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准备好跟广州的老照相馆说再见吗?

番瓜 羊城网 2020-01-18



在许多人眼中,“老字号”三个字仿佛带着神奇魔力,一间店若能称得上“老字号”,代表这间店保留了不少传统味道,有可靠的质量保证,而且越老的店越“旺场”


▲图片来自苹果日报


在广州,还有一种老字号叫“影像铺”,其实就是传统的照相馆。


不过它们并不适用“越老越旺场”定理,现在大部分人气都流向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型照相馆


▲图片来自网易


你能否想象,你常常经过的那间破旧的传统照相馆,曾经也是威尽全国的一员?



01


大约150年前,早期的影像铺开始出现在广州的街头巷尾,矗立在珠江南岸的“宜昌”画楼,兼营照相业务,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


凭着形象逼真、价钱便宜的优势,摄影行业在广州飞速发展着,这势头更得到鲁迅的亲自“认证”:


百年老字号艳芳照相馆,曾为鲁迅、许广平、蒋径三拍过照片。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广州的照相馆越开越多,到了1934年,较大规模的照相馆足足有33间这么多。


照片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广州的照相馆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艳芳、昆仑都掌握了领先于全国的彩色照片拍摄和冲洗技术,更为全国各省派来的的代表提供技术讲授。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无论有无颜色,当时要拍摄一张照片所费不菲,以1966年的物价为例,大一寸的照片两底两相要0.96元,半公斤猪肉要0.9元。


“拍照”应当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因为技术和费用问题,黑白照仍然“称霸”天下。


想要一张彩色照片,可以让师傅用水彩或油彩上色,绘出一张得来不易的彩色照。


▲上色而成的彩色照

图片来自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那时候的娱乐方式并不多,拍照成了大众最期待的活动之一。我们“依赖”照相馆,在同一个摄影棚留下过不少照片和回忆:


孩童被放在小小藤椅上拍下百日照,等待摄影师捕捉天真可爱的笑容;


▲图片来自苹果日报


等到周岁,父母替小童扎起小辫、穿起花裙子,让相机拍下活泼的一刻;


在旁边发廊剪个靓发之后跑来拍张照片,一定要将自己最美的一瞬间记录下来;


每到新年,必定来拍张全家福,图个团团圆圆的好意头……


▲图片来自广州数字图书馆


客人多的时候,从楼梯上开始排队,队尾可以排到店门的大马路旁。


用照相馆的小相机就能记录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见证重要场合的重责大任,就落到了全广东仅此一部、藏在艳芳照相馆的一部 “柯达”老爷机身上。


长达1.5米的照片,照下了4000多人的大型合照,这部老爷机做到了。


▲这部老爷机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出世”了

图片来源见水印


广州的照相馆,就这样顺着势头,一路发展,留下一段又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



02


不过,当时间迈进千禧年之后,这些传统照相馆也走进了受到冲击的年代,数码科技的兴起就是冲击的首要力量。


可以保存电子照片的手机和数码相机、迎合年轻人的拍立得出现,传统照相馆的优势被新兴产品的光芒掩盖。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也许,藤椅还是那张藤椅,照相馆提供的小裙子款式还是没变,但换了新造型的我们却不再需要专门跑到照相馆拍照留念了。


▲图片来自苹果日报


早期的照相馆一般会开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租金虽贵,但不怕没有生意。


儿童公园门口的雄志,莲香楼旁边的琳琅,南方大厦附近的昆仑,每家都是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


传统照相馆五大代表——华华、琳琅、海燕、艳芳和昆仑,如今只剩下艳芳和华华。偶尔经过这些老店,热闹景象早已不再,碰巧或能看到三五客人在店内消费。


▲图片来自网络


老字号还能凭借当年打下的盛名,守着店面继续经营,而一些小店铺为了在广州生存,不得不一再缩小门面


番瓜曾见过一家相铺因承受不住昂贵的店租,和旁边的眼镜店合租一个铺位。现在想去相铺拍照,要穿过整间眼镜店,才找到那个拍照的小角落。


不知道这个小角落,还能坚持多久?


▲图片来自网络


旧时,摄影行业渐渐替代了以绘画为主的画像行业,如今它也被新的拍摄工具和技术替代了大部分功能。


图片来自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历史的轨迹也许就像一个圆,熟悉的剧情会不断出现,只是主角配角早已易主



03


一个城市的文化见证者有许多,但照相馆绝对是最明显、最深刻的一个。


用镜头目睹城市的变迁、人们的琐事,定格一个个重要的瞬间,让每一个回忆都有迹可“寻”


▲图片来自网络


照相馆中的旧相机按下按钮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会精心装扮,不断调整表情和角度,为求一次得出最满意的照片。


现在我们习惯一次按下十几次拍照键,在一堆照片里挑出最好看的一张,感觉不满意的话,重新再拍不过是三五秒的事情。


▲图片来源见水印


曾经,最有质感的黑白照,是传统照相馆的招牌绝活。摄影、冲片、修底片、修相、裁裱,老师傅用笔尖仔细修整,经过层层工序才能将照片送到客人手中。


相片虽薄,却饱含了厚重的工艺和耐性。


▲“艳芳”的老师傅正在仔细地修片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只需要一个APP,点一点滤镜就能生成n张黑白照。


一张张简单的照片背后,是匠人的耐性心血,但在日新月异的摄影技术面前,它们还剩下多少生存空间?有多少早已被人遗忘?


广州人,你现在还会去照相馆拍照吗?


各位自己友

你曾在传统照相馆拍过什么照片?

你有多久未到传统照相馆拍照片了?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