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理论法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聚焦“双一流”㊼
日前
教育部印发通知
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共200个团队入选
我校理论法学教师团队入选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于2018年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肯定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工作成绩,提出殷切期望。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启动并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团队创建工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理论法学教师团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理论法学教师团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它源自中原大学1948年成立时的政治教研室,传承“革命大学”的红色基因,筚路蓝缕,不断谱写发展新篇章。
教师团队现有18人,负责人陈柏峰是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编写组主要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成员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7人;团队主持1门国家一流课程、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部级重点研究基地。
近年来,理论法学教师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觉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深入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柏峰教授带领学生赴浙江桐乡调研“三治融合”
担当立德树人使命,传承优良师德师风
团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的理念,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无愧于岗位职责和时代使命,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团队涌现了一批心有大爱、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陈柏峰、胡弘弘、张德淼、龚春霞等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刘筱彤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胡弘弘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团队负责人特别强调“传承”的重要性,他一直带领团队成员继承发扬中南法学前辈们严谨治学、敬业从教的作风。今天这一作风已经成为教师团队的精神传统。在理论法学教学团队,教授坚守三尺讲台,热爱教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谱写着师德师风的辉煌篇章;青年教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担负教书育人的使命,勤勤恳恳,尊重关爱学生,主动回应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疑惑。团队成员通过集体备课、田野研习等方式,明确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细致分工又互相支撑。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内容,聚焦学生关注点进行细致指导。每年教学评估中,团队骨干教师都能名列前茅,得到教学督导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坚持思想价值引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团队坚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国家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在《法理学》《法学通论》等课程中有效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设《当代中国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社会治理法学》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些课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教学不是教条主义地宣扬中国法治的优越性,而是着眼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实然层面系统、全面地描述当代中国法治,从国情出发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在学生对中国法治背景有系统认知的基础上,导入中国法治的理想图景、制度优越性等教学话题。学生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之后,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明事理、悟道理、求真理的方向前进,更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
团队以经典阅读和经验训练(“两经”)为着力点,建立新型的团队育人模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每月举办课外读书会,敦促学生阅读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鼓励。学生得到了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形成了较强的细致分析、严密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注重在田野经验研究中开展实践教学,持续带领学生深入到全国20 多个省的农村和城市基层进行田野调研,以“传帮带”的形式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成长,在实践中传授方法,在调研中给予启迪。团队育人模式形成杜绝浮躁、崇尚创新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形塑勇于挑战权威、探索未知世界的担当,锤炼与人交往、换位思考的品格。“两经”训练后,学生获得独立调研与研究的能力,不少人在校期间或毕业不久即在《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等权威杂志独立发表论文,多数博士毕业后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学科评估A-以上法学院任教。
团队取得了系列教学教改成果。陈柏峰担任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编写组主要成员,《法学通论》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当代中国法治》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法理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法理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经典’与‘经验’双向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效果及发展规划”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着力中国法治研究,创立社会治理法学
团队立足中国大地开展法学研究,发展从实践出发的中国法治理论。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出发,阐述中国法治“是什么”、“为什么”,消化、吸收域外法治理论,总结提升实践经验,探索“源自中国”“关于中国”“属于中国”的法治原理、范畴和体系,构建分析法治现象的概念、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建构讲述“中国法治故事”的脚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命题下凸显“四个自信”。在研究进路上,着力于从经验研究创新理论解释。在宏观理论前提下,以田野工作为基础,发掘问题意识,从经验进路展开解释,辨析因果关系,沿着“经验现象—因果关系—事理—法理”的路线开展研究,提炼学术概念、创新理论解释。目前,团队在法治社会、基层执法、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中有所创新,提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中层概念或解释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0多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7项。在CSSCI期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连创佳绩。2012年,获批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8年获滚动支持),获批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2016年,获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2019年,获批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2020年,获批教育部和科技部“司法鉴定与社会治理基地”。
团队在研究中国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回应新时代需求的“社会治理法学”新型交叉学科。面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优势需要理论提炼,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亟需系统化、综合化、学科化的梳理和建构,社会治理法学对接这些需求,聚焦到社会治理法治化,面向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回答社会治理现代化时代之问,在法学交叉学科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果。从2014年起,团队创设教育部备案的法学二级学科“社会治理法学”,开始硕士、博士招生,在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支持下编写《社会治理法学原论》教材,拟于2022年开始法学(社会治理方向)本科招生。“社会治理法学”得到相关部门认可,在湖北大学等六所省属大学推广应用。
重视智库咨询服务,助力法治高端决策
团队积极参与重大法治决策课题攻关。徐汉明参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重大课题调研。团队承担中宣部、中国法学会委托的《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论述摘编》课题;承担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委托的《网络安全立法》《市域治理现代化研究》等多项决策课题。承担湖北省委托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试点方案》《湖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湖北省“十三五”法治发展规划》等多项决策课题。
团队决策咨询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转化应用。徐汉明、方世荣、陈柏峰等注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瞄准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司法改革、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等热点难点,为中央和地方提供精准决策咨询报告150多份,获多个部门肯定。
团队智库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2018年,徐汉明主持的智库跻身全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A等级,与学校其他4家智库共同在211高校智库中排名第一。2019年,智库位居高校智库前50强,在媒体影响力211高校智库百强榜排名第一,并获“2018年度精品成果奖”。2020年,智库成果入选“2019年度CTTI智库最佳实践案例”。
勠力同心协同发展,永葆团队生机活力
团队将青年教师成长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了成熟的“传帮带”机制,实行教授“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的制度,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激发了团队的发展活力。教授积极指导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科研理论、方法和技能,尤其是如何根据课程要求确立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及时反馈教学过程评价,提出改进意见。青年教师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团队聚才育人,始终把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创新团队、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教育部和科技部“司法鉴定与社会治理基地”等为平台,教授带动青年教师投身科研,对青年教师进行学术指导,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研究团队。目前,团队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的结构。骨干教师中有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4人;学校文澜青年学者2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主持人9人。团队形成了充满活力、勇于开拓、团结合作的氛围,骨干教师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青年教师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 往期回顾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 | 教育部官网
编辑|崔桢桢 罗颖
审核|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