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一届奥运会变得伟大|大象公会

2016-08-02 何苞旦 大象公会

没有巨额财力投入、举国一致的热情、鲜明的价值体现和形式之美,便不会有成功乃至伟大的奥运盛事。


文|何苞旦


大象公会受邀成为网易新闻特约记者,回顾历史上那些为了追求伟大而无意中发明的奥运仪式。


人们评价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甚至伟大,往往会将火炬传递、奥运宣传片、开幕式、奥运村、电视转播、东道国的接待作为评判对象。


但是,这些奥运会不可分割的独有要素,却是一次被认为是悲剧或失败的奥运会的遗产,这就 1936 年的柏林奥运会。不过,柏林奥运会举办当时,东道主纳粹德国以其创意和热情,赢得全世界称赞,被认为是伟大的奥运会。


▍印有“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奥运纪念邮票。1912 年,欧洲战争一触即发,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希望通过举办奥运会缓解德国的战争情绪


德国 1912 年就取得了 1916 年的奥运会主办权,但因一战爆发流产。战后德国因《凡尔赛和约》沦为二流国家,国际奥委会也连续三届禁止德国参加奥运会。


▍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条约》


在德国奥委会主席,犹太人西奥多·莱瓦尔德的不懈努力下,1931 年 5 月,柏林成功获得 1936 年的奥运会举办权。但希特勒称之为“犹太和平主义者搞的花样”。


▍西奥多·莱瓦尔德


纳粹德国的排犹运动,一度让美国开了奥运史上政治抵制的先河,美国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后来得到纳粹体育部长不存在种族歧视的保证,美国这才同意德国举办奥运会。


▍布伦戴奇


没有财力便无从伟大


外界的干扰并未有多大影响,柏林奥运会能顺利筹备,起决定作用的是希特勒。


就任总理后的最初半年,希特勒对奥运会没有多少热情,直到 1933 年 10 月视察了正在扩建的老体育馆后,他突然决定推倒老体育馆,原址重建一座全新体育馆。


▍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后拜会兴登堡总统


他宣布:“新体育管必须由帝国来建造,这是民族的任务,如果德国想成为整个世界的东道主,他的准备必须是非凡的。”


1934 年纽伦堡党代会后,纳粹政府决定将纽伦堡大会的经验用于举办奥运会,并给予无限的财政支持。


▍1934 年纳粹党纽伦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文艺表演


伟大的集会需要伟大的建筑。维纳·玛赫兄弟被聘请担任新的帝国体育场的设计建筑工作。他们拆除了由其父奥托·玛赫设计的德意志体育场,下挖十二米作为体育场的运动场地和下半层看台。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他们又利用大理石、花岗岩和混凝土建筑了地上十六米的看台。整个体育场可容纳 11 万名观众同时观赛。体育场西侧是奥林匹克钟楼,悬挂着莱瓦尔德设计的奥林匹克钟,这座钟也是本届奥运会会徽。


▍奥林匹克钟和会徽海报,钟的边缘刻有顾拜旦语录的德文版:我召唤全世界的年轻人!


1932 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原始的“奥运村”——为数百名男运动员提供临时木制小屋。受此启发的纳粹政府,花巨资修建了可供全部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这成为日后奥运村的标准。


▍柏林奥运村一景


为了展示德国人民的好客、热情,纳粹德国全社会动员起来,铲除城市中各种反犹主义的标语,向国外游客展示德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成绩。纳粹农业部长向农村发布命令,强调“外国游客中的犹太人也要受到雅利安人所受到的那样和蔼的招待”。


纳粹党卫军、冲锋队和摩托特种部队还被通知,要对外国人有礼貌,即使对方看起来像犹太人,他们也不能调查任何“长相奇异的陌生人”的血统。


▍柏林街头特意制作写有当年纳粹标语的路牌,大意为“为防止给外国客人留下坏印象,极为仇恨的标语要撤掉,换上例如‘这里不欢迎犹太人’这样的。1936 年 1 月 29 日”


这一切都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持。1933 年 10 月希特勒决定全力支持奥运的时候,就给奥组委拨款 2000 万马克用于日常工作。帝国体育场的建筑费用更高达 4200 万马克,换算成欧元相当于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主体育场的造价。此时纳粹德国的生育鼓励每个家庭才 1000 马克。


没有英雄便无从伟大


只有钱而缺乏明确价值观,奥运会很容易显得铺张而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刚刚崛起的纳粹德国,非常崇尚古典主义的英雄审美,如何通过仪式感强化英雄主义审美,没有人比他们更在行。


柏林奥运会最重要的仪式发明,是奥运火炬传递。以接力方式传递奥运圣火的想法其实 1928 年就被提出,但因技术原因无法落实。1934 年,柏林奥组委秘书长卡尔·迪姆力推奥运圣火和火炬接力的规范化,亲自按古希腊陶器上的图画设计了象征和平与文明的火炬,制造则交给了擅长生产枪炮的克虏伯。


▍柏林奥运会火炬,由经抛光处理的钢材料制成,在手柄部分刻有“Fackelstaffel-LaufOlympia-Berlin 1936(奥林匹亚火炬接力-柏林 1936)”,字体上方还有奥林匹克五环和德国的鹰徽标志,字体下方绘有本次火炬传递的路线图,在火炬体顶部的平台上则写有感谢火炬手的字样。


1936 年 7 月 20 日,采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山下的古运动场举行,奥运火炬从希腊开始传递,途经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8 月 1 日奥运会开幕当天抵达德国柏林。整个接力全程 3075 公里,共有 3075 人参与。


▍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


柏林奥运会开幕式借鉴了纽伦堡党代会的组织经验,全方位地体现了纳粹德国的英雄主义审美和秩序。元首出场时全体观众都整齐划一向主席台行纳粹礼。各国代表队编成整齐的方阵,身着军事制服,伴随着强劲的普鲁士进行曲走入体育场。


▍向元首敬礼的德国观众


数千只和平鸽从体育场的两个方向放飞,在空中交错。圣火点燃仪式将开幕式推向高潮,1500 米世界冠军希尔根负责点燃主火炬,他的整体身形符合纳粹对雅利安人的一切美好设想:健壮匀称,肌肉发达,金发碧眼,高鼻白肤。


▍手持火炬跑入体育场的希尔根,两旁的观众整齐地行纳粹礼


为了宣传,希特勒提出用最新发明的电视技术来报道奥运会。当时只有三台笨重的摄像机,通过闭路电视对 175 项比赛进行了 138 个小时的录播。虽然由于当时技术落后,只能制作图像质量很差的电视图像,收视直径在赛场附近数千米以内,观众 16.2 万人,但这开创了人类使用电视与奥运会结合的先河。


▍笨重的摄影机,由于技术限制,柏林奥运会的摄制素材要先冲洗出底片,然后才能转化成电视信号发出,所以全程采用录播


希特勒更重视的是电影的宣传。年轻的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因《意志的胜利》这部纳粹党纽伦堡大会的纪录片一举成名,希特勒希望她能将奥运会拍出可与之媲美的史诗级作品。为此给她提供了全方位的拍摄自由。


▍莱妮·里芬斯塔尔在现场


里芬斯塔尔巧妙地运用视听语言,塑造了狂欢的观众、战士般的运动员和高大的领袖等形象,并把他们重新剪辑在一起,将古希腊—日耳曼的历史传承、雅利安运动员的健康体魄、政治领袖的伟大等纳粹理念,完美地以视觉语言传递给观众,最终呈现出纪录片《奥林匹亚》。这部电影的诸多段落都成为后世教科书的经典范例。


▍现实与电影叙事对比(表格来源:贺幸辉,《视觉传播中奥运会开幕式与文化认同》,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5)


没有领袖便无从伟大


柏林奥运会的辉煌震撼了前去观赛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在其中找到了国家复兴的特效药。


1936 年,处于中德蜜月期的纳粹政府向中国发出了奥运邀请,南京国民政府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代表队。正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的储安平因地利之便,受邀成为《中央日报》驻欧记者,随团赴柏林采访。

 

▍储安平和他的孩子们


柏林奥运会给储安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盛赞这次大会充分体现了和平、友谊、公正、平等的精神。更令他赞叹的是,德国人民对领袖的热爱和服从。


他在信中写道:“每逢希特勒到场时,四周欢呼震天,而侍立于大门外等候以期得一睹希氏丰采者尤众,此辈虽立至一小时之上,亦不他去,德人拥护领袖如此热烈,实令人钦佩。”

 


储安平把这种领袖崇拜升华为“日耳曼精神”。一战战败后,德国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正是希特勒和纳粹强大的动员宣传能力,调动了每个国民,让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国力突飞猛进,这一切的关键就是 “日耳曼精神”。“希特勒先生振臂一呼,世界各国不能不瞠目相视,而让德国仍一继而恢复了他世界头等国家的地位了。”


▍纽伦堡党代会


柏林奥运会营造的德意志民族复兴气象,让储安平自然联想到中国的命运。中国若想改变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日耳曼精神”就是一剂良药,向德国学习,产生一位强有力的独裁领袖,唤醒民族意识,调动国民力量,推动国力前进。


或许十三年后储安平选择留在大陆而没有远赴台湾,正是因为他在新生的人民政权身上看到了柏林奥运会上那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历史证明了他的选择,中国在新世纪成功举办了一届远超柏林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下一位特约记者是著名漫画家使徒子先生,明天他将给大家带来丧心病狂的奥运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