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会 | 圆桌:偶像市场1.0时代竞争格局未定,行业仍在不断试错、成长

2017-04-10 音乐财经 音乐财经


整理|李禾子

校对|赵星雨

编辑|宋子轩

摄影|山羊


4月9日,由音乐财经主办、腾讯视频LiveMusic、麦爱文化、V.Fine Studio、小旭音乐、蜻蜓FM、方正证券合作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音乐财经年会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举行。本次大会以“当下即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当下中国音乐产业所面临的繁荣与乱象,同时对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在圆桌讨论上,天星资本文化传媒文化传媒行业投资总监赵明扬、丝芭文化副总裁兼音乐总制作人郭建良、麦锐娱乐创始人兼CEO王丛、萌萌哒天团创始人王薛铭以及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杨仁文,共同以“一路摸爬滚打、 ‘偶像经济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为主题,对男团女团、偶像团体运作、行业竞争格局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杨仁文(主持人):每一个人对偶像经济的关注切入点不一样,各位嘉宾是怎么关注到偶像经济这个领域的?偶像经济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有没有一个让你们印象非常深刻的现象或者故事?

郭建良:在大中华区,我们很早就开始做偶像了,它可能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比如说内容导向,经济导向,跟市场导向。偶像经济这个行业的变化太快,它一路在转变,可能在表现上没那么明显,但是内容生产者都在经历这种变化。我觉得近期比较大的一个转变是由于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导致了行业传播架构的改变;还有是在资本运作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让整个偶像市场开始快速加温。这几个元素加在一起,大致上从这个时段偶像经济进入全盛时期。

赵明扬:其实无论是偶像经济还是粉丝经济,我个人认为就是新词老道理。追星这种消费行为是一直存在的,比如从父辈那一代的江珊、王志文,到80后的小燕子,四大天王……为什么最近经常在讲粉丝经济或者偶像经济?我们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80后、90后的文化消费及购买能力是很强大的,因而他们对整个市场的话语权也是非常大的。他们的审美需求肯定会导致这个市场迎合他们的需求。

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80后有一个组合叫“青春美少女”,当时那个组合席卷大江南北,可以看出潜在的市场还是很大很大的。如果能做好的话,偶像经济还是很有潜力的,所以我们也在观察相应的标地。

王薛铭:说到“青春美少女”我是很有感触的,当时就是为了“青春美少女”才来北京北漂的。所以为什么我做偶像团体(指“萌萌哒天团”)呢?是为了完成我未完成的梦想,把我的梦想继承到萌萌哒天团。

王丛:我自己做学术出身,对数字比较敏感。在2014、2015年写自己书的时候,做了很多亚洲研究,我发现中国很奇怪,中国百度贴吧上前30名有12个人是来自于我们邻国偶像团体里面的一些人,优酷视频搜索前30名有16个是我们邻国的偶像团体或者艺人的搜索请求。而且我们发现,这些人可能都不是80后耳熟能详的艺人,更多是95后或者00后比较喜欢的新一代偶像团体成员。那个时候,这些数据也加深了我们了解这个行业的愿望。

杨仁文(主持人):大家都知道,丝芭现在从0到1、从1到10的过程都已经突破了,我估计未来全国联网也是毫无疑问了,那么郭总怎么理解偶像经济这个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有大量的偶像团体掉队了、突然听不到声音了,你又怎么理解偶像团体的运营和运作过程?

郭建良:一般聊偶像经济和粉丝经济两个话题,都会连带着,但它们其实还是有一个区分,今天这个主题是偶像经济,而偶像经济更多还是从内容生产这个角度来讲的。

其实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讲,以前做偶像经济比较像是一个数学题。为什么是数学题?艺人上了歌唱课程、肢体课程和演艺课程等等,把他包装好了推出去,大致上就可以取得反响。可是后来我们发现数学题的方法已经淘汰、已经不太有用。后来变成什么?变成像是一个化学议题,大家在讨论该怎么玩,这个加这个,那个加那个……有一些成功有一些不成功,但是它算是进入了一个化学题的时代。

可是现在我们发现它又不是化学题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个人的体验是它比较像神秘学课题,同时有科学跟非科学的元素在里面。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简单来说,从过去到现在,很多时候偶像的定义不同了,包括我们怎么定义偶像的参数,其实也不一样。以前唱的好,演的好,长的帅就可以,可是现在却未必。今天他不一定是一个歌手,不一定是一个演员,不一定是主持人,可能网红、体育选手都有可能,它的覆盖面变得非常广泛。

这就导致做偶像经济不一定有一个定律,这个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哪怕你做了市场要的东西,市场很快就会厌倦。所以我觉得,在内容的生产运作上面,这就要求任何企业或经营者都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怎么样布局它的资源,达到它的目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怎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这个需求可以是情感上的需求,体验上的需求,不管它自觉或不自觉被标签化的一个需求。在这些不同的需求上面,企业怎么去做相对应的产品,去达到消费者的满意度?

第三点,消费者的满意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转现能力。转现能力代表了这个企业还能有多长时间在市场上做事情。不管现在有多少企业开始做男团女团,我觉得以上三点都是首先要做思考的问题:要选择它主力要做的市场,制定出相对的策略,并且还要有一个很强大的运营。

杨仁文(主持人):刚才郭总说到偶像经济进入了神秘学阶段,我想补充的一点是,去年我也经历过偶像团体的起势,似乎大家做的事情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的就起来了,其他的还没起来?我觉得这就像一个人一样,这个人成功了然后去讲一套理论,但实际上你去操作的时候就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神秘学背后一定有它最根本的精髓,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粗暴的一个道理。


左:杨仁文 中:郭建良 右:赵明扬


接下来想问赵同学,赵同学是非常年轻的投资人,在娱乐产业投了很多项目,你是怎么去定义偶像经济的?投资的风险的确是非常大的,成功的概率也是比较低的,去年很多偶像团体砸了很多钱,最后还是十八、二十线的艺人,没砸出象样的团体出来。你怎么看这个事情?选择投资对象时你会比较看重什么?

赵明扬:偶像团体这个市场是很大的,但是很多市场是没法一蹴而就的,偶像团体也好,艺人经济也好,艺人呈现状态也好,都是需要长时间打磨的。它既有主观创作的过程,也有工业化流水线培训体系。在日韩,偶像经济这一行业体系起码有了三、四十年的发展积淀,一个韩国团体的艺人练习生平均培训时间都在五六年,可是我们才几年?用钱很难砸出来一个东西,它不是像产品那样,疯狂加大投入就能有标准化的东西出来。

选择投资对象,我们主要会看两点:一点是他们有没有一个重要的源头内容创作能力,二是有没有仔细打磨和管理科学严谨体系。最后再说一点,其实对于国内来说优质的艺人是极其稀缺的,以音乐出道是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但源头还是音乐创造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会更看重源头创作这一点。

左:王薛铭 右:王丛


杨仁文(主持人):接下来想问一下萌萌哒天团的创始人王总,我知道星路天下的模式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包括运营这块也有很多经验教训,王总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有哪些思考?

王薛铭:我曾经做过歌迷会,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歌迷的疯狂是什么。但是现在有点转变,歌迷的形态不一样了,我们能抓住哪一个群体的经济呢?我们并不知道,就去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试错,总有一个能为你所用,让你活下去。我们是女团中仅存的目前活的还不错的团体,为什么我们还能活着?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调整,一直在试错。


杨仁文(主持人):接下来问一下王丛老师,我觉得王丛老师其实经历也是非常特别,可以说跨度比较大。现在自己亲自下海了,我觉得肯定感受会非常多,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看偶像经济这个事情?第二个就是有那么多项目,怎么就跳到偶像团体这个领域去了呢?第三个是你运营思路是什么?

王丛: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国偶像经济模式跟日本韩国是不一样的,日本有宅男文化,韩国有应援文化。我们也在学习,我个人理解偶像的本质是把自己的梦想映射到这个人的身上,你实现不了偶像去实现。所以整个粉丝经济也好,偶像经济也好,核心的本质还是最终能够实现工业化或者批量化的培养、制造,并且能够受到观众或者粉丝喜欢,成为他们梦想的寄托。

第二个问题,因为我原来做影视剧,以影视行业为例,它对于艺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基于中国传统的造星模式,可能除了十所左右的艺术类院校,并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或者企业去运营这样一个主体,每年持续不断很稳定地为这个市场供给,持续不断供给新人和艺人,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供需失衡的问题。电影也好,游戏也好,电视剧也好,综艺节目也好,其实咱们都是在复制其他国家,可能我们用三年时间走人家三十年的路。在座很多前辈已经挂牌了,但是这个行业还是非常非常小。

最后讲两点运营思路:第一点是我把我们公司定义成运动员的模式,你该练一万小时的时候,练九千小时出来就是比别人差,所以我们的练习生,我们有的是时间,不要着急,慢慢去练;第二点我们向行业的老大哥们学习,接地气粉丝运营,怎么样更好做人设、更好接地气满足现在消费者在精神寄托方面的需求?这也是我在研究的话题。


杨仁文(主持人):其实我比较好奇,因为现在女团有了,为什么不先推出男团再推出女团,有什么思考吗?

王丛:因为可能中国男生比较难找,男生的情商跟理解能力比女生要晚两到三岁,在练习生的年纪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启迪心智,完善价值观,20岁左右的女孩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王薛铭:我们有一个男团,确实很难管理。

杨仁文(主持人):互联网时代的偶像团体是不是可能会有2.0时代到来?特别现在有一些新的颠覆性力量或者新的玩法出现,郭总怎么看偶像团体模式的变迁?

郭建良:前几年,偶像市场不管是线上线下的模式,还是从选秀节目到剧场模式,出现了很多变化。这几年其实已经有很多不同的企业一直在尝试,我觉得大部分还是有一些差异性的,大家会制定各自的世界观和粉丝消费的规则。我觉得大家都会尝试这个部分,可是真正能存活下来几个?其实的确是蛮难回答。因为别说大家,我们也还在学习。

其实说到底,我觉得最终还是跟自己、跟市场在比赛。我也还是希望资本能对这个部分多多支持,因为偶像市场的确需要不停试错然后来酝酿这个生态。我们是不能害怕出错的,这些要呼吁大家一起来做,往下走偶像市场才能更明确的推进,在这条路上我们要互相鼓励。

杨仁文(主持人):我感觉大中华区因为地大物博,文化差异其实是比较大的,同时也会相互影响。SNH48目前的剧场大多是在一线城市,也有一些已经进入到二线或者1.5线城市,也许以后三、四线城市也完全可以进去。在SNH48的拓展过程中,郭总有什么感想可以跟大家分享?

郭建良:长话短说就是有血有泪。其实到现场观看SNH48演出的朋友们,大概会感受到在那样的环境里,体验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在这个市场上,你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的思维不再是封闭式的。你得明白体验的价值,因为体验也不是说我认为好就是好。现在一步步走来,在很多地方跌倒,这些也都成了我们学习的过程,不止每一年,几乎每一个小时都会有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在运营过程中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真正满足粉丝的需求。


杨仁文(主持人):请各位预测一下未来偶像市场的竞争格局?

赵明扬:预测未来比较难,因为刚才我们也说,中国男女团偶像经济也只是两三年的事,大家也是在摸索。一方面,无论是2.0还是3.0,无论是影视行业还是其他细分行业,不管是在哪个时代,凡是内容创造都是很难很难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沉下心来做的。包括艺人创作,培训管理,后续宣传传播……这些环节都会有新的玩法,但各个方面的培养我们觉得还是得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从偶像市场的具体模式来讲,我们觉得包括丝芭在内,整个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前景。中国优质的艺人供需矛盾太大了,缺口很大。我们观察到,现在偶像团体或者网红,其实他们吸引到的还是相对较小一部分团体,但像韩国,他们其实是通吃所有年龄层的。所以我们觉得偶像团体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不过我们还是需要慢慢打磨,慢慢培养,慢慢沉淀。

王薛铭:萌萌哒之前想做一个女子音乐节,发现根本联动不起来,数量不够;后来第二年有了陆续不断的女团出现,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有对手要打、没对手自己制造对手也要打,市场要先热起来。现在市场很冷,因为我们每一家团体,实际上看似竞争但毫无竞争,粉丝群体完全不重叠,也竞争不起来。所以目前市场还处于一个普及和启蒙的状态,还在一个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

王丛:现在的市场根本谈不上竞争,谁跟谁竞争?没有任何竞争性。我经常讲数字,韩国5000万人口都能消化每年30个新人团,但即使中国最火的时候也没有30个团。我个人认为现在把市场做起来就好。

杨仁文(主持人):最后谈一点自己的感想,中国的确跟国外市场有很大不一样,地大物博,很多商业模式也不太好成立,但在国内可以形成一个行业模式。现在中国这么多偶像团体,还处于一个大家都找不到竞争对手状态。很多行业其实并不新鲜,大家也讨论了很久,但它一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引爆,一定是在很多条件具备的同时,共同引爆这个市场。

(本文根据年会速记整理,未经主讲人审定)


音乐财经长期招聘财经记者、分析师,有意者可投简历至:songzixuanbox@126.com


  

还想看点别的?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商业 | 20支男团跃跃欲试,2017将迎来一场“美少年之战”?

年会丨IPO审核速度在加快,音乐行业正蓄势勃发!第二届年会我们请来了27位业界嘉宾,到底要讨论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