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点话题 | 聚焦减重热点问题及行动策略,来看两场精彩的辩论赛!

健康报 健康报医生频道
2024-11-28

减重几乎是人人关心的日常话题。事实上,体重管理不仅是个人的健康课题还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还是经济社会发展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上举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来自高等院校及公共卫生、临床等专业一线的青年精英分为蓝队与红队,就减重领域当前最受关注的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辩论。这种新颖的辩论形式促进了科学界与公众对肥胖预防和减重策略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场:

控制总能量VS优化营养素供能比

第一场

01

能量控制和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宜同等重要,做好平衡是关键。

过去30年来,我国公众的超重和肥胖率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约一半的成年人被超重或肥胖困扰。而在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中,肥胖和超重的比例为20%。减重时应该首先控制总能量摄入,还是调整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供能比?这是一个长久以来营养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


减重观点“与时俱进”


“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对于如何控制体重,大家都有不同观点,且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新观点。”第一场辩论赛的主持人、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院长高翔做了开场。


20世纪90年代最流行的观点是:控制体重的膳食应增加碳水化合物、减少脂肪、减少蛋白质。但此后,形势出现了“反转”,新观点主张极高脂肪饮食,同时限制其他能量摄入,尤其是限制碳水化合物。“此后还有各种观点出现,而且每一种观点都有大量追随者,不只是科学研究,也有人会亲身实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展开这场辩论赛的主要目的。”高翔抛出了本场辩论赛的主题。


#


赛场上的激烈交锋


“控制总能量摄入”是蓝队的立场。“尽管市场上有众多减肥方法,但最有效的仍然是形成能量赤字。”复旦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古力叶尔克代表蓝队开场立论,“市场上有大量的产品和饮食计划使我们眼花缭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辩证思维,回归科学减肥的本质。”古力叶尔克强调了能量限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红队的观点是“控制三大营养素的比例”。红队辩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窦攀立论:在减重期间,控制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比例更为重要。“限能量膳食虽然简单,但在现实中执行并不容易,而且可能会带来营养不良等问题。”窦攀强调,减重是要减少体脂肪、改善代谢紊乱,同时要保持肌肉量,并避免体重反弹。在减重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营养素的平衡配比和个体化的需求,而不仅是单纯限制能量,以实现健康、持久的减重效果。

在接下来的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用数据和案例进一步阐述并支撑各自的观点。


“能量控制是减重的核心。其他方法如限制宏量营养素配比、调节进食时间等可以增强效果。”蓝队辩手、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宗耕说。

红队辩手、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李融融则提出:“人们常有误区,认为只要计算好摄入的能量,就可以随意选择食物。在减重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营养素的平衡和个体化的需求,并且对不同人群应有更精准的评估。”

“限能量是减重的基础,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个体化的营养素比例调整,并考虑减重者的生活习惯。”红队辩手、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强调,个体化和精准化的管理在减重中至关重要。

“我认为,辩论双方都认同能量限制是基础,但个体效果可能不同。”蓝队辩手、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研究院研究员孙亮指出,对广泛的群体而言,需要简单易行的方法,即能量限制;而对于有精准化营养需求的个体,则可寻求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做好平衡最关键


本场辩论赛接近尾声时,5名专家点评并总结:在减重过程中,能量控制和营养素供能比例同等重要。应将公共卫生防控策略与个体化营养需求相结合。

“能量限制是减重的根本措施,而三大营养素的适宜比例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惠君表示,公共卫生和临床营养需要找到平衡点,二者共同发力以实现减重目标。“能量限制是基础,但实现能量限制的手段可以多样化。”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从公共卫生角度强调了能量限制的重要性,并指出临床角度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马吉祥也认为,公共卫生措施与精准营养有不同侧重点,两者互为补充。

“能量限制是制订饮食计划的基础,这与健康饮食搭配并不矛盾。”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李兆萍指出,减重不仅是降低体重,更重要的是改善健康状况。“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个体化营养和运动指导的方法,以及如何维持长期减重效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欢建议。

“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之间存在区别,两者的融合与平衡是非常关键的。”在总结时,主持人高翔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在面对个人健康和营养问题时,我们需要寻找适合的方法。特别是在减重方面,过于极端的措施都不能长期维持,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针对不同人群,选择适合并能长期坚持的方案是很关键的。”


第二场:

社会因素VS个人因素

第二场

02

二者缺一不可,需要个人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


防控肥胖“解题”关键


肥胖防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环境、政策导向、经济条件等可以塑造公众的生活方式,从而对肥胖防控产生重要影响。就微观角度而言,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自我行为的管理、对于肥胖的理解和看法等,也是解决肥胖问题的关键。

第二场辩论赛开场,本场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潘安教授提出,肥胖会增加罹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何有效防控肥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关于肥胖的防控策略,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哪个更重要?这正是第二场青年辩论赛的主题。


#


辩论现场“金句”频出


“社会因素在肥胖防控中更为重要。”蓝队辩手、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赵莉代表团队立论:肥胖问题已从个人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需要从社会成因角度来解决。社会因素的改变能够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同时,蓝队辩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教授李舍予和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西部妇幼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潘雄飞分别带来了金句:“一切针对个体的治疗,归根到底都是社会治疗。”“幸福你我他,体重靠大家。”

红队的观点强调个体因素的重要性。红队辩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赵逸民立论:“个人行为因素对肥胖防控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具体来说,包括均衡膳食、保持足量运动、减少久坐时间、保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以及良好的情绪管理等。”红队两名辩手也进行了补充。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研究员张晓圆指出:“尽管社会环境因素重要,但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行为改变,肥胖防控难以实现。”“个体有责任并且有能力,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控制或逆转肥胖的进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营养科医师杨荩冉说。

双方辩手在自由辩论环节从多角度分享观点。“目前,我们的关注点应更多地转移到健康体重上。肥胖问题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因素考虑,而且需要评估远期影响。”蓝队辩手潘雄飞强调。红队辩手张晓圆则指出:“社会因素,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全民营养计划,都是从个人行为改变着力。在相同的政策和环境下,个体对干预的依从性和反应存在差异,这表明个体因素在体重管理中的重要性。”

“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联系紧密,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干预配合个体层面的改变,以实现肥胖防控的长期效果。”蓝队辩手李舍予说。红队辩手杨荩冉则坚持认为,个人行为在肥胖防控中更为重要,提倡通过个性化方式实现体重管理。


#


需要全社会协作


在点评环节,专家们也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建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席专家赵冬教授建议辩手们在今后的辩论中要以科学依据为主线。赵冬教授认为,社会因素更重要,她提到了近些年公众在生活方式、食物丰富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强调全人群干预策略很重要。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阎丽静教授也认为社会因素更重要,但同时指出目前直接比较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干预效果的证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冯雪也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来支持防控策略的制定。“好的社会环境能够调动个体积极性,从而发挥群体防控的作用。”冯雪强调。

“社会因素和个人行为在肥胖防控中都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所所长董忠教授认为,应该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可行的疾控工作策略,以建设更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院长王鹏也强调个体与群体密不可分,并呼吁体检中心应从仅查找疾病转变为寻找健康高风险个体,并进行个性化干预。

“社会因素和个人行为都是重要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肥胖的发生、发展和防控效果。”主持人潘安教授在总结时强调,肥胖防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干预。

原文刊载于《健康报》(2024年5月29日 第5版)

作者:健康报记者 王潇雨

编辑制作:胡彬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近期好文 

关注 华西医院:科研管理离不开“有组织”的智慧

新知  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治疗儿童尿频

团队  黄宇光:麻醉科要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实践  高难度甲状腺癌手术也能在日间完成?听术者讲述其中的“四大帮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健康报医生频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