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快评丨不寻常的报告里,“中国气派”照见民心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很多时候,看似千钧之重的问题,解决之道,其实就在这两句话里。
在世界的瞩目之下,我们走进了“两会”时间。
5月22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出席开幕会。
中国,在2020这个不寻常的年份里,又一次,向世界传递出了抗疫必胜的中国信心。
这份信心,来源于防疫常态化后复苏的城市,来源于经济活水的四处涌动,更来源于一个个鲜活个体业已恢复的日常生活。
这份信心,让中国鼓起重启两会的充足底气,也让世界投来探寻的目光——环球同此凉热时,中国的疫情防控何以取得如此成果?
换句话说,为什么,这个国家可以既高效又灵活、既民主又集中、既多样又团结的让顶层的决策落之于基层的土地?
回答之前,让我们先看一看,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几个关键词。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全年经济增速无具体目标。对于原因,总理表示,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但更深层次体现出的,是“以民为本”的现实考量——不计较数字的增长,是让各级各地政府将发展的重点集中于“六保”之上;不设目标,不是没有目标,而是让目标“从实际出发”,更加务实灵活。如此,方能让民众与企业在发展中拥有更加实在的获得感。
相同的理念,也映衬在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在数字‘算账’,关键在群众‘认账’”的两会声音中。
面对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李克强总理表述,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毕竟,当一些国家为了资本的利益而放弃全民医保,民众无力支付病毒检测费用时,中国面对疫情“应收尽收”,医保支付;当一些国家不主张居家隔离时,中国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发出“宅家抗疫”的倡议,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当一些国家无力于医疗力量匮乏时,中国紧急调度,仅用10天便建成火神山医院……
环顾全球,很少有国家,会举全国之力,来扶一把“掉队的个体”;很少有国家,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很少有国家,推动经济的巨轮,是为了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这是国计与民生之间的取舍,不同于一些国家因两相脱节,导致国家强大而底层维艰的局面;中国的国计,向来与民生紧密关联并良性互动。
即便今年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政府工作报告中仍掷地有声地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是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宁可政府过紧日子,也要政府让对百姓的承诺变为现实,这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初心与使命。
回溯往昔,这样的价值取向历历在目——精准扶贫的雨露从十八洞村撒向更多的土地,越来越多的个体摆脱了贫困的泥淖,拥抱美好生活;乡村振兴的步子紧跟其后,一个个村落换了新颜,披上现代化的新衣;全面小康只差临门一脚,无数家庭摩拳擦掌,用奋斗迎接新生活……
在政府“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的前提下,群众的“钱袋子”,仍是摆在前位、必须保证的考量。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
制度哲学中,有一个表述叫“制度非中性”,意思是说,任何制度都会有一个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偏好群体。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党领导下的价值取向,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面对而今的困难,政府最先考虑的,依旧是民生。为了兜牢这道底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明确的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除了目标清晰,路径也已经铺出,为保就业、稳民生,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这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和谐共进,是宏大叙事与细节勾勒的价值统一。
四个关键词,其实已经清晰回答了前文的疑问——答案,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当“一切为了人民”成了决策的出发点,当整体利益成了社会努力的方向,那么,落地的效果便会高效而又团结。
从“无明确目标”的经济增速,到就业目标明确的保障,再到态度坚决的兜底与脱贫,这一份在不寻常的年份,作出的不寻常的工作报告,写出了抗疫的中国信心,更写出了民生背后的中国气派。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这一份中国气派的背后,照见了初心,更照见了民心。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