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传说,这是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传”和“说”
蟹 黄
今年4月,红网开始推出民营经济“三传”;7月份,推出民营经济“三说”。短短3个月,民营经济的地位从“自己人”升格为“生力军”;民营企业家从感受“春的潮讯”,到“前所未有的高规格文件”激发出夏天般的兴奋与热情。
从“三传”到“三说”,记录了民营经济再迎重大机遇的超常利好,见证了中国改革的又一波潮涌,折射了民营经济湘军的勃动心路。这不是“传说”,是时代进程中的“传”与“说”。
从“自己人”到“生力军”的定位,让民营经济在拥抱春天之后,在夏天吃下重磅“定心丸”。
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炉,这份含金量很高的“顶格文件”,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关注。
如果说3个月前的民营经济“三传”,字里行间充盈的是对激情岁月的回望和信心扬帆的期许,而如今民营经济“三说”,则是对政策干货的细细咀嚼。
对于正在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且处于战略转型期和上升关键期的湖南而言,《意见》不仅仅是一场“及时雨”,更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的助推器。
从民间到“庙堂”都十分“兴奋”
7月20日、21日、22日,红网“观潮的螃蟹”接连推出“企业家说”“专家学者说”和“职能部门说”,从不同维度展现各界对《意见》的极大关注。
“我是在朋友圈看到的,这个新闻出来后,朋友圈的企业家和创业群都在奔走相告。”土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勇向观潮君描述他看到《意见》时的兴奋之情,用了“奔走相告”一词。
而湖南辰波控股集团董事长聂志强在红网时刻新闻APP上看到《意见》出台的消息,“我一口气读完了全文”。
都说湖南人“敢为天下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是湖南人能够“先”的重要前提。于企业家而言,这种敏感性不仅是对市场,也是对政策。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意见》对于民营经济给出了新的定位——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正如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吴传毅所言,《意见》的这一定位,是民营经济地位的回归,让民营经济吃下“定心丸”。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左宏也认为,中央的立场毫不含糊、极其坚定地表达出来,消除所有模棱两可的争议,将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观潮君在采访多位职能部门负责人时,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对于中央如此宏大的命题,各部门给出的并不是一份“标准答案”,更多的是带有自身职能属性的务实性思考。
比如,湖南省工商联提出,用好法律维权、法治宣传、商会调解、企业合规等工作载体,法治护航“两个健康”;湖南省科技厅则表示,要带头落实科技领域相关政策,并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将深入推进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优化提升消费环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不难看出,从民间到“庙堂”,这份《意见》戳中了湖南人的心窝窝,从关心的速度和用心的程度,都展露出了湖南的“兴奋度”。
那么,为什么湖南上下会如此兴奋呢?
观潮君认为,当前正处于中部大省湖南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打造“三个高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作为“生力军”的民营经济拥有广阔的舞台,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税收、就业、创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民营经济都占有重要位置。要实现从“鱼米之乡”到“创新型大省”的蝶变,需要蓬勃向前的活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更需要厚积薄发的张力,而这些都是民营经济一池春水中的富矿。
从历史到当下都满是荣光
1980年,邵东人曾小山以仅有的2000元钱,在家乡流泽镇创办了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邵东流泽铝制品厂。
此后,“湖南省第一个将农副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的个体户”“湖南省第一个跨省长途贩运钢材的个体户”“湖南省第一家个体加油站”……纷纷涌现。
在曾小山创业6年后,已是洪源机械厂体改办副主任兼长沙办事处主任的梁稳根拉着校友唐修国、毕业于哈工大的毛中吾和洪源厂计量科助理工程师袁金华一起,毅然放弃“铁饭碗”,决定自己办厂。三一集团冲破历史的岩层,悄然发芽。
从今年4月到6月,红网时刻新闻全媒体历时48天,推出大型专题报道《邵东传》《涟源传》《老乡传》,为湖南民营经济勒石立传。
邵东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丑”,涟源人的“走出围城,家国情怀”,老乡们的“回报桑梓,建设家乡”,引发了全社会共鸣,也让民营经济“三传”成为全网点击量过2亿的爆款。
为什么民营经济的话题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固然是民营经济“三传”对历史的复盘、对细节的刻画、对人物的剖析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更为深层次的逻辑或许则在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利好,能够直接滋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邵东传》曾写道,你在邵东商贸城碰到一个蹬三轮车的,没准儿都是一个千万富翁。
而根据《涟源市志》记载:到1989年,涟源全市每万人有自行车1150辆、缝纫机751部、电视机350台、收录机120台;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这说明民营经济搞得好,老百姓日子也过得滋润。
在《老乡传》中,李四清和他的长步道通过几十年的“追光之路”,打破国外垄断,在精密光学行业填补国内多项空白,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冲破了细分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更让国人用上了品质不输欧美但价格更实惠的国产镜头。
2022年,三一集团为卡塔尔世界杯场馆建设派出了15台汽车式起重机、5台220吨及600吨全路面起重机、30台大型挖掘机等,以稳定的性能和优越表现为湖南工程机械增光添彩,擦亮了湖南先进制造业的名片。
2022年三湘民营企业百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湖南省民营经济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均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在湖南全省的税收中,百强民企贡献率达到16.71%。同时,百强民企就业总人数为64.51万人,仅蓝思科技一家,就吸纳就业15.69万人。
无论是历史的车辙里,还是眼下的大道上,民营经济对湖南发展的功绩,对湖南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助力都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从精神到实干尽显湖湘本色
梁启超也认为,“湖南北通江域,南接瑶疆,故其人进取之气颇盛……”
湖南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固然有企业家们“敢想敢创敢干”的执着,但也少不了政策气候和干部担当,湖南人的地域性格,塑造了今天湖南民营经济的发展格局。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由沿海吹向内陆时,在姓“资”还姓“社”的争议尚未完全走出雷区时,看到“桅杆”的湖南民营企业家就已经开始大胆尝试,而认准方向的干部则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1986年,为了排除万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时任邵东县县长的刘汉云不惜背上“不孝”的骂名,抓了与村民一起阻工闹事的老娘。
说到三一就不能不提时任涟源县委书记阳花萼。
“一时不清误一时,一官不清误一方。我这个县委书记的帽子是随时准备被摘掉的。”在阳花萼的回忆录中,观潮君看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另一种表达。
当时间的指针拨转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湖南省委、省政府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在3月30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就发出了“希望全省民营企业和广大民营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热情拥抱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的号召。
纵观当前湖南对民营经济发展所做的“功课”,与敢于担当作为的刘汉云、阳花萼等老一辈党员干部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不变的,是对民营经济“自己人”“生力军”的深厚感情;变化的,是如何帮助民营经济发展在理念上的革新。
此次《意见》出台后,我们看到,各职能部门都能够从更加精细、更加务实的角度提出多维度的“促发展方案”;我们看到,近年来湖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让广大民营企业有“优”的服务,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有“进”的空间和“创”的动力。
民营经济“三传”细致描绘了时代洪流中湖南民营企业家的奋斗群像,精彩呈现了“吃得苦、霸得蛮”“敢为人先”的湘商精神,挖掘出了当年创业者筚路蓝缕的“时代火种”,讲好了营商环境的“湖南故事”,助力企业家提振发展信心。这种精神和实干,引发了强烈的共情。
而民营经济“三说”则第一时间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意见》,第一时间倾听民营企业家们的心声,第一时间传递湖南如何将中央政策落实、落细、落地的服务态度,再次引发了强烈共鸣。
如果说, 民营经济“三传”更多的是从历史走进现实,而民营经济“三说”则更多的是从当下走向未来。
如果说,民营经济“三传”是看到了信心的曙光,那么,民营经济“三说”则触摸到了确定性的航标。
3个月,近100天,如果说历史有了新的建构,那么民营经济必将迎来更宏大的叙事。
从湖湘大地来看,湖南民营经济发展格局从“65789”攀升至“76999”,当前全省对民营经济有着更厚重的情感,也有着更明确的期许,民营经济必将为湖南铸就新的真实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