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篇)

菁菁校园 荏苒时光

这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点滴瞬间中

是哪里传来清晨的书声琅琅

是哪里洒下恣意的汗水飞扬

又是哪里 成为回忆里的秘密


嘘 这些地方

只有我们知道——


印象

首义校园

首义校区的整体构造小而精巧,建筑结合地势错落有致地排列,遍布的绿植给人一种散漫舒适的感觉。

正对北门的,便是中南楼了。在中南楼所在的广场四周,原来矗立着四栋楼。中南楼的前身是一号楼,在中南财经大学时期改建成了现在的中南楼。东边的文泽楼之前是二号楼。篮球场南面的那栋小楼是四号楼,那时是学校的行政楼,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栋楼。这个由师生共同设计建造的小楼收藏了太多校友的共同记忆,还被孟夫唐校长称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栋楼”。

紧挨着中南楼的是文津楼。说起文津楼,记忆里雨下落叶满地,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偶尔雨后的小水潭里飘着颜色各异的落叶,越过台阶匆匆上课的路上便收获到几分恣意自在;有自习饥肠辘辘时救急般出现的诚信商店,每次经过都情不自禁地从心中生起一点善意。文津楼旁便是文汇楼,校友创业咖啡1948的名头大约使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本来名字。或者是充满粉红色的少女节,亦或者是温馨隆重的元旦节,色彩张扬的展板总是那儿的一道风景。印象最深的却是大厅内摆放的钧瓷,这里总会有悠扬的音乐和蜷缩慵懒的猫咪,中午的辩论赛讨论会、博文大创小组会议、班委会议、弹着吉他唱歌的音乐人……

太多人在这里而走近彼此,在这里酝酿出成果、积攒起友情。

走过它们再往前,西边那条路上每个片段的景色都让人心生欢喜。先是花坛里引人驻足的向日葵,再是满墙青翠欲滴的爬山虎,倘若是清晨疾步去南操场做早操,兴许惊鸿一瞥,就有细细碎碎的阳光透过排排林立的树木散射出来,浪漫的丁达尔效应使得相机如何也捕捉不到这清晨的光影。放慢脚步,只觉身心也骤然舒畅了。



文润楼

润之暖心

文润楼是一座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小楼。

十月,凉风吹落树梢卷曲枯黄的叶儿,落在大理石台阶上。抬头一看,绿边的牌匾上赫然写着“文润楼”,在心里轻叹:“有书香气。”

正巧,勤工助学的地点在这栋楼里。这里的楼管叔叔和阿姨就像这楼的名字一样,文雅而温润。叔叔和阿姨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阿姨会很认真地把地板打扫干净,把一切都收拾整齐。叔叔会侍弄花木,骑着单车出去转悠,在晚课之后检查每间教室,锁上。有时候,叔叔会在桌子上放一朵花,清幽的香气若隐若现。总会被这香气吸引,就像沉醉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中一般。闲暇的时候阿姨会坐着和学生聊家常,偶尔发出咯咯的笑声。日子很平常,却总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复习周来到文润,找了一间堆放桌子的教室背书。叔叔会帮忙搬来一张桌子,擦拭干净,让人坐着学习。天色晚了会提醒:“该去吃饭了”,或是“该回去休息了”,像家人的叮咛,沁人心脾。

时光潺潺涓涓如流水,首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文润楼依然安静的坐落在那里,叔叔阿姨安静的日子也慢慢酝酿。


30号楼

独特存在

30号楼,不同于“以文加水”命名的教学楼,原本普通的名字便显得格外特别。

这份特别并不是无所来由,30号楼与文水兄弟们不同,它早早诞生,历经沧桑,最终焕然一新。1952年,当全校师生们正忙着搭建一栋栋木板房时,三层新式楼房的修建也被提上日程。不久,当时中南区的负责人邓子恢先生来视察,看到了崭新的几栋楼房,感叹道:“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武汉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批楼房。”其中的一栋楼房因为大运场的修建被拆除了,后来,被完好保留下来并且至今仍然被用作教学楼的老建筑也就只剩下了30号楼。

进入30号楼之后,里面别有洞天。一间间写生室堆满了朴素的线稿,一面面墙上贴满了摄影作品,隔壁楼栋还传来阵阵音乐声,各种各样的乐器声争相钻入你的耳朵。进进出出的人不少都抱着画板或乐器,步履匆匆。让人仿佛置身于某艺术学院,一阵恍惚。

30号楼一带大概是首义校区最有艺术氛围的地方吧,也许画稿有些潦草,也许乐声有些笨拙。但,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我们不是一个艺术院校,但总是有那么一群人执拗地追求着艺术与快乐,为这个屹立武汉城中心近八十年的首义校区又增添了一份真实的温暖。这栋古朴小巧的楼,它就这样缄默地伫立着,见证着一代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学校里成为那一抹最特别的风景。



文津楼

筑梦之所

作为首义校区最大的一栋教学楼,文津楼是同学们每天上课都会来到的地方。

这里每天人来人往,大家行色匆匆,或是赶着上课,或是过来自习。每天早上来到文津楼,都可以听到走廊内同学们的书声琅琅,看到教室里同学们正挟筴读书。哪怕周末,教室内仍有许多学生在此自习。春日楼旁野花吐苞,夏季树梢蝉鸣声声,秋日桂香沁人心脾,冬天窗外落无声。但无论何时,文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书韵飘香。

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但让他们不约而同来到文津在书本中沉淀自己的,是他们心中的梦想。这里,有我们追逐梦想的心;这里,有动听的叮咛:“同学,时间很晚了,记得早点回寝室哦。”再抬起头,却只留下一个温暖的背影。

文津默默伫立在这里,见证学子们的到来,又目送着他们而去。追梦之路漫长且阻,也许文津楼只是人生旅程上一间小小的驿站,但当多年之后他们回想起自己当年奋斗的时光,文津楼会成为他们回忆中抹不去的印记。

文津看上去也许只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教学楼,但作为无数学子奋力追逐梦想的舞台,在中南大人心里,它无比高大、无比坚毅。



首义操场

前世今生

站在八十年代建造的“公主楼”里,可以将大运场一览无余。站在窗边,抿一口捧在手里的暖茶,追忆这片绿茵草地的前世今生。

民国时期,首义注定是个不宁静的历史注脚。随风翻飞的军旗,长枪上闪着凛冽寒光的刺刀,士兵们眼里的严肃凝重……这是练兵场,一个随时准备战斗的地方。战事纷争,战地易主。抗战时期,这里就被插上了日章旗,日本人在这里留下了令人不齿的暴力行径,本不平静的首义更是笼罩在可怕的腥风血雨之下。

历史流转,敌人被赶走了,枪声慢慢消失,这片经历了太多杀戮的土地终于得以喘息。渐渐没人留意到它的存在,这里长满了荒草,它却自得其乐。向往宁静的土地在等待一个真正属于它的位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夏天,最后一批中原大学师生一路南下,来到武汉寻找落脚之处。“就这里了。”大家面对一片荒草地,最终决定把这里当做新的开始。这片土地终于等到了它的主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决定让我们学校举办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把这里作为总会场,开幕式和闭幕式都放在这里,从那时候起,它有了新的名字——大运场。

早晨,傍晚,夜晚,总有人在这里奔跑,大运场悦纳着来来往往的人,见证了太多人在这留下的青春,或自由,或热血,或迷茫。多年之后等你回来,面对它难免道一句:“原来你还在这里。”



文字 | 行飞 林菲 山钰婷 王辰 

图片 | 徐志持 徐纯之 李希越

排版 | 郑钰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