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结构化实践手册(一)

ISUX设计 腾讯ISUX 2023-07-07


一、前言



虽然这本手册冠上了设计的前缀,但其实结构化是一个通用的能力,无论我们是设计师、产品还是开发,都是需要培养这种抽象化的思维模式,而本文更多会聚焦在设计师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场景来给大家支点实用的招。


我们不追求醍醐灌顶,只要学到的东西能真的用到工作上就好哈。


本手册分为三章,你能获得什么:


1. 设计师为什么需要结构化思维:有脑就懂的结构化思维和实践原理。

2. 如何系统化地进行学习:化整为零的设计学习和知识输入技巧。

3. 如何有效组织设计输出:有手就会的设计输出技巧与表达实战能力。



本手册主要面向的是之前没有系统接触过结构化思维,以及之前有用过一些设计模型但还想继续深入了解的设计师。零基础的同学可以跟随这三章内容,重新构建自己日常看待学习、需求以及提案的角度。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很显浅,那么恭喜你可以带着课程里一些新的视角开始迭代和新建自己的实践模型了。





二、为什么要结构化实践?


现实问题与阶段性瓶颈


大家可能觉得设计师快乐搞需求就好了,为什么要接触这个听起来就很复杂的东西呢?虽然诸位的专业能力肯定都各有各的厉害,但不同阶段的设计师在职业生涯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瓶颈和问题。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暗中观察了一下身边的校招和实习新人,以及面试时候遇到的各种设计师,也去泡了还有一些贩卖焦虑的职场论坛,我发现从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和问题上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校招或实习生对应的新人成长期、社招对应的业务沉淀期、还有更往上的职业分化:


图1-设计阶段性困惑


首先校招或实习的同学进来会往往会觉得学校和职场相差巨大,信息太多很难消化、啥都想学啥都没学透,说方案时同事和老大都没搞懂我想表达什么。发现同届新人蹭蹭蹭地成长,自己感觉成为了团队的孤儿。


社招的同学,尤其在面试的时候,我也发现很多设计同学在能力上,并没有突出最能打的强项以及体现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向,而在表达上,也没有办法组织化地突出自己做过事情的核心价值,更多是在表达点状细节。再回归到我们日常执行上,大家也会担心平常只是在做需求单可视化工具人。而且随着我们的职级和业务压力增加,面临的人和事会无序增长,多线程到应接不暇。


所以回头看这一堆问题,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事多、活赶、人杂,也就是信息、时间、和主体的碎片化。不是说碎片化一定是个坏事,碎片化能让我们快速地判断一个事情能不能做,甚至是我们解决表面问题的常态。


图2-问题归因:碎片化


但比起解决单点问题,其实发现核心问题和统筹问题才是体现和提升工作能力的关键所在,这都要求我们需要有结构化的实践能力。而结构化实践无非就是在各种碎片中发现核心真相,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说人话的版本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碳基生物,精力和动能是有限的,有效的选择和资源投入比盲目努力更重要,而结构化实践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捷径。



结构化的收益


而结构化实践对于设计师的好处也可以分为四点:


看更高:以上帝视角,又或者说是全局观把握事物关联,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去敏捷调配资源投入。


想更全:挖掘更多的维度发现隐藏的风险和机会。很多同学可能会害怕学习结构化后会不会变得过于理性,或者想东西条条框框的,失去很多感性或者说艺术感的Sense,其实不会的,它本质是要扩展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所以它甚至有助于我们的灵感扩张。


对内学更牢:在知识的吸收上,我们会有更加巩固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对外传更远:结构化的设计作品在表达上更有说服力、传播力和落地性,我们辛辛苦苦做的设计输出和提案才能达到价值最大化。


图3-结构化实践收益




三、结构化思维是什么?


听起来结构化实践好像挺香的,那是不是马上落地搞起。其实不是的,在具体讲实践之前,还是需要带大家往前一步了解一下结构化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大脑指挥着什么样的行为,这样子大家才能够日常工作中常常内省和内化自己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什么?


人脑在处理信息的过程大概可以简化为5个步骤:


1. 输入:首先我们会从外界吸收各类数据。

2. 降噪-归纳:然后大脑对其进行降噪和归纳,将这些数据分辨成有用或没有用的信息。

3. 推演-归因:接着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演,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这就成为了有效的知识。

4. 决策:然后我们根据这些关系和规律进行决策,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人脑的智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学的东西一定要用,因为如果知识不经过真实的决策,它是没有办法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的。

5. 输出:最后我们根据决策对信息进行多次或多元重组,激发出了创造的可能性,并推动了新事物的边界,而这也是设计师非常关键的高光能力。


图4-信息处理过程简述



结构化思维是什么?


那回过头来看结构化思维,其实就是数据和信息收集充分后,先不去抠他们的细节,反而先以他们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作为对象,然后进行归纳和推演的思考方法。



而这种方法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关联。我们输入的数据和信息需要进行结构化地处理,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而输出的结论需要体现结构化分析的过程,增加它的说服力和落地性。


这段话听起来就很学术,但其实结构化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早就已经深度植入了。


即使我们没有学过结构化,但肯定打过扑克牌。首先我们会拿到“一手烂牌”也就是初始数据,我们会在手上归置归置,重新排列成能打的组合,并且根据玩法的规则或者打法的规律来进行出牌顺序的推演,最后根据当下局面和自己的牌面决策每次来打什么。在打牌的流程里,我们去重新组合烂牌,并且根据规则推演出牌顺序其实就是结构化思维的体现。


图4-结构化实践案例 “斗地主”卡片分类法


再回归到我们设计当中,虽然抽象派设计师和组件化设计师仍在分庭抗礼,但我们把抽象又凌乱的设计稿重构成组件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原稿的信息基础上提取色彩、字体等样式共性,然后再按照布局规律和控件层级组合,最终构建成可复用组件和页面的结构化实践。


图5-结构化实践案例 -设计组件化


看完这两个例子是不是觉得结构化有手就会呢?其实也不是的哈,无论是打牌还是组件化,这两个场景都是建立在有大量可复制的方法论和实践基础上的,但往往我们工作中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又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得自己学会在现象中利用结构化看到本质,并且总结出解法。



金字塔结构


当然提到结构化思维,绕不开的一个鼻祖级别模型就是金字塔,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金字塔模型主要作用是体现在信息输出上,包括表达和写作,它有几个关键的原则:


●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透过对背景和冲突的分析,明确核心的问题。

● 纵向逻辑递进、横向归类分组:为了解决核心问题,我们需要遍历出造成问题的因素,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则:即纵向对问题进行递进挖掘,洞穿问题的深度。而横向对问题进行归类、分组、排序,全面顾及问题的广度。


图6-金字塔模型


基于问题因素的纵深进行全面分析,我们能尽可能地接近每一个细化因素的答案。而我们在拆解每一层因素的时候,也要遵循MECE原则。


而MECE这是个什么高级东西呢?


CE则是指不遗漏,所有的部分完全穷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集遍历。ME的意思是指不重复,各个部分间相互没有重叠和交集。


图7-MECE原则


听起来很抽象,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我们以人作为全集,我们可以分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也可以分为活人和死人,非得说再加个僵尸也可以。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满足CE原则,也就是不遗漏,加起来都是人的全集,而且分类间也是互斥的,也满足ME的不重叠原则,人不能既成年又未成年。


但如果我们的分类是成年人和活人,他们之间就存在交集,即成年的活人,所以这个分类不满足ME原则,而且还漏了未成年人和死人,不满足CE不遗漏原则。


听完各种逻辑名词,可能你已经现在脑子已经瘫痪了,这也是设计师在接触结构化模型原理时最大的痛点,模型概念对刚接触结构化的同学来说过于抽象,不好理解;另外在项目发展往往是环环相扣的,而金字塔模型更多的是聚焦在单次叙事上。



设计实践金字塔


所以为了大家能更好地在项目中理解和实战,这里根据日常设计项目的情况重新将金字塔细化成七个流程:


首先定义现状与目标,根据前者定义出核心问题;然后进行问题因素的全盘拆解,接着验证因素的真伪以及它的优先级;再接着根据优先级细化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回归复盘,指导下一次的设计实践。


图8-设计实践金字塔


当然这里不一定是满满当当的七步,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范畴在流程上的增减的调整。


这里也插入一个冷知识哈,大家在拆解因素或步骤时尽可能不要超过7个,是因为人脑看起来很厉害,但我们的意识能记忆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并不多,平均为7±2个,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7个以下也能让我们更好的聚焦。



STEP 1 定义现状与目标


现状很好理解,我们往往是因为发现了某些现象或者当下的结果不符合预期才希望进行改变,有可能是数据表现较弱,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等等。那对应的,目标就是我们的预期结果。


图9-定义现状和目标


在这一步里重点需要关注的是现象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区别。我常常会看到一个问题,也可能是设计师日常颇直击灵魂的痛点,就是“每天都在处理一句话需求,我该怎么办?”。


造成一句话需求可能有很多原因,甚至在一些MVP,也就是最小可行产品的DEMO场景底下是有效的。但我们遇到的大部分一句话需求可能都是为了快速解决表面问题。

这种现象导向做法确实可以很快速地体现执行力,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设计很可能会陷入盲目对齐竞品的境地,或者只是解决单点、当下且浅层的缺陷,却忽略了根本痛点。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吧,小帅和小美因为异地恋太久吵架了,小帅以为小美只是闹闹小情绪,秉承着对齐男朋友竞品以及包治百病的做法,给女朋友买了个包或发了个大红包,以为能够平息一切,结果只回收了小美一句“我不是要这些东西,分手吧”。


图10-“对齐竞品 包治百病”


这个情况其实也是小帅没有进行目标导向思考,这对怨种CP的现状是由于异地太久而导致亲密关系出现矛盾,所以这对情侣的目标和深层需求其实是“如何在异地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或者早日结束异地的状态”,但小帅的做法是很表面地处理成了单次情绪安抚的问题,而没有去挖掘为了完成这个双人目标,有哪些路径,而只是偷懒地买了个包或者发了个红包。


用户体验也是一样,我们有时候自以为给了一个很合理的设计解法,但用户不一定会买账。男女朋友还有渠道直抒胸臆,设计师要回收用户真实的想法,实际上周期很长而成本也很高,所以更加需要我们基于目标先走一步把深层次的需求和触点盘清楚,再去投入设计资源。



STEP 2 界定核心问题


第二步就是我们怎么去界定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预期结果和目前结果的差距,定义核心问题可以用“目标减去现状”这个简单的减法来帮助聚焦。而解决问题的本质就是缩小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图11-定义现状和目标



STEP 3 建模遍历分析因素


既然我们知道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需要开始借助一些现有的结构化的思维模型来帮助我们拆解和盘点造成问题的所有因素,可以分为时间架、空间架、程度架等等的分析结构,将会在后面两篇连载中展开。


图12-建模遍历分析因素


举个例子,回归到刚刚异地恋的那个案例,如果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异地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状态?”。从时间上我们可以考虑短期和长期的因素,在空间上,也就是整体和部分关系上,可以拆解成物质因素、情感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等。那么在程度上,也可以划分哪些是高优解决的因素,哪些是不紧急不重要的。



STEP 4+5 验证因素真伪及优先级


第四、五步,一般情况下是结合着处理的,也就是验证因素是否成立和明确它们的优先级,验证成立性基本上要依赖两种数据,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定量数据可以透过产品埋点、数据看板又或者例会报告等等来获取;定性数据的来源更多就是用研、行业报告等各种渠道的反馈。


图13-验证因素真伪 

为什么要验证成立性,是因为造成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是我们可以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

设计师和产品同学经常会纠结某个功能的排序会对其数据转化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可以低成本地AB Test一下,又或者引入CE观察一下可用性,大致就能知道我们这个拍脑袋的预设是否成立,而且也可以为后续的决策提供经验。而优先级的话更多是Case by Case,基于当前产品周期OKR和优化这个因素的ROI来平衡。




STEP 6 问题细化执行


接着就是根据优先级重点解决问题,每个细分问题可能又再次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的闭环,也就是结构化思路是贯穿在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中的。


图14-问题细化执行



STEP 7 回归复盘


最后我们要对整个事件的结果、思维路径和处理方式进行一次复盘,来提升下一次处理类似问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真正的成长。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内卷的问题,这个词最近几年被玩坏了,大家会用来戏谑这种工作中没有意义的重复和比较。


因为结构化模型本身也是一种复用,那到底这是不是内卷呢?我自己也斗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内卷与否关键还是在于每次复用中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跃迁,也就是自己或者产品有一定程度的成长和向好发展,哪怕他是比较微小而曲折的,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在金字塔最后增加复盘的环节,其实还是为了更全面透彻地吸取经验,来实现自身和事物的螺旋式进化。


图15-跃迁与内卷


刚刚在第六步有提到,每个细分问题的执行过程中又再次形成了一个小金字塔,而造成内卷其中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在这些小金字塔里进行了太多不必要的重复和精细化,把资源耗费在了不该耗的地方,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情况下,自己和产品本身都没有得到对应的成长。


有些时候我们自嘲自己是后厂村卷霸或者科兴卷王的时候,得停下来真正想想我们是在自我提升还是画地为牢。




四、章节回顾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章节的内容,提出了三个概念:


● 结构化思维:以事物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作为对象,进行归纳、推演的思考模型。

● 抽象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 设计实践金字塔:定义现状与目标、界定问题、因素拆解分析、因素验证、主次评估、细化解决、回归复盘。


接下来的两篇连载文章,我们将会重点从「设计学习」和「设计输出」两个方向来看看结构化实践具体可以如何应用到设计师的实际场景当中。


1. 设计师为什么需要结构化思维:有脑就懂的结构化思维和实践原理。<<<We are here

2. 如何系统化地进行学习:化整为零的设计学习和知识输入技巧。

3. 如何有效组织设计输出:有手就会的设计输出技巧与表达实战能力。








PS: ISUX 开通微信粉丝群啦!

欢迎扫码加入一起聊设计

(入群暗号:ISUX)




以下ISUX文章,你可能也感兴趣

 

走进动力学的柔体世界
ISUX「二月」行业设计趋势速递
虚拟世界背景下游戏趋势初探
太空时代美学的设计演绎
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




凝集腾讯设计优质内容
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