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陨落!致敬!缅怀!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都在教科书里见过这样一幅图片
注释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时间回拨到1930年9月7日,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房里,接生了一名男婴。这位在出生登记材料上显示为“袁小孩”的婴儿正是袁隆平。他是袁家的次子,家人为他取名“隆平”。
战火纷飞的年代,袁隆平随家人辗转北京、江西、武汉、重庆等地,曾两度在汉求学,在武汉的时光令他终生难忘。
1936年,袁隆平随家人离开江西德安老家,在汉口安顿下来。那时,父亲供职于铁路局,袁隆平作为铁路职工子弟,进入江岸扶轮小学(江岸区汉铁小学前身)就读。
一年级时,老师带袁隆平班上的同学郊游,参观一个园艺场。园艺场内有五颜六色的花,树上结满红彤彤的桃子,藤上挂着水灵灵的葡萄。当时,还看了黑白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卓别林想象自己推开窗就能摘到水果吃的画面令袁隆平印象深刻。在这两件事情的影响下,袁隆平幼小的内心就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和农艺之乐,并萌发出长大一定要学农的愿望。
1938年武汉失守后,袁隆平随家人先到湖南,最后去了重庆。1943年,袁隆平进入迁至重庆的私立汉口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读书。抗战胜利后,私立汉口博学中学迁回武汉,袁隆平也随家人迁回汉口。袁隆平说,他在博中读书前后有四年多时间,博中是他最亲切的母校。
随着年岁的增长,袁隆平学农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1949年,身在重庆的袁隆平准备填报大学,他说服母亲:“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最后,袁隆平如愿进入私立湘辉学院的农艺系学习遗传育种专业。后来该校被合并为西南农学院。
1953年7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在这里开始了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
教学之余,袁隆平也做粮食作物的研究,比如嫁接红薯。三年困难时期,袁隆平目睹了饥饿的折磨,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61年7月,袁隆平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他研究发现,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从此萌生通过培养杂交水稻提高产量的念头。
因为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为了寻找它,袁隆平拿着放大镜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特殊时期,他的那些像盼孩子一样盼出来的秧苗经常轻而易举地被人扒光,他怕看不住苗,干脆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
在探索中,袁隆平总结出三系配套的杂交育种方法。为了育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植株,他和助手远赴云南、海南等地寻找合适的天然植株,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试验。
随着三系配套成功实现,杂交稻优势被试验证明,制种的难关被攻破,大面积种植杂交稻的条件已成熟。1974年,湖南省试种杂交稻20多亩,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1975年,湖南农科院11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81年,袁隆平领衔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杂交水稻不仅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也走向了世界。1982年,在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上,投影机屏幕打出袁隆平的头像,并用醒目的英文字体标注:“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从此,杂交水稻之父的美名响彻国际。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已90多高龄的他
依然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湖南省农科院
在袁老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袁老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那天进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级稻告别回去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
袁隆平曾有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 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
第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5月9日,三亚早造水稻测产取得亩产1004.83公斤的成绩。这是袁隆平团队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首获丰收。这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国的杂交水稻,早已走出了国门。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国科研人员的前赴后继下,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
2020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专家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袁隆平的三个梦想均超额完成。
他曾勉励青年“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一穷二白时他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名满天下时他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高产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在禾下乘凉为了实现这样的梦袁隆平将一生献给了老百姓的“饭碗”如今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这个名字
在医学领域
尤其是肝脏外科领域
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40年就读于同济附中,1943年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退休。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师从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他带领同伴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他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培养了最多肝胆外科领域的优秀人才。
即便做出了这么多开创性贡献,但吴孟超看重的并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官方统计数据,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据媒体报道,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一个男子切除了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曾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肝母细胞瘤,婴儿的器官稚嫩,手术途中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直面风险,吴孟超毅然拿起手术刀,要为这个孩子奋力与死神一搏。
终其一生,他始终行走在肝脏外科的风口浪尖。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2004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
经年累月,因为长时间手术,吴老的脚趾已经不能正常并拢,右手食指已经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手会微微颤抖,但一拿起手术刀却稳得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
这双“神奇的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每每满腹腔都是血,只要吴老的手伸进去一摸,某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因为传承。如同裘法祖老先生只要是冬天去病房一定会把听诊器在自己的胸口捂热了才会给病人检查,吴孟超每次看望患者,他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
这种爱,发乎于心,践之于行。吴孟超深知,对很多人来说就医费用高昂,所以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他主张为病人节约,总是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他对科室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绝不会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同样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绝不建议他们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给病人开药,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给病人用便宜的药。
2005年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级派人来考核,那天的手术就需要取消,但吴孟超没有因此推迟手术,因为手术的是一名贫穷的农民。哪怕只是多住院一天,对他们都是负担......2017年春节前夕,本该回家团圆,他却坚持为患者手术,“今天手术后,这位年轻的姑娘大概可以在元宵节前回家。又多一位病人回家过年,这是医生的‘万事如意’”.......
2012年2月3日
吴孟超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
颁奖词这样描述他: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
可以说中国肝脏外科目前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吴老曾说:
“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致敬
功在当代惠泽千秋这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是真正的民族脊梁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敬,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 往期回顾 —
中南大召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及“五个思政”专项试点工作终期考核答辩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 | 人民日报 新华社 央视新闻
极目新闻 中国青年报
海上柳叶刀
编辑 | 刘子源
审核 | 崔桢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