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位“抠门”教授,8000多万全捐了!
前不久
河南农业大学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
正式获批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推动人
年届八旬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泽霖
至今仍在忙碌……
住在年代老旧
没有安装电梯的家属楼里
每天骑电动车买菜、出行
王泽霖对平淡、简朴的
退休生活甘之如饴
只是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让他时时牵挂……
据中国禽病研究会统计,王泽霖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全国20多家大型生物制品厂规模化生产;近10年来,平均每年为养殖业增加100多亿元产值。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王泽霖总是归功于运气:“当初不搞这项研究,不来河南农大,很难取得这些成果。”
对自己如此“抠门”,可王泽霖也有“挥金如土”的时候。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闫诺潜是王泽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他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老师们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工资,但导师王泽霖为了让他好好做实验,当即买了价值1.6万元的基因扩增仪(PCR)供他使用,是整个学校的第一台。
研究所自主经营后,王泽霖利用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的收益,逐步在学校里盖起了两座实验楼,购买了在当时很先进的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低速大容量离心机、浓缩机、冻干机等先进仪器设备,供生产、科研、教学使用。
“在学校的支持下,研究所的一砖一瓦都饱含着王老师的心血。”闫诺潜说,20多年,逐渐攒下8200多万元,但研究所的收入,王泽霖没为自己花过一分——
2005年,新药证书转让所得500万元。王泽霖把其中属于自己的100万元设立创新基金,鼓励青年科学家投身养殖防疫事业;
2020年,王泽霖又将8200多万元科研转化结余捐给河南农大,用于建设高水平的P3实验室……
这么多年来,王泽霖对科研的要求都极为严格。
“王老师一直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一线。再苦再累,也要往现场跑,要自己亲手抽血、采样,体验养殖防病工作。”闫诺潜回忆说。
近年来,根据生产实践需要,王泽霖又开始在新领域发力,他率先提出了研发联合疫苗的思路,真正做到了“一针多防”,大大降低了疫苗免疫成本。
“王老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他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科研思路和态度。”现任研究所所长赵军说,“我们研究所每个人都继承了王老师的科研精神,我们这儿培养的人,企业都抢着要。”
加上读研前在山西从事相关工作的十几年,王泽霖搞科研将近半个世纪,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热心公益的价值观。每当有人想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王泽霖都会讲起自己的身世和姐夫。
王泽霖于1942年出生在苏州,从小生活困苦。他有个姐夫叫赵福仁,14岁参加革命,是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老军人。“姐夫这样的共产党人是英雄,更是榜样,他的人生态度深深鼓舞着我。”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下决心要努力奋斗。”王泽霖说,他后来吃饱了肚子,上了学,有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国家发展更快一点、人民生活更好一点。”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年04月04日 第06版)编辑:王 聪校对:周文娟审核:游晓鹏
求助?爆料!
关注大河报视频号
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