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会发生像郑州那样的水灾吗?
要是本周最牵挂人心的,必定是720河南水灾。这极其异常的降雨量,一小时200多毫米下了1/3年的量,相当于往郑州倒进了100多个西湖,而隔壁的鹤壁更恐怖,最大降雨量为1072.8毫米,相当于500多个西湖。
▲图源网络
看着视频里像是汪洋大海的郑州,难以想象曾经繁华热闹市中心会变成泥水激荡涌流的狼狈景象。直至今天已经是第4天了,而阿Y的微博也被各种求助信息刷屏了整整四天。
而我们身处的广州,既是一座沿海城市,城中也有珠江穿城而过,更别说市区遍布河涌和湖泊,因此就有不少网友会担心,类似的水灾也会发生在广州吗?
▲图源网络
其实,广州也曾经历过被暴雨与洪水围困了整整7天7夜的情况。
01
史无前例的乙卯水灾
广州人都会唱的一首儿歌:“落雨大,水浸街。”因为广东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多发、年降水日在120天左右,大家对下雨甚至是水浸都习以为常。
但乙卯水灾,即1915年7月的水灾,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录以来珠江流域最为惨烈的一次水灾,学者李文海把它列为“近代中国十大灾荒”之一。
▲广州如同泽国,图源广州文史
根据当时政府的记录,受灾地区不仅限广州城,周围的清远、佛冈、英德、东莞等等县城多达43个,面积涉及43.2万公顷、死伤染病人员达10余万、受灾总人口高达378万,损失的农作物合计88.45万吨。
当时众多中外有影响力的报刊都详细地记录下这场触目惊心的水灾。《大公报》对周围的乡村受灾的描写:“乡村房屋倒陷,漂流人畜,淹害农物,冲坏田地,各乡灾民遍野。”村落与农田都浸泡在水里,一望无涯分不清曾经陆地和农田,数千农民溺弊其中随着洪水四处飘散。而房屋也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在凶猛的洪水前不堪一击,一排房屋瞬间冲溃。
而作为省城的广州,更是惨不忍睹。根据史料记载,广州受灾最严重的街道水位接近4米,真正的灭顶之灾。
▲珠江,远处可见石室教堂的双塔尖。图源水印
当时城内城外繁华且人口密集的地区无一避免,特别是西关、泮塘、花地、芳村等地因为地势低矮水涨迅速,淹过了门楣甚至屋瓦,“由下西关而及上西关,水势汪洋不可复遏,下西关水高至屋瓦,上西关水亦高至门”。
▲内街水深过胸,图源水印
当时城西繁荣的商业区,如十八甫、十六甫、上九下九甫、西堤马路、天字码头无一幸免。许多有名的商场店铺店内也注满洪水,像是著名的先施百货公司积水甚至胸口处。
▲西提马路上出行靠船,图源网络
▲先施百货公司外,图源水印
满是外国人的沙面也难逃一劫,即便在使用了大量防水沙包筑成洪墙阻隔,各大领事馆受损严重,英国领事馆甚至发生垮塌。当时英国籍粤海关税务司夏士立在呈报的《粤海关十年报告(1912-1921)》中指出,1915年7月广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洪灾”。
▲英领馆东楼,乙卯洪灾垮塌了后拱廊及房顶。图源水印
▲出行全靠船,图源水印
没有准备的居民狼狈地四处逃散,因为房屋被冲垮,大家只好爬到树上躲避。又因为担心小孩会挣脱摔下去,大人便用绳子把其绑在树上。富人买下船艇逃生,但穷人没钱只好把床板绑在一起当做小船出逃,不小心的话很容易就“翻船。一些船主趁火打劫,收取高昂的费用(100-500元)打救落水者。
根据《申报》的报道,灾民不下十余万“大抵皆鸡形鸽面,僵卧地中,其惨状实不忍睹”,而这7天7夜的浩劫也导致全城瘫痪,水电全无,整个广州城变成黑暗世界。
然而祸不单行,在洪水肆虐之最时,十三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反反复复、连绵不断,一开始显示烧到了第二天傍晚7点,停息不到3小时后又再次燃烧。因为起火店的隔壁是一间油烛店,而对面街更是经营火水、洋烛等易燃物品的店铺,熊熊大火一发不可收拾。
▲图源水印
而当时因为发大水,本来的路面变成了“河道”,船只云集且首尾相连成串。对岸的河南大基头的临河铺尾,多数用竹搭成篱笆。在大风助势之下,大火从河北烧到河南,惨不忍睹。事后也有一句谚语流传:“火烛真系惨,河北过河南。”
众多避难的群众妇孺被洪水与大火逼得避无可避,要么从屋顶跳下被洪水淹没,要么站在原地等火烧来,大人小孩的呼救声、哭喊声震天,一时间成为人间炼狱。火灾“致势成燎原,……被焚之尸膏油流出水面厚约半寸,未硷尸骸纵横道上,只经草席覆掩,见之令人下泪”。
▲图源水印
火灾焚毁街道25条,店铺2000多间,烧死者达万余人。“因死亡人数过多,大有应接不暇之势”的棺材店,反而成了最为兴隆的生意。
02
为何广州会发生如此浩劫?
1915年的水灾是气象、天文、地理等多种原因聚合产生的。一方面广东的三江(西江、北江、东江)同时发生大水,另一方面又逢天文大潮,入海口反向托顶。在中间的珠江前后夹击,大水只能积聚在珠三角地区。
其实清末以来,广东的水患从未停止,可以说自1896年起到1915年近20年“无年不灾”。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曾上奏过奏折:“以前每数年、数十年而一见,近二十余年来,几于无岁无之。”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广东几乎没有风调雨顺的一年。
而最为根本的原因,是无度的开垦土地。
明代,广东农民在围垦沙坦、开垦荒地等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增加了很多耕地面积。清代以来,这种耕种开垦的积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珠江三角洲的堤围也不断增加共有93条,总长度达68500余丈(1840年前)。
过度的积极,造成人与水争土地,河床淤积、出海水道又窄又长。而上游也有众多林地被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水淹情况越发严重。
这场水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长久的水利设施失修导致洪水几乎毫无阻拦地冲到城镇中央。
广州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中的“六脉”就是广州城的排水系统。六脉渠使广州城内河、涌、濠、渠相互交通,起到了为古城排涝、护城、运输、防火等作用。
▲图源水印
我们平时常听到的东濠涌就是“城濠”,分别有东濠、西濠、清水濠、南濠四大城濠。一般下雨时,城内雨水、污水由街道小渠流入六脉干渠,排入城濠,最后流入珠江。人走在青石板上,而水流从下面穿过,雨水会从石板的缝隙中渗透下去,当然也会向上涌出。
▲东濠涌,图源水印
最开始,这个六脉渠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排水得力不容易水浸。
然而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修好了就一劳永逸,还得定期的检查和修缮。清末民初时局动荡,政府的钱都用在了军费支出上,无暇顾及水利修筑。更甚者贪污腐败者,挪用备灾资金。
外面的河道淤塞,一旁的堤围,基本上是地主用土堆起来的,高度不够之余,一冲就垮。广州城内河渠也不堪重负,一些疏通洪水的桥梁也失去了其有的泄洪能力。当暴雨从天而降,洪水从地底下涌上一切都玩完。
▲被水浸的博济医院,图源水印
如此连年灾荒,还未等受灾群众重建坚固房屋时,洪水又给泡没了,恶性循环下只会每况越下。哪怕乙卯水灾其实只是“百年一遇”,也依然让整个广东都成为焦土。
03
水灾带来的改变
在经历1915年大水灾后,新成立的广东治河事宜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测量、治水工作,延聘了一批外国工程师参加珠江治水工作,引进并应用了不少西方近代水利科学技术。广东治河处督办谭雪衡邀请瑞典工程师柯维廉设计天沙河耙冲水闸,并于1924年建成三水芦苞水闸。
▲刚建成的三水芦苞水闸,图源网络
这座水闸全用钢铁造成,机械操纵,自由启动和关闭,非常坚固。哪怕经历过不少洪患,但这座大闸岿然不动,70年了依然如新。
后来一直加强防洪标准和建筑,形成三道屏障,分别为:乐昌峡水利枢纽、清远的飞来峡水利枢纽和北江大堤。
而广州市区内也在解放初期大搞水利建设,大批民众上山筑水库,下田修堤围,动员全市职工、市民学生一起在东濠涌上游修筑金液池水库(今麓湖)和开挖流花、荔湾、东山三湖,用来蓄洪和分洪,今天的大金钟、黄婆洞等水库和市区两岸的堤围以及芳村大围都是当年的劳动成果。
▲当时开挖后的流花湖,图源水印
▲开挖麓湖后的合影,图源网络
除了水利的改变,还有人们思想上的改变。不少人认为今后不应该在与水争地,不再无度开垦,在上游山区广植森林,近处开荒种树,防止水土流失。虽然这些建议和想法并没有被实施,但对于治河和环境保护的观念已上了一个台阶。
新的社会救灾机制进一步形成——义贩活动。这是一种由民间自设机构、自行向灾区散放救灾物资的新型社会赈济活动,区别于士绅赈灾和封建官贩的第三条路。一些商界名流借助新闻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动员起来,为灾区百姓捐赠款项和物资。
04
“浸死鸭乸嗰年”还会重演吗?
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城市内涝已见怪不怪,甚至是一些城市常见问题。而广州被“石屎森林”占领,水浸情况也时有发生。就像郑州5号线这样雨水涌进地铁的情况,广州的13号线也曾出现过,所幸反应够快,没有人员伤亡。
▲2020年5月22日,雨水倒灌13号线。图源微博
哪怕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广州每年仍面临不少的极端天气,其洪灾损失、防洪风险均居全球第一。天灾不可避免,但可以尽人意减少损害和牺牲。比如地铁,要平日做好排查隐患,提前把抗洪排水工具设置好,及时调整应急预案;再比如一个城市要想解决内涝问题,完善排涝系统才是根本方法....
虽然每次大雨过后,乐观的广州人总是开玩笑说“在广州街头捞鱼做个鱼头煲”、“足不出户看威尼斯”,但真的不想再经历水浸街了!
参考文献:
【1】郑泽隆. 外国人眼中“前所未有的洪灾”[N]. 中国档案报,2018-08-03(003).
【2】李琪. 乙卯水灾与清末民初广东社会[D].华南师范大学,2005.
【3】王爱云.民初广东乙卯水灾成因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06):80-83.
【4】广州千年水灾史…… 广州旧闻
【5】乙卯年广州市水灾. 劳逸风
【6】寻访乙卯水灾百年印记盼为广州治水提供启迪
各位自己友,
这次郑州的水灾会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想法!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