鲜议题,那么以张永和、王澍为代表的当代建筑师则从实践之初就面临着中国快速城市化、传统文化不断消亡的问题。从两位建筑师选择展出的宁波博物馆、富春山馆、吉首美术馆、宁波东钱湖建筑群等项目来看,他们的建筑更多偏向于介入乡村、二三线城市和城市郊区,这与第一代建筑师集中于上海、南京等都市中心地带的实践有着本质差别。

 “中国建造”展览历史版块部分和大上海大戏院的展品包括集雅公寓、外交部大楼(前景)、和大上海大戏院(背景)等 | 摄影:林中杰


尽管中国新一代建筑师与第一代建筑师的实践状况大不相同,他们都同样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建筑实践来回应属于他们的“当下”的社会问题。正是这样一种持续的对于现代性和本土性的批判和反思,串联了整个展览所表现的、贯通百年的实践精神。


“中国建造”展览历史资料部分 | 摄影:林中杰。

“中国建造”展览当代实践部分 | 摄影:林中杰




文 /  陈迪佳

新媒体编辑 / 范琳琳


©上海市建筑学会

欢迎联系转发,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 推荐阅读 –

喜欢这篇请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