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来高度重视湘商发展,当下更是把推动湘商回归作为一项战略举措。
自2007年启航的湘商大会已成功举办十届,今年湖南更是提出让湘商在湘更吃香,并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
▲湘商大会已成功举办十届。
置身重商亲商的新阶段,湖南当何为?湘商当何为?你我又当何为?从历史脉络来看,起势于清代、开拓于近现代、崛起于当代的湘商,在湖湘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的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实业家范旭东和李烛尘矢志创建我国的制碱工业,并坚决表示:“为了中国制碱大业,虽粉身碎骨,亦要干出来。” 熊晓鸽怀揣38美元闯美国,把风险投资引进中国,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展现的是湘商的敢为人先。
▲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的湘籍企业家熊晓鸽。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热心公益,曾捐巨资开长沙新河。慈善家余彭年是多年的中国首善,也是我国第一个裸捐的企业家,展露的是湘商的心忧天下。曾国藩外孙、“纺织界泰斗”聂云台著作《保富法》主张“不肯取巧发财,子孙反能有饭吃,有兴旺气象;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体现的是湘商的守义重道。由此可见,湘商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商业道德,为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着营养。目前,全球湘商已超过400万,产业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湘商占据重要的位置。湘商已跻身中国十大商帮,成为湖南的一张商业文化名片。事实上,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的“霸蛮”和极端气候,造就了湘人的血性。这种“尚气”的地域性格,也让湖南在走向商业社会的过程中,要冲破更多的阻力、甩掉更多的包袱。有人称,湖湘自古以来商业氛围并不是很浓,“这也是过去一段时间湘商群体在外省发展很好,回湖南发展反而没那么如鱼得水的原因所在”。客观来说,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南政界和商界群体中的少数人,以及社会上依然存在思想桎梏和观念局限,这与湖南重文、重政、重学的历史基因不无关系。比如,官本位思想重,常常以级别高低来评价自己成就的大小;讲究投机、权变,不信市场规则而信关系,仍存在“提篮子”的现象和赚快钱的想法;合作意识不够、宽容协调性不强、契约精神欠缺等。因此,新时代,在思想文化层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真正形成浓厚的亲商重商氛围,还任重道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湖南不断努力,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简政放权,强化法治保障,严格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比如,湖南开展“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其经验在全国推广,用心用情用力为湘商发展“铺路、架桥、搭台”。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湖南居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湖南正积极向社会释放有为的信号,事情完全不必通过“权变”“关系”就可以办成。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语境下,行贿受贿、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的灰色空间被持续挤压,所谓的潜规则日益成为“过街老鼠”。但,从历史河床和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思想观念,是很难因几场专项整治、几个严厉制度就会快速扭转、迅速改变的。在重商亲商的大势所趋之下,湖南要打的,或许是一场营商土壤改良、政商风气涤荡、思想观念重塑的“持久仗”。知不足,方能知改进;知形势,方能明方向。只有将重商亲商的理念落到实处,遵循商业的游戏规则,湘商的舞台才能更广,湖南对更多商帮的引力才能更强,发展的路子才能更宽、更顺。在思想上,要更注重讲规则。于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而这种不确定性往往来自市场和政策两个层面。相对而言,政策层面的更为可控。必须以制度甚至以法律形式,确保政策的稳定、决策的稳定,给企业吃下“定心丸”,通过规则给经营主体最大的确定性。在原则上,要更注重讲标准。标准的实施,可将人为影响降到最低。划定标准,就能厘清政企权责边界,让政府的手不乱伸;设定标准,就能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为依法行政加一把“锁”;制定标准,就能更好地建立亲清政商关系。
▲长沙对诚信经营商户进行表彰。(图片来源:星辰在线)
在行为上,要更注重讲信用。信用是经商兴业之本。对于企业家而言,诚信是“1”,其他是“0”,“1”字不立,正向的人脉、有用的资源便无处吸附,一切皆为浮云。对于政府而言,诚信是塑造权威的重要基础,政府诚信则让企业安心,企业不安心,则发展难顺心,无法跟政府一条心。只有讲信用、守契约,事业产业才可能壮大长青。对于湘商乃至所有的民营经济而言,时代是最好的机遇,湖南正日益成为可爱、可亲、可为的大舞台。不仅仅是湘商,湖南政界乃至湖南全社会,都应当继续传承和发扬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风格、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和实事求是的诚信作风,为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建设你我心中想要的美好湖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