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医生频道

其他

学科新走向 | 极速康复外科让患者更快出院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RAS)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成为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策略。然而,面对医疗需求不断升级,如何进一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成为外科领域的全新挑战。
11月28日 上午 9:41
其他

获得创新大赛金奖的跨学科青年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 医教瞭望站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在上海市举行。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任耀星领衔、张谞丰教授等指导的项目“肝影智识——基于全球肝癌多中心多模态数据库的精准辅诊平台”获得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金奖。该项目聚焦于淋巴结转移的精准预测,旨在通过影像与病理数据的深度融合,辅助临床医生制定精准的淋巴结清扫策略。自2016年起,团队与全球15所知名大学和医院开展合作,成功集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多模态、多组学数据库,研发了uniMed-Perceiers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基于患者术前影像、生化指标等多维度信息,该系统能够提取15项临床重要量化特征,有效预测淋巴结转移,进而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淋巴结清扫策略。项目至今已申请专利20项,并获得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西安交通大学青年创新团队等支持。“肝影智识”项目团队是一支由临床医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经济学等多领域青年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形成了高效的合作:团队负责人任耀星负责项目整体运营与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有序、高效进行;彭子洋、陆镜明和张洁雯等同学专注于医学知识的临床应用与用户体验的设计,他们致力于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简单易用的临床工具,以确保技术的实际可操作性;祝金国和张伟丽等同学则在人工智能和算法开发领域不断攻克技术壁垒,为系统的精准度与创新性提供了核心支持。任耀星说:“团队成员深知,未来医学的发展依赖于更多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合作,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不同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共创。项目的落地让我们对医工交叉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成员说医工交叉融合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现实中,医学与工程学的学科壁垒依然存在,这种隔阂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在技术应用和实践落地的过程中,学科间也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医学更侧重临床经验与生物学原理,工程学则专注于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两者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然而,正是这看似的“无关”,为医工融合带来了无限的创新可能。医工碰撞的三个阶段在团队的实践中,我们将医工交叉融合视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医工交叉、医工破壁、医工互融。第一阶段:医工交叉
11月27日 下午 1:00
其他

航天医学:为航天员送上健康“年货”,提供健康研究新视角

近期,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装载着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从地球出发,还为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送去蛇年春节的“年货”。除了充足的物资供给,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健康照护也备受关注。航天医学不仅为航天员的健康保障提供支持,还通过相关研究及转化应用,助力全民健康。✦✦
11月21日 上午 8:30
其他

了解肺功能 从正确检查开始

宋元林视频: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功能检测中心提供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提供编辑制作:夏海波审核:谭嘉
11月18日 上午 10:05
其他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帕金森病干细胞治疗获突破 | 新质生产力中的医学科技创新

近日,iNSC-DAP(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首例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疗效评估会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召开。与会专家对iNSC-DAP治疗后所发挥的显著疗效均表示认同。iNSC-DAP治疗帕金森病项目是国际上首次使用iNSC-DAP针对帕金森病开展的临床研究,也是我国科学家攻克干细胞治疗底层关键技术的重要成果。✦
11月15日 上午 8:03
其他

温州医科大学:像爱护眼睛一样重视教学

从婴儿的第一次眨眼到耄耋老者慈祥的目光,眼睛见证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但你知道吗?眼科疾病非小事,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11月14日 下午 3:01
其他

学科新走向 | 肿瘤多学科诊疗延伸至县域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多学科诊疗(MDT)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作为河南省内多学科诊疗领域的先行者,河南省肿瘤医院探索创新,利用远程会诊平台,将多学科诊疗模式延伸至县域,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促进资源区域均衡布局,为省内基层医疗机构带来诊疗规范化的新机遇,让更多肿瘤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更加专业、高效的治疗服务。截至今年11月中旬,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已携手7家县级医院,完成了25例远程多学科诊疗。专家们进行远程多学科诊疗。跨时空
11月13日 下午 4:39
其他

医学遥感卫星升空为健康赋能 | 新质生产力中的医学科技创新

近日,在山东省海阳市东方航天港,“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驭星二号05星)医学遥感卫星(以下简称人民健康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茫茫太空中全球首颗医学遥感卫星。
11月8日 上午 10:17
其他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数字医学:前沿融合 未来可期(附视频)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报与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策划推出新栏目——《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刘军,介绍我国数字医学学科建设的进展与成就——数字医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现代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前沿交叉学科。该学科研究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电子科学等与医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挖掘基于数字化条件下衍生的新模式、新流程和新机制,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利用、共享和实现过程的应用等内容。数字医学的快速发展正在从多个方面改变着现代医学的面貌,并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数字医学在基础科学与技术、先进诊断技术、医学临床、医政医管研究及数字医学成果转化、交叉学科创新研发等多方面得到应用。数字技术赋能拓展医疗形态数字医学是生命科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前沿学科,也是我国数字化医疗时代的领航者。
11月7日 上午 9:46
其他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行时 | 筑“立足新疆、面向西北”儿科高地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行时已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81个城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以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有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惠泽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加强区域内疑难重症相关专科建设,构建医疗服务和疾病防治网络,起到关键性作用。为此,我们推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行时》栏目,分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建设、学科发展的经验探索。本期分享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建设进展与经验。孙宁院长(站立者左一)带领泌尿外科团队查房。
10月31日 上午 10:46
其他

为何要重视慢阻肺病合并症的科学管理

本文系【慢阻肺病诊疗与照护专家说】专栏的第三篇。往篇回顾:提升慢阻肺病早诊率
10月28日 上午 9:55
其他

肠道核心菌群“跷跷板”结构被发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联合实验室”牵头的一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这项题为《一种可作为健康指征的核心菌群特征》的突破性研究,首次找到了肠道菌群里的核心成员。
10月25日 上午 7:03
其他

王维民教授:医学教育迎来变革新契机 | 医教瞭望站

以问题导向和课程整合为基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
10月24日 上午 8:24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养老变“享老”重在有“医”靠(附视频)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报与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策划推出新栏目——《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教授
10月17日 下午 12:11
其他

血压刚过140/90毫米汞柱要不要启动降压治疗?再谈降压治疗时机问题

轻度高血压患者该何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20年前,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如果血压轻度升高(即血压水平为140~159/90~99毫米汞柱),建议先给予3个月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再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近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也囊括了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时机的相关内容。本文将以新指南、新证据为依据,再谈降压治疗启动时机问题。新指南给出新推荐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提出,既往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已不适用于当前的临床实践,建议将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其中,血压≥140/90毫米汞柱的患者直接归为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患者。指南同时给出以下推荐:对于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的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患者,推荐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收缩压为13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为80~89毫米汞柱且有临床合并症的高危患者,推荐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收缩压为13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为80~89毫米汞柱且有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可以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笔者认为,对于血压≥140/90毫米汞柱的患者,应直接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并于3个月后复查血压。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患者的血压水平在生活方式干预后能明显下降,可考虑逐渐减少降压药物使用量,甚至停用降压药物。国际指南建议积极降压今年8月刚刚发布的2024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ESC)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管理指南也作出类似推荐:▲对于血压≥140/90毫米汞柱的患者,无论心血管风险水平如何,均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血压为120~139/70~89毫米汞柱的人,需先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并以此作为是否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依据。另一个被业内视为较为保守的202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高血压指南也作出了类似推荐:■对于18~79岁人群,起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的血压阈值为140/90毫米汞柱。■对于合并心血管病且血压≥130/80毫米汞柱的人,也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为何要强调积极降压国际主流指南之所以作出积极的降压建议,笔者认为,其主要考虑点有以下几个。一是血压升高对血管产生损伤。研究表明,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的人群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二是能真正实施有效生活方式干预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数占比较小。三是一部分人即便实行了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划重点1.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不抵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也并不意味着必须终身服药。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有效,当然也可以考虑停用降压药物。文: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老年病科主任医师
9月30日 下午 2:40
其他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发展皮肤学科 共享美丽生活(附视频)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报与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策划推出新栏目——《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9月26日 上午 9:45
其他

我们愿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肩膀” | 医教瞭望站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被强调。医学教育是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的汇聚领域,新医科建设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创新的重点。本期,我们邀请日前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医科副高组二等奖的“神经系统整合课程”项目团队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叶珊,分享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心得。融合﹢创新
9月25日 下午 4:28
其他

人工耳蜗可“潜水”植入 | 新质生产力中的医学科技创新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领域,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残余听力是改善语后聋患者耳蜗植入效果的关键。这有赖于手术医生对患者耳蜗微结构的保护,应力求耳蜗创伤最小化。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张志钢教授团队的原创人工耳蜗“潜水”植入技术成果在国际期刊《欧洲耳鼻喉科档案馆》(European
9月23日 下午 3:01
其他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临床医学领域卓越科技论文数量最多!9.06万篇(内附机构排名)

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报告10大亮点1.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1位。2.我国热点论文世界占比持续增长,热点论文数量世界排名持续保持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2位,世界总量占比提升了3%,CNS期刊论文世界排名升至第二位。3.我国国际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和数学7个学科领域被引次数排在世界第1位,比2023年统计时新增环境与生态学。4.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国内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入选卓越科技论文比例持续提升。5.2023
9月20日 下午 12:32
其他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让诊断“金标准”含金量更高(附视频)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报与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策划推出新栏目——《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主任
9月19日 下午 2:20
其他

中标“国自然”,他们的秘籍是……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各大医院纷纷晒出成绩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自然”)聚焦基础、前沿、人才,为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医疗机构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支撑发展的重要动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医院科研能力与学科建设水平的“风向标”。本期,我们邀请了几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在医疗机构中位居前列的医院分享相关经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有组织的科研保驾护航PART/1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为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
9月18日 上午 11:29
其他

最新版报告为痴呆防治指路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期发表了第三版痴呆预防、干预和照护重大报告。值得关注的是,这份最新报告首次邀请我国专家参与撰写,同时纳入了高质量中国研究数据。我国的科研人员为这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告贡献了中国证据和中国智慧。ZHAO
9月14日 下午 3:50
其他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微创技术给患者带来更多福祉(附视频)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本报与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策划推出新栏目——《新中国成立75周年·医学学科建设之路》。本期,我们邀请到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9月13日 上午 8:04
其他

医者 师者 同路者 | 教师节特别策划

从懵懂青涩的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医生,再到循循善诱的老师,从医之路上,医者的角色在不停转换。在诊室中、在手术台上,师生间不仅是技能和知识的传与受,还是同路人默契的传递。在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倾听师生在教与学中的感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
9月12日 上午 9:54
其他

AI门诊预问诊系统来了,与医生问诊取长补短

“请描述一下您的病情。”“您的肚子痛是长期的还是间歇性的?”“您拉肚子的次数是多少?”……近日,媒体报道,人工智能(AI)门诊预问诊系统在四川省成都市某医院投用。01AI“打前站”日益普遍当前,AI参与问询分诊在医院变得日益普遍。有的医院推出交互陪诊应用“公济小壹”,主打“全流程规划指引”。有的医院开发“AI陪诊员”,可以提供咨询、就医规划、导航等服务。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京市多家医院推出智能分诊和AI辅助诊疗系统,它们均展现出强大的功能,让人耳目一新。看病不知道挂哪个科、进哪个门、走哪条路,导致一些患者每次看病,都要多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医生问诊也面临不小的工作量,从头到尾要花很多时间。“AI先问诊”模式可以针对性地缓解这些难题。由AI“打前站”,做好分诊导医的前期辅助性工作,医生随后作修正、补充和把关,二者就能做到主次分明、高效协作、取长补短。这种模式若能得到完善和普及,有助于大幅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患者看病的便捷性。从技术和需求的角度来看,这种诊疗模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AI大模型、数智医疗等技术日趋成熟,为开展“AI先问诊”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多样化,问诊需求快速增加,未来“AI先问诊”模式也会越来越普遍。02把控安全和质量仍是重中之重当然,开发AI门诊预问诊系统要特别注重安全和质量。医生如何处理与AI的关系,AI的风险怎么防范、弱点怎么克服等,这些话题受到医疗系统的高度关注。AI不懂人的情感、医疗过度依赖AI技术等现象值得警惕,由此引发的担忧也不少。可以确定的是,AI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让AI“吃进”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数据,才能确保其所提供的智能分诊、辅助诊疗服务更加优质与周到,避免误导患者的情况出现。AI门诊预问诊系统运用还涉及患者个人隐私保护,关系到算法透明度和公平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则,做好防范。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已出台多份重要文件,提出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AI、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借力AI技术,加速医疗服务模式变革,已在路上。AI门诊预问诊系统来了医生朋友,您怎么看欢迎文末留言一起探讨来源:《健康报》(2024年09月09日第2版)作者:罗志华(医生)编辑制作:夏海波审核:谭嘉
9月9日 下午 5:32
其他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版方案!明确肺癌、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及推荐方法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明确建议:肺癌高风险人群(有20包年吸烟史和肺癌家族史),无肺癌病史,筛查对象年龄一般为50~74岁。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无结直肠癌病史,推荐筛查年龄为40~74岁。其中,有1个一级亲属小于60岁时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推荐从比一级亲属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者诊断年龄提前10岁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不对筛查起始年龄做限制。上述方案同时明确:对于肺癌筛查,推荐低剂量螺旋CT(LDCT),建议使用16排及以上的多排螺旋CT。CT阅片及诊断需由至少2名有2年及以上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完成。不推荐使用胸部X线检查、MRI检查、PET-CT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等进行肺癌筛查。对于结直肠癌,推荐结肠镜检查作为一线筛查方法。不耐受或不依从一线筛查方法者,可选择免疫法或化学法的大便潜血检测、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替代方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9月5日 上午 9:24
其他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迎来第三次更新,提出新概念和新方法

8月12日,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联合编写的《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首发,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该共识的首版于2015年发布,第二版于2018年发布。此次新版共识的发布再次吸引了业内目光。近日,该共识和亚太肺结节评估指南的编写牵头专家——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白春学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深入介绍新版共识的更新内容及亮点。问新发现的单个结节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一些人谈“结”色变,选择“一刀切”,还有一些人就诊意愿不足,选择“静观其变”。针对单个结节的诊治,新版共识有哪些具体的推荐?白春学:临床上一般将这种单个的、发生原因并不明确的、直径为8~30毫米的结节称为“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对于直径超过8毫米的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共识推荐临床医生根据肺结节恶性概率来评估肺结节管理策略(影像学随访、非手术活检或手术)的风险和益处,并结合患者的意愿进行医疗决策。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常见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情况一当肺结节的临床恶性概率很低(低于5%),或临床恶性概率低(不超过40%)且功能成像检测结果阴性,或穿刺活检结果未确诊,或充分告知患者风险和益处后,患者倾向选择非侵入性手段管理时,建议在3~6个月、9~12个月及18~24个月进行薄层CT扫描随访。情况二同样是直径超过8毫米的孤立性不明原因结节,有些患者却不能仅用CT随访了事,而是需要进行非手术活检。不过,需注意的是,选择非手术活检时应基于结节的大小、位置和与邻近气道的关系,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行的技术以及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等情况。情况三对那些临床恶性肿瘤概率高(>65%),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显示结节高代谢(或增强CT扫描为明显阳性),或非手术活检为可疑恶性肿瘤,或患者在被充分告知后,愿意接受手术来明确诊断,就需要采用手术活检进行诊断了。其实,临床医生对直径超过8毫米的结节进行正确诊治固然重要,但如何处理直径在8毫米以下的肺结节,更是对他们的考验。对此,新版共识建议按照有无肺癌危险因素和结节的大小,选择合适的CT随访频率与持续时间。当通过综合手段明确了肺结节的良恶性后,对于良性结节,一般采取病因治疗;对于恶性结节(早期肺癌),可优先选择根治性切除;对于心、肺等生理功能不能耐受手术的人,经MDT评估和医患共同决策,可以考虑立体定向放疗或消融治疗。问“难定性肺结节”这一概念在新版共识中被明确提出。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白春学:目前,我们把肺结节定义为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0毫米的局灶性、类圆形、较肺实质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简言之,肺结节其实是一个影像学概念。此外,按照密度,我们又将肺结节分为磨玻璃影、实性、亚实性。然而,上述分类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诊疗需求。这是因为隐藏在肺结节中的早期肺癌因为体积较小很难在术前明确病理诊断,而单纯的随访又可能延误治疗。与此同时,鉴别诊断水平有限又很容易引起过度治疗。为解决上述难题,推动早期肺癌的及时诊断,新版共识在肺结节的分类中提出“难定性肺结节”的定义(指无法通过非手术活检明确诊断,且高度怀疑早期肺癌的肺结节),并推荐采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和医患共同决策进行诊治。问时隔6年,您再次牵头推出新版肺结节诊治共识,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和考量?白春学: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数增至106.06万,肺癌死亡病例数达73.3万。就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而言,2019年,我国的数据是19.7%,低于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和韩国。要提升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一、二级预防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研发先进诊疗技术,并统一相关规范。近些年,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肺结节检出率呈升高趋势。按全民来算,约10%的人有被检出肺结节的可能,而其中仅有5%~10%的肺结节可能是肺癌。这也意味着90%~95%的肺结节是混在其中的良性病变。此次推出新版共识,一方面是基于最近几年出现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是想要进一步强调肺结节的诊治意义,让更多人重视肺癌的二级预防。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新版共识的主要更新点包括以下几点。01根据我国国情界定我国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年龄(40岁)。02提出难定性肺结节定义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03对人工智能(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评估肺结节进行科学评价,并提出人机协作的新质生产力诊疗模式。04将肺结节评估分为常规评估和个体化评估,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不同类型和大小的肺结节的管理细则给予推荐。问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利用AI、人机协作诊疗模式以及物联网技术辅助诊疗肺结节。三版共识均对上述方面有所阐述,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白春学:在肺结节的诊治实践中,临床医生既要避免漏诊或误诊,又要避免过度诊治。要做到这些,不但需要依赖常规的检查评估手段,也需要个体化的检查评估技术,尽早发现隐藏在肺结节中的早期肺癌。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部分AI医学影像诊断软件上市。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相比,应用AI辅助评估和管理肺结节的优势主要包括:1.能够精准测定肺结节的最长径、体积和密度;2.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肺结节的边缘和浸润状态;3.能够精准评估结节内的血管及其生长状态。此外,AI辅助诊断系统还能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动态对比、深度学习和特征挖掘等。为进一步提高AI评估肺结节的效率,我国专家提出了人机协作诊疗模式,其目的是由自然人专家与AI肺结节评估系统互动,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断意见。人机协作诊疗模式既能充分发挥AI的优势,又能帮助解决AI识别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且能直接承担临床诊疗相关责任(AI本身不是自然人,无法承担临床诊疗责任,仅能作为辅助诊疗手段)。这种模式有利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字化、数字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体系化”,提高临床医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当前,对于在肺结节中发现早期肺癌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使其10年生存率或治愈率达到92%。然而,由于医疗机构和医生本身的诊疗能力和水平不一,很难普遍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物联网医学的出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新契机。新版共识指出,可通过物联网医学技术评估肺结节的恶性概率和各种替代管理的相关风险,由包括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早期肺癌)诊治分中心在内的各级医院根据肺结节大小,按照分级诊疗的原则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管理。这样做既有利于广泛筛查出无症状的肺结节患者,也有利于多学科诊疗和随访跟踪。
9月2日 上午 9:58
其他

研究发现健康活产后有最佳生育间隔 | 临床聚焦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马旭研究员和苏州大学尹洁云副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健康活产后妊娠间隔过短(<18个月)或过长(≥36个月)与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健康活产后妊娠间隔过长或过短易增加下一胎自然流产发生风险。研究推荐,健康活产后妊娠间隔最佳时间为18~23个月。日前,该研究成果以“健康活产后再次妊娠的间隔与随后的自然流产”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JAMA网络开放获取》(JAMA
8月29日 下午 12:35
其他

多模态大模型“轻松”诊疗糖尿病 | 新质生产力中的医学科技创新

如何将糖尿病并发症的精准诊断与糖尿病诊疗意见的自动生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出一个安全可控的多模态智能模型,以支持基层医生提供一站式辅助诊疗服务,已成为国际医疗领域的前沿课题和重大挑战。
8月26日 下午 12:30
其他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行时 | 西安携手榆林 填补区域学科空白(内附短评)

73岁的患者赵爷爷患有脑梗死、高血压,CT检查发现其右髂动脉有一巨大假性动脉瘤合并右侧髂内动脉瘤,随时有破裂风险,危及生命。榆林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刘建林教授团队接诊患者后,综合评估认为若采用外科开
8月22日 下午 6:06
其他

“医学的夏天”,来一场沉浸式数智化医学体验吧!

暑期已进入了“倒计时”。在这个夏天,有不少医院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暑期活动,吸引年轻人走进医院、走近医学。本期,《医教瞭望站》栏目推出暑期篇,让我们来看看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学体验营”活动的营员们收获了什么。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体验者,医院举办的第十一季医学体验营正式开营,60名就读于国内外高中、大学的年轻人穿上白大衣,分小组走进瑞金医院的病房、手术室等,体验数字智能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神奇应用。在开营仪式上,医院党委副书记俞郁萍、副院长蔡伟用亲切的话语激励参加此季体验营的营员:“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医学的魅力和力量、医生的魅力和担当。”眼见为实新技术如何让医学更“智慧”PART01营员们走进肝胆外科,看到了一台台精密的设备,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手术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还进行模拟实践,在肝脏模具上完成一次对肝脏的仔细扫查,体验超声设备的使用,感受外科医生如何在手术中配合应用超声,实现高难度的操作。质子中心科普室的工作人员向营员们展示了治疗肿瘤的各种手段,特别介绍了放射治疗的原理和价值。营员们了解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的研发历程,参观了质子治疗肿瘤患者的全流程,并亲眼见证了国产360度旋转束治疗系统的神奇。来到消化内科,营员们通过操作内镜,寻找纸盒里的代码,体验如何在消化道内进行检查,还目睹了人工智能怎样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放射科的实训室里,营员们见到了全球首款光子计数CT扫描仪,并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尝试用水果和蔬菜进行模拟,体验扫描过程。看着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的组织结构图像,大家赞叹不已。营员们在乳腺外科见识了智能输液监护管理系统如何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实时监测患者的输液状态,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善患者的护理体验,还看到了在病区内“工作”的智慧医疗服务机器人,了解它如何成为医护的好帮手。病理科则带给营员们一次与“微观世界”亲密接触的体验。营员们不仅聆听了病理科主任王朝夫教授的授课,还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病理标本取材,观察人体器官的基本结构,了解“高精尖”的基因诊断技术,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加速诊断过程、提高诊断准确性。在模拟实训中心学习专业的心肺复苏术(CPR),参观数字医学展厅,体验“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剥鹌鹑蛋的奥妙,“推演者”躯体运动演算调度设备……营员们的行程丰富而紧凑。倾听心声医生视角的医学究竟什么样PART02在体验营的活动中,营员们也听到了临床一线医生的声音。多科室的医生通过对所在学科及相关工作深入浅出讲解,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阐述了他们眼中医学的模样。“乳腺癌是女性的头号公敌,在数字化医疗的助力下,我们已经建立了全方位的诊疗体系。从大数据平台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我们让乳腺癌患者在全国任何地方都能享受‘瑞金方案’。”乳腺外科陈小松医生介绍了科室如今借助微信小程序和医疗机器人、大数据智慧问答助手,可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治疗体验。在瑞金医院手术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了94.2%,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标准。肝胆外科王俊青医生介绍了团队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肿瘤复发预测平台。“虽然不能直接延长患者寿命,但通过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肿瘤复发风险。与国外专家的合作,更让我们朝着开发新型药物、改造肝脏微环境的方向迈出重要一步。”王俊青说。“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我很佩服他总是可以见微知著、破解案件。病理科医生其实也像他们一样,通过显微镜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病理科笪倩医生为营员们介绍了病理科医生的职责,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不仅加快了诊断速度,还提高了准确性。在放射科杨文洁医生的讲述中,营员们了解到放射科医生不仅靠黑白影像诊断,在数据驱动的时代,医生如同有了“火眼金睛”。“别担心,新技术再厉害,也不能替代医生的综合判断与经验。我们的任务是拥抱新技术,但不会被新技术取代。”杨文洁说。搭建桥梁领略医学魅力感悟医者职业PART03每年暑假,瑞金医院都会举办新一季的医学体验营。“当你们在瑞金体验营亲身经历后,你们会更加珍惜生命。医院是生命的汇聚点,你们体验的是生命的伟大与脆弱,希望你们通过此次体验,敬畏生命。无论你们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一个心中有爱的善良之人,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为营员们解读了体验营的意义。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介绍,最初创建医学体验营,是为了加强社会对医学的认知与理解,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一路走来,我们把体验营越办越好,成功地让大家感受到了医学的力量与责任。今天的参观,为营员们展示了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我们也将继续努力。”瞿介明说。“虽然我的爸爸是医生,但我一直对医院感到陌生和恐惧。然而,当我今天踏入手术室,看到这里井然有序且充满温情时,感受到了医生的责任感和医学的温度。”上海市位育中学的裘旖旎作为一名“医二代”,分享了自己的见闻:“肝胆外科的建模技术让肝脏肿瘤切除更加精准,杂交手术室的大型设备帮助医生为患者争取最佳抢救时间。通过这次体验,我更加体会到科技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随着体验营迈入第二个十年,一个新品牌也随之诞生——本期体验营邀请了参加过往季体验营的老营员“回家”,成立广慈“医缘”俱乐部。该俱乐部旨在汇聚因瑞金医院体验营而结缘、在不同领域发展的优秀青年。据了解,未来,医院还将邀请俱乐部成员参与到医院的迎新年慈善义卖、暑期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来,同时通过多种线上、线下方式增进瑞金医院青年医护人员和俱乐部成员的交流。原文刊于《健康报》(2024年8月21日
8月21日 下午 12:18
其他

医者仁心可跨越山海 | 医师节特别策划

医师节特别策划青藏高原、西南山区、西北大漠……无论是“组团式”援疆、援藏,还是支援边远地区的各类活动,总有医务人员的身影活跃其中。他们既是妙手回春的医者,也是传道授业的师者,怀揣一腔赤诚和专业技能,只为当地群众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在8月19日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倾听这些跨越山海的医者故事。1黎明前,我陪患者踏上转运的“生命之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干部保健医疗中心
8月19日 上午 8:01
其他

椎间盘损伤因何“接二连三” | 临床聚焦

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遭受着腰痛的困扰。事实上,腰痛比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常见。但是,明确判断腰痛的病因对于临床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数据显示,超过85%患者腰痛的确切生物学原因无法确定。近期,国际脊柱外科学术期刊《脊柱杂志》(The
8月16日 下午 2:49
其他

乳腺癌为何同病同治不同效?这篇文章说明白了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日新月异但是为何接受相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会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乳腺癌治疗的关键点是什么本文将为您解答重点抢先看1乳腺癌临床Ⅳ期和三阴型乳腺癌是预后较差的乳腺癌分期和分型。2内分泌治疗对Luminal-A型和Luminal-B型患者有益,对三阴型患者并不“友好”。3HER2阳性患者对抗HER2靶向治疗较为敏感。4高Ki67增殖指数患者更易从化疗中获益。5部分患者对术后放化疗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从而产生惧怕心理,但从治疗角度看,建议患者接受规范化的综合治疗。在女性群体中,乳腺癌是毫无争议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全球癌症观察网站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确诊病例482万例。其中,乳腺癌新发病例约35.7万例,在女性癌症发病率中位居第一;乳腺癌死亡病例约7.5万例。
8月15日 上午 10:37
其他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练好“内功” 筑牢临床医疗基石

内科人将一如既往地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以“强化多学科融合创新,构建内科学诊疗新体系”为目标,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推动内科学持续创新发展。
8月14日 上午 11:06
其他

定了!2024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这个

2024年中国医师节
8月13日 下午 3:12
其他

看指南学共识 | 乏力诊疗有了专家共识

乏力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乏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医疗经济负担。为指导全科医生对乏力患者进行长程管理,减轻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全科未分化疾病专家协作组,组织全科医学、老年医学、心血管病学、肿瘤学、中医学和康复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乏力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共识》全文近日发表在《中华全科医学》杂志上。如何界定乏力?根据《共识》给出的定义,乏力主要是指个体主观感觉体力下降,伴有困倦、虚弱或疲乏等症状。按照病程,乏力可分为急性乏力(症状主要集中在1个月内)和慢性乏力(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乏力的原因有哪些?按照病因,乏力可分为生理性乏力与病理性乏力,其中生理性乏力常与心理压力、睡眠障碍等因素相关,病理性乏力可能涉及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如何诊断乏力?《共识》强调,乏力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主观感觉,目前,国内医生常用简易疲乏量表或
8月12日 上午 11:07
其他

提升诊疗效率,助力早诊早治,人工智能借消化科医生一双“慧眼”

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早诊早治关乎患者预后,内镜检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这些疾病的筛查、诊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何能让诊疗效率进一步提升,帮助医生更早发现患者病灶并妥善治疗?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人工智能与消化系统重大疾病治疗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致力于为消化科医生诊疗提供一双“慧眼”。消化病诊治关口待前移消化系统疾病涉及食管、胃、肠、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在总体疾病负担中占比较大,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诊病例有消化系统病因。消化道重大疾病包括消化道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炎症性肠病等。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如今,我们在消化道重大疾病诊治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但在疾病发病原因、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和长期预后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以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例,2022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人数总计约158.62万人,占全部恶性肿瘤总发病数的32.88%,死亡总数的43.15%。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不适症状,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其5年生存率不足40%。但是,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和治疗,5年生存率则可提升至95%以上。据统计,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不足20%,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内镜筛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最主要方法。我国人口基数大,如何通过风险分层识别高危人群并及时进行内镜检查是目前的主要工作,也需要公众对内镜检查的重要性有更多认识。人工智能助力内镜诊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包括影像学、病理学、骨科、眼科等,聚焦于辅助疾病诊断模型和手术机器人的研究,正在推动医疗的发展与变革。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消化内科医生,特别是从事消化内镜工作的医生缺口仍很大。人工智能具有可快速学习专家经验、广泛复制、持续工作、自我更新等优点,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短缺,以及医生培养周期长、临床工作强度大等压力。目前,在消化疾病诊治方面,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消化内镜的辅助诊断和治疗,近年来,该领域也取得了较多进展。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辅助的诊断模型用于识别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可达到95%以上,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的预测准确率可达80%以上。人工智能技术可助力内镜检查质量控制,能提高内镜医师操作的规范程度,减少检查部位的遗漏等。人工智能在诊断结直肠息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预测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应用均有相关研究。此外,人工智能辅助的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也在研发中。据相关统计,在肠镜检查过程中,结直肠腺瘤的漏诊率可达20%~40%,即使在内镜检查量较少的一些欧美国家也存在类似情况。结直肠腺瘤漏诊,既有医师经验、精力的主观因素影响,又受肠道准备情况、生理结构和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为降低漏诊率,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联合人工智能技术团队,研发了人工智能辅助结直肠腺瘤检测模型。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可将结直肠腺瘤检出率提高约7%,能减少内镜医生专业水平差异及医生疲劳操作导致的漏诊,让更多患者避免进展为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通过结肠镜检查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和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评分过程中,存在内镜医生主观差异大、评分表实用性差等问题。为此,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联合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了智能化的评分模型,能够给出更完整和客观的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诊疗提供更精准的信息,相关研究结果也在国际内镜领域知名期刊发表。内镜下微创手术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主要方法,目前在各级医院均广泛开展,但在实践中,存在手术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疗效。为了方便开展规范化教学和标准化手术质量控制,我们的团队联合厦门大学信息技术团队研发了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辅助早期食管癌内镜微创手术的导航模型,并持续完善和改进。该模型有助于缩小基层医院和大型医院之间的手术质量差距,并可以作为培训系统,缩短年轻医生内镜微创手术技能培训周期。人工智能与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相关研究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的两个主攻方向之一。目前,团队仍在持续深入探索,以期优化更多疾病的诊治方式。让新技术更好地造福患者目前,人工智能在检测、诊断消化道疾病和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较多,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和诊疗的同质化水平,在这些方面的深化研究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从基层医师到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专家,各层级医生对同一种疾病的诊治、判断等可能存在不同。解决因医生知识储备、精力不足等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差异,正是人工智能的强项所在。未来,如果各级医院能够逐步联网、共享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治模型将能不断自我升级,成为各级医生共享的“参谋”和“智库”,便于实现诊疗同质化,使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随着科技进步,智能机器人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关注。在消化内镜领域,智能化机器人技术的引入,能够大幅提升内镜微创手术操作的精细度、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操作难度,缩短学习曲线,也有利于克服医生工作疲劳的难题,便于手术质量控制。虽然人工智能辅助的消化道疾病治疗新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成为研究新热点,但是,这也带来一系列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由此带来的医学伦理和医疗责任界定等问题还需要广泛讨论。第一,数据隐私和安全。人工智能系统需要访问大量的患者健康数据和医疗记录,这些数据包含个人身体健康情况,在使用过程中需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第二,技术可信度和透明度。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存在偏差,特别是在少数人群或特定类型疾病的诊断中,可能带来误导。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了解算法的运作原理及其局限性,以避免产生误导性结果。第三,社会和伦理问题。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决策中的应用,可能导致医生的作用被削弱,带来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多加留意。虽然人工智能为消化道疾病治疗带来了许多益处,但是我们也需要在数据隐私、技术透明度、医患关系等方面认真考虑和妥善应对,以确保安全、有效和可持续地应用新技术,使其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目前,新型技术与医药领域融合发展,“人工智能(AI)﹢医药”产业日益兴起。《健康报》开设《新技术“添翼”》栏目,将围绕这一行业发展新方向进行系列报道。如您有相关经验或观点,欢迎与我们分享!投稿邮箱:hubin@jkb.com.cn原文刊于《健康报》(2024年8月7日
8月9日 上午 9:01
其他

尹佳:变态反应科人才培养须“建体系”

我国高质量发展变态反应专科和专科医生培养之路应如何走?笔者认为,想要拥有足够多的变态反应专科人才,就必须回答医生怎么培养、科室如何建设的问题。应加快变态反应专科建设步伐,培养更多变态反应专科医生。
8月8日 上午 8:01
其他

治疗视网膜变性 局改不如重建 |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④

视网膜变性疾病极易致盲,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时,多采用犹如装修时局部改造的做法,如抑制新血管生成、局部缓解黄斑水肿等。来自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干细胞治疗研究团队基本实现了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重建,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解法。今年,他们的探索成果获得了202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老题:视网膜变性疾病危害大治疗难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变性疾病主要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或光感受器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为病理改变。1传统治疗方法是什么?视觉器官自身的内源性干细胞再生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身细胞的分化和再生进行修复,使得视网膜变性最终会导致患者的视力完全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该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氧化剂、维生素A、血管调节剂、营养视网膜视神经的药物、针对特定病理过程的药物,相关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补充营养物质、保护视锥细胞等方式,减缓视网膜变性的进展。全身或眼局部激素治疗适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及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激素的抗炎作用降低视网膜内炎性物质的水平,并修复血管通透性。对于某些视网膜变性疾病患者(如黄斑变性涉及异常血管生成患者),使用抑制新血管生成的药物(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减轻血管渗漏和黄斑水肿症状。2传统治疗方法有何局限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也无法阻止疾病最终走向瘢痕化进而导致视力严重受损,同时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且存在眼内感染等风险。局部应用激素会导致青光眼、白内障的发生,而全身应用激素时又会引发肥胖,血压、血糖水平升高,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近些年,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领域也出现了光基因、视觉假体等新型研究,但最终因技术难度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均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在基因治疗方面,RPE65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已经在国外获批上市,但动辄百万的价格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
8月6日 下午 4:59
其他

从“开大洞”到“凿小孔”,这项技术让开颅手术越来越微创 |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③

本文系《健康报》“医视野·实践版”推出的“临床上的老题新解”专栏第三篇,专栏详情请见文末。
8月6日 下午 4:59
其他

新技术强强联合助力脑胶质瘤研究 | 新质生产力中的医学科技创新

与此同时,通过这一创新的体外实验模型,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复发胶质瘤对于CCNU、洛铂等治疗药物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这有助于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精准选择用药。药物疗效预测的有力工具
7月26日 上午 8:02
其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借得东风来”,推动医院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是引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但“成果转化率低”仍是目前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难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尝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引入社会力量协助,对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展开探索。与代理公司合作加速专利申请进程创新研发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拥有丰富一线临床资源的公立医院是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但这些科研成果受制于多种因素无法进行有效转化,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专利申请数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医务人员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往往热衷于创新研发,却错过了专利申请的最佳时机。另外,医务人员工作繁重,即使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缺乏时间和精力申请专利,并且专利申请流程复杂,这一系列流程如果仅靠医务人员本人很难高效推进。另一方面,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知识,未能很好地起到督促与提醒医务人员的作用。因此,对医院管理部门和研究者而言,亟须一支专业的辅助团队在早期介入科技成果专利申请的进程。中山医院于2008年成立了成果管理和转化科,2012年开始引入专利授权率高、经验丰富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采取合作方式进行专利申请及管理。医务人员有创新成果需要申请专利,只需向成果管理和转化科递交申请,随后由该科安排相应的专利代理公司进行后续流程操作。医院统一支付专利代理费用,以及职务发明授权后前5年的年费。若授权5年后未转化,医院将不再支付年费,如发明人想维持专利有效性,需自行支付年费。医院对合作的代理公司进行绩效考核,将授权率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横向比较,选择授权率高的公司保持长期合作,不和某一家代理公司单独合作。通过此项措施,医务人员可以安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需要在专利申请流程上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而专业的代理公司可以保障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利益最大化。委托第三方机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医务人员的科技创新点子大多源于临床需求,但医务人员往往缺乏对专利的市场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和产品风险的评估能力,使得创新成果难以实现有效转化,或是遇到知识产权泄密或违规转让等问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屡屡“碰壁”,亟须科技成果转化专职服务队伍的帮助,来推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医药、医疗器械和医疗设备的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公立医院牵头或作为参与者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试行)》第七条提到: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运营、合规风控、技术投融资、供需对接、交易谈判和项目孵化等技术转移服务。中山医院于2019年开始委托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第三方社会机构,为项目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和法律风险等多方面专业意见,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23年,中山医院在长期合作的第三方社会机构中遴选了5家单位作为中山医院产医融合创新基地合作单位。这些机构在约定期限内,可代表中山医院与企业进行专利项目介绍、推广及协商谈判。对成功签约转化的项目,医院给予第三方机构一定比例的费用提成,通过这种方式合作共赢,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开发推广科技产品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多、成果转化所需资金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项目运行效率不高等是造成专利权转让率低的重要因素。医疗机构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尤其是和大型医药公司的长期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动医疗科技产品研发和落地。一方面,医务人员拥有医学知识和创新想法,而企业可提供投资和技术支持,医疗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可加速医疗科技产品研发,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患者受益。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定的平台和影响力,有更广泛的市场渠道和销售网络,与医疗机构合作可以帮助医疗科技产品更快地进入市场,有利于促进成果快速转化。中山医院多年来与大型知名企业构建了长期全面合作平台,就当前医药领域及大型医疗仪器的国产化进行强强联合,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开展长期研发合作,还与部分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医工交叉技术创新攻关,签约共建医学科创中心,共同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智慧医院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契合市场发展规律提升转化质量效率自2012年引入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协助医院专利申请和管理后,中山医院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稳步提升。专利申请数量由2012年的35件提升为2022年的929件,专利授权数量由2012年的31件提升为2022年的465件。自2019年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后,医院知识产权转化项目数由2019年的8项提升为2022年的106项,转化金额由2019年的817万元提升为2022年的4684.4万元。2022年,全国三甲医院专利转化1544项,中山医院专利转化106项,占比6.87%。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医学创新转化综合指数十强医疗单位。中山医院在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中排名第87位,是中国唯一进入全球100强的医院。医学产品产业化应当充分契合市场发展规律。提高专利申请的授权率是一方面,但授权专利不等于优质的、有转化潜力的专利,要确保专利高质量、高价值同样重要。在提高专利授权率的同时,医院还应从以下方面发力,以避免无转化潜力的专利增加。医院在申请专利之前,要确保对技术方向和目标有清晰的了解,避免过于广泛的专利申请,集中力量在研究领域的核心创新上;要进行充分的先期研究和尽职调查,评估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潜力,了解已有的技术水平,避免提交过于相似或已存在的专利。应与专业的知识产权顾问合作,他们能够提供有关专利申请战略的重要建议,帮助医院识别具有潜在价值的创新,从而确保专利的质量和可行性。医院还应定期评估已有专利组合,了解其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地位,及时更新专利组合,同时,设立内部审核机制,确保专利申请符合医院的战略目标。医院一方面应制定清晰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策略,提高专利商业转化潜力,另一方面也要定期为医院研究人员提供知识产权教育培训,使他们更注重创新的实际转化价值。公立医院还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来整合第三方力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在医院内部或附近建立技术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导师支持、投资机会和市场推广,吸引创业者和初创企业与医院合作;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或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医院的科技成果商业化项目;邀请潜在投资者、合作伙伴和企业参加科技成果路演和展示活动,展示医院的科技成果和潜在商业价值;参与政府科技创新计划和产业发展项目,寻求政府支持包括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创新政策等;与其他医院、研究机构、大学等建立科研合作网络,分享资源、技术和经验。医学科技创新关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和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大型公立医院如何整合自身专业技术力量,与企业有机碰撞与结合,是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重大课题。多方位整合社会力量实现合作共赢不失为一种创新与改革,可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应用。在鼓励创新、促进转移转化背景下,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配套的政策支持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整合社会力量,鼓励先试先行的开拓精神,激发医务人员创新转化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研能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如何提升团队、学科、医院的科研能力,成为当下的普遍关切。《科研能力提升》栏目汇聚专家分析、团队智慧、医院经验,聚焦科研管理话题,共同助力科研能力提升。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投稿邮箱:hubin@jkb.com.cn原文刊于《健康报》(2024年7月24日
7月24日 下午 8:03
其他

取石突遇入口小,看这个团队如何用双镜联合技术畅通取石路

在胆总管取石手术中,治疗团队发现患者的十二指肠主乳头(即胆胰管开口和胆总管开口处)异常狭小,导致导丝无法顺利进入胆总管,取石手术因此在第一步就遭遇了阻碍。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冰教授团队是如何开拓思路、成功化解的呢?一起来一探究竟。病例回顾54岁的患者贺阿姨因腹部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胆总管多发结石。当地医生建议其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曾于20年前因胆囊结石做过胆囊切除术,至今仍对手术心存恐惧,不愿进行开腹手术。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患者被诊断为胆总管多发结石,且有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指征。然而术中,治疗团队发现患者的胆胰管开口(即胆总管开口)又小又紧,经常规切开刀联合导丝插管,导丝未能进入胆总管。最终,治疗团队成功应用超声内镜技术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双镜联合),为患者打通胆道通路,取尽胆总管结石。手术医生用取石网篮取出胆管结石(上海东方肝胆医院供图)5种方案如何选这是一个困难乳头插管病例。导丝进入胆总管是完成胆管取石的第一步。如果导丝不能进入胆总管,那么内镜下微创取石就无从谈起。为了能让导丝顺利进入胆总管,治疗团队先后采用一些高级乳头插管技术,包括胰管导丝占据法、经胰预切开术及留置胰管支架后针状刀预切开等。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患者主乳头水肿越来越明显,但导丝仍未能进入胆总管。经过综合分析,此时有5种方案进入团队的视野。方案1
7月23日 下午 3:09
其他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行时 | 强学科 赣南老区医疗启新程

耳鼻咽喉科成为江西省唯一一家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耳内镜外科规范化培训基地,2023年完成人工耳蜗植入45例,位列全省前三,赣州医院当选为赣州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新一届主委单位。
7月18日 下午 9:31
其他

回看这个病例的诊疗过程,总觉得哪里有点“遗憾”

病例回顾半年前的一天,患者小张突感右侧胸部疼痛,2天后又出现发热症状,随即到附近医院就诊。接诊医生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见血常规检验未有异常提示,就给予感冒药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口服治疗。2天后,患者发热未好转,又出现爬楼梯胸闷症状,再次到该医院就诊。胸片提示右侧胸腔积液。医生为其进行胸水检验,结果提示渗出性胸水,单核细胞比例较高,血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怀疑是结核性胸腔积液。主管医生随即将患者转诊至当地结核病专科医院。该院检查显示,胸水腺苷脱氨酶含量是28单位/升,胸膜活检提示慢性炎症,但未见肉芽肿性病变。因此时患者的胸水量明显减少,医生遂建议出院,并嘱其定期复查。前不久,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伴发热,到某医院就诊,被查出有大量腹水,腹腔内有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有中量胸腔积液和少量心包积液。腹腔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和干酪样坏死。PCR检测(测定特定DNA的技术)提示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确诊为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随后转诊至笔者所在的青岛市胸科医院。入院后检查发现,胸水腺苷脱氨酶含量为30单位/升,未达到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业内共识诊断标准。然而,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胸水等检查结果来看,其半年前的胸腔积液应为结核性。体会回看整个诊疗过程,总觉得哪里有点“遗憾”。找到疾病的病原学和(或)病理学依据是诊断疾病的“金指标”。然而,受一些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往往找不到这些“金指标”。当遇到此种情况时,医生脑中要闪过一个念头——排除法诊断。本例患者半年前未确诊结核性胸腔积液,但仔细想想,如果半年前的医生能利用排除法进行诊断,并为患者做进一步的检查,尽可能确诊,再给予积极治疗,就很可能让患者的治疗周期缩短,也就不会有半年后的这些情况了。文:山东省青岛市胸科医院
7月12日 下午 7:25
其他

本土实践+国际视野 探讨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的未来 | 高端对话

近日,由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围绕儿童青少年健康热点话题,《柳叶刀》主编、《柳叶刀》系列期刊高级副总裁理查德·霍顿(Richard
7月11日 上午 11:43
其他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行时 | 将优质妇儿技术送到“塞上江南”

北大医院妇产科杨慧霞教授等专家组织举办宁夏母婴安全暨妇科肿瘤防控新进展研讨班、儿童安全暨儿童疾病救治新进展研讨班等培训30余场次,培训指导专业人员超过6.5万人次。
7月10日 下午 5:57
其他

关注招生季 | 北京协和医学院专业“上新”了

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启动,各高等院校推出新专业,也在展现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不少医学高校的院士、校长、教授齐上阵,不仅对本校特色专业进行充分介绍和展示,也进一步为有志于走上从医路的青年学子们,阐释医学和学医的意义。在今年的高招工作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推出了“白岩松对话协和教师”直播。这场招生“路演”除了推介临床医学专业,对药学和护理学专业也做了“推广”。
7月4日 下午 6:51
其他

皮肤创面无法愈合?新技术给出新答案 |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②

本文系《健康报》“医视野·实践版”推出的“临床上的老题新解”专栏第二篇,专栏详情请见文末。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因外伤、肿瘤或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引起的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长期清创换药或封闭式负压引流,待感染控制或新生肉芽形成后,再行游离皮片或皮瓣移植,过程繁琐且效果有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国辉团队通过多年的创新探索,提出多个突破难愈性创面治疗困境的新方法。相关项目获得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一系列奖励。仅团队创建的水凝胶难愈性创面修复体系一项就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刘国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创伤骨科首席专家1老问题难愈性创面发生率高且治疗手段有限难愈性创面一般是指经过1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治疗后仍无法愈合或没有愈合倾向的创面。目前,全球难愈性创面患者多达2亿人。我国每年约有1亿人需要接受创面治疗,其中有近3000万人是难愈性创面患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病患病人数增加,难愈性创面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指出,创伤骨科住院患者中,难愈性创面患者比例为1.5%~20.3%,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创伤导致的体表难愈性创面患者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糖尿病、压迫性和静脉性问题导致的创面患者以老年人为主。难愈性创面的主要发生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血管疾病、创伤、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营养不良等。医学界普遍认为,大部分难愈性创面因愈合过程停留在炎症阶段而经久不愈,其原因可能包括局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新生血管缺乏等。不过,难愈性创面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被阐明,不同原因所致的难愈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也各有差异。目前,临床上的难愈性创面治疗手段较为有限,大多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置,即先通过长时间的清创换药或封闭式负压引流,待创面感染控制后或新生肉芽形成后,再行游离皮片或皮瓣移植闭合创面。这些方法过程繁琐、效果有限,许多患者长期遭受疼痛和反复感染,甚至面临截肢风险。2新解法逐一突破创面愈合难点难愈性创面因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漫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医疗负担。我们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探索难愈性创面治疗的新方法,通过医工结合,将生物活性分子与动态水凝胶相结合,建立了高效、便捷、经济的难愈性创面修复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治疗路径。01
7月2日 下午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