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河南小伙儿李孟华自称是一位老“沪漂”了。来自河南周口西华县西夏镇的他,16岁就来到上海打拼,是一名理发师。2019年11月,攒到了足够的经验和资金,他和另一名河南老乡合伙开了一家美发工作室,终于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李孟华难以维持。考虑再三,他做出了退租、闭店的决定,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年来积攒下的众多外国顾客,自发筹集了5万多元,只为了让他留下。“Martin&Jin”的工作人员合影
“我觉得这种事只有我父母才能对我做出来。”收到80多个顾客主动送来的筹款,李孟华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他们不是借给我,而是直接给我的。我离开家在外13年了,好人我碰到过很多,也吃过亏、上过当,但这种事情,我是真的没有想到,真的觉得特别特别感动。”今年25岁,但却有着9年上海生活经历的李孟华,自称一名老“沪漂”。他的老家在河南周口西华县西夏镇,16岁的时候就来到了上海打拼,一直都在从事美容美发的工作。2019年11月,攒到了足够的经验和资金,他和另一名河南老乡合伙开了一家美发工作室,终于在上海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寸土寸金的上海,房租成本非常高,李孟华和合伙人又不想把店面开在远郊,所以他们选择了驻扎在上海市中心的居民区内。开店一个多月,新冠肺炎疫情扑面而来,从此,李孟华就过上了心惊胆战的日子。从开店至今2年多的时间里,因为疫情闭店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半年。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他们来说,不可不谓是重大的挫折。2022年的上海,又让这个命途多舛的工作室遭受重创。今年3月底,上海本土疫情多点暴发,整座城市的生产生活被迫暂停。从3月18日开始,理发店正式关店,一直到5月底都没能正常营业。看着账本上的资金越来越少,李孟华和合伙人决定:及时止损。于是,他们向房东打电话提出退租。目睹着辛苦经营的工作室,从高朋满座变成一间空屋,李孟华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我真的没办法了。”在2019年开店的时候,李孟华犹豫了很久,还是向身在河南的母亲开了口,借了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的一部分。父母在老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偶尔在工地上打点工,他们的收入,根本撑不起远在上海的儿子所经营的生意。“他们辛苦一辈子,挣到的都是一点一滴的血汗钱,我实在不忍心,就因为自己遇到点事儿,就又向他们要钱,我家里也没有这个一直扛下去的条件。”李孟华说道。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李孟华开始陆续收到理发店熟客们发来的转账。他先是惊诧,因为他自己从未主动去请求募捐,不知道这是谁组织的。因为知道了闭店的消息,加入“众筹”的顾客越来越多。德国人Arthur首先发动了募捐,紧接着的是Shelley、Annabelle……最后,有80多个顾客自发为他筹集了5万多元。在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他们的举动,给李孟华带来了转机,也重新燃起了李孟华的激情。
顾客们向李孟华转账筹到的款
【因为自学英语,河南理发师收获了3000多个外国顾客】李孟华和合伙人开的店叫“Martin&Jin”,就是他们两个合伙人的英文名,李孟华就是其中的“Martin”。在上海美发行业打拼多年,李孟华发现,国内的美发沙龙,充斥了太多的商业元素,给客人好好地剪一次头发,甚至都变成了一种奢望,理发师在顾客心中渐渐变成了销售员。而这种氛围让身为从业者的李孟华深感不满,在采访中,他还向记者打趣道:“你叫我什么名字都行,就是别叫我‘托尼老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同是河南老乡的同行,两人一拍即合,就做起了这家不办卡、不推销、只预约的美发工作室。“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开店模式上的创新,”李孟华说道,他觉得,自己在经营上,更多贯彻的是以人为本。自己和合伙人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只是想真诚地对待客户、把最好的技术呈现给需要的人,“不管是哪个国家、说哪种语言,我觉得只要真心地去待人,别人也会将心比心地对你。”不过,相比于对待客户的方式,他们这家理发店最特殊的地方,则是顾客大多是外国人。李孟华13岁的时候从初中肄业,却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也让他成为了上海最有特色的理发师之一。经过多年的口口相传,不少在上海的外国人成为他的“铁粉”,随着顾客渐渐增多,在别人的店打工,越来越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工作室也就顺水推舟地成立了。“其实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能够利用它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李孟华向记者坦言,初来上海,一切新鲜事物对他来说,都是无比好奇的。因为13岁的时候辍学,他在摸爬滚打中,逐渐发现了学习的重要性。19岁时,和朋友一起出国旅游,李孟华发现,自己不懂当地的语言,更没法了解当地的文化,花了钱出来走马观花,未免太不值当了。很快,他把英语作为了自己首要的学习目标,用他的话说,“当时只是想着出去玩的时候,能见识广一点”。兴致勃勃的李孟华打算大干一场,没想到刚进了一家培训机构,就碰了壁。“当时咨询了几家学习的机构,一年的费用最少也要5万元起步,我感觉自己也承受不了。”
李孟华和他的顾客们合影
李孟华想到了一个方法,在大陆外国人最多的城市——上海,想要找到一个用英语对话的空间,并不是难事。他就应聘到一家意大利老板开的理发店,同时自己自学英语。其实那时的李孟华,有着四五年的从业经历,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准,在上海一个月工资破万也是轻轻松松。但是就为了练习英语,他毅然放弃了5位数的收入,拿着每个月3500元的工资,每天与英语为伴。因为基础不好,他就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连下班时间都没闲着,“每天早上晚上都在背,再加上店里那个语言环境,慢慢就培养出兴趣了”。就这样过了半年,李孟华发现,自己已经可以用英语和顾客交流了。除了学英语,李孟华在这些外国人开的店里,还学到了许多服务外国人的方式,有的时候交流的方法和在国内有点差别,包括细节的处理、言语的礼仪上,都有耳濡目染。随着英语水平越来越好,李孟华尝试着在社交网络上给自己打广告,随手发了几个作品后,真的有顾客来问他的联系方式了。久而久之,现在李孟华的手机通讯里,已经装下了超过3000名顾客。对于住在上海的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最大的苦难就是语言关。而理发又是一件偶然性极大、结果不确定又不可逆的事情。李孟华的出现,正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住在上海金山区的Hannah是一名外教,自从来过“Martin&Jin”之后,她再也没有换过理发师,即便她每次到这里理发,单程都需要超过1小时。来自英国的Amber在回家的路上会经过工作室,她几乎每天都要过来和李孟华打个招呼。甚至遇到车祸受了伤,她第一个联系的人不是父母、同学,而是通讯录里的那个“Martin”。在沪外国人的圈子不小,其中的交流十分频繁,在他们的圈子里,早就已经把李孟华看作了朋友,而这家小小的工作室,也更多地成为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李孟华和顾客的合影
尽管蜗居在4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但李孟华所拥有的幸福感却是以往不可比拟的。他从不担心没有生意:一年365天,店里的预约最早都排到了半个月后。在工作之余,李孟华经常受邀参加这些外国朋友的聚会,他早已跳脱了理发师的身份,成为了在沪外国人圈子中的一个“老熟人”。在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不少人每天忙于抢菜,物资纷纷告紧,李孟华也不例外。窘境之下,他向一位在德国进口超市工作的顾客求助,问能不能在他那里买点菜。没想到,这位顾客不但没收他的钱,还在几天后寄来了整整四大袋食物,里面有水果、包子、披萨、牛奶,这让李孟华非常感激,要知道,在当时的上海,拥有这些食物,就是一种人人羡慕的境地。5月份时,上海的本土疫情有所减缓,虽然仍然没法开店,但是大家可以迈出家门了,一些苦等已久的顾客尝试问他:“能不能到街上帮我们剪发?”李孟华想了想,转头就拿起工具,与合伙人和几个店员一起,在上海的马路牙子上摆起了摊。来自南非的Elsa幸运地成为了他们的街边“第一剪”。久违的重逢,大家都很高兴,不停地拍照留念。Elsa从家里带来了毛毯、盆栽和很多小装饰,对李孟华说:“Martin,即便在街上剪发,我们也要多拿几件装饰品,打造一个属于你的空间。”其实,Elsa的头发并不长,只是因为她要离开了,要去别的国家工作。这次约李孟华出来剪发,可能是为了留下一个美好的告别。在街边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李孟华一边尽自己所能地工作,一边等到了上海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上海在3月暴发本土疫情,全城静默
德国小伙Arthur是第一个发起众筹行动的顾客。“我们只是想做一点小小的贡献。”Arthur向李孟华说。李孟华不愿收,顾客们就说“我们就当做预付下次的理发费用吧”。最终,80多个顾客一共捐助了5万多元。李孟华觉得不可思议,他说,自己十几岁就在外漂泊,好人坏人都见过,像这样的事情,他觉得只有父母才能做得出来。“他们不是借我的啊,是把钱直接就给我了。”在李孟华看来,这些顾客的热情更让自己不能倒下,除了要继续努力工作外,如果这些顾客们在上海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也会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虽然众筹的故事很美好,但更为现实的是,5万元并不足够让他们重新开一家店。现在,李孟华带着合伙人和其他店员,暂时入驻了一家朋友的理发店,自己除了赚取酬劳外,还有一定的客户抽成:只要是冲着“Martin&Jin”的牌子到店的客户,李孟华他们都有定额的提成。在东山再起之前,寄人篱下,是他们不可避免的暂时主题。新冠疫情带给李孟华的影响,除了店铺经营受损外,还有不断增加的客户流失。这些客户并不是流向了其它店,而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中国。“很多人待在中国,已经两三年没回过家了,特别是疫情之下,他们会很孤独、很无助。像我们在外面打工,一年还要回去个一两次呢,很多外国人错过了家里的重大时刻,比如父母生病啊,好朋友结婚啊,这种时刻你是不能错过的,对不对?”李孟华有点伤感地说,“我们对这个事情真的特别伤心,因为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技术不好、服务不到位造成的后果,这个问题我们完全无计可施,真的很无助。”根据他们的预估,这两年来,接近一半的顾客都离开了,在这其中,不乏认识很多很多年的老友。延续多年的羁绊说斩就要斩掉,而且很大可能,是这辈子都不会再见了,这让李孟华难以释怀。
【努力筹备新店,他们的理发店很快就会回来】
这次“众筹”的活动,让李孟华陆陆续续接受了十几家国内外媒体的采访,他的故事也触动到了许多人。令李孟华高兴的是,上海一个园区的负责人看到报道后,主动联系李孟华,询问他能不能之后到他那里开店,不仅房租能够减免一些,还能帮他们找一个真正的店面。
在交谈中,这位负责人说,看到这个新闻,他觉得非常感动,“看到那么多外国人支持你,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支持你们,而且我这边也有这个园区,有这个能力,也能够尽力帮你找一个店面。”
开心之余,李孟华觉得现在最需要做的,还是瞄准当下:“不能让这些顾客失望,更不能让父母失望吧。”自己开店2年多,从开始的一地鸡毛,到现在已经有了非常稳定的顾客群体,李孟华说,他对未来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不过,以后会更注重一些预警和保底的措施,如果再遇到闭店封控,起码他们自己能够有一点准备。
现在,老顾客终于可以找到他们剪发、聊天、聚会,尽管地方变了,但他们依然相信,大家心中那个最温馨的“Martin&Jin”,会在不久后的某一天重新回来。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孙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