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 师者 同路者 | 教师节特别策划
从懵懂青涩的医学生,到独当一面的医生,再到循循善诱的老师,从医之路上,医者的角色在不停转换。在诊室中、在手术台上,师生间不仅是技能和知识的传与受,还是同路人默契的传递。在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倾听师生在教与学中的感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 赵明辉
我198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87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医师,也开始了教学工作。1991年到1996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学习临床免疫学及临床危重肾脏疾病诊治。回国后,我回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继续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早些年,我为本科生讲课,后来也给研究生、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讲课。
我们的科室是中国的第一个肾脏内科,科室里有非常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教学氛围。大家都很乐意从事教学工作,认为把我们的知识传授给年轻医生是很重要的事情。各级的老师以各自的特色来引导学生喜欢上医学,让他们想成为一名好医生来解决患者的病痛。一名好老师需要有爱心,并且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才能教导学生;好老师还要会因材施教,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作为老师,我们还要将科学研究,特别是临床的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亲历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发现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出科学问题,然后进行实验室研究或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是有目标和潜在转化能力的,形成“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我们不仅要带领学生参与其中,还要给同学们讲清楚科学研究的道理,引导学生逐渐总结出规律,教会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附属医院的医生,我们应该做“顶天”和“立地”的事情。
“顶天”就是要研究疾病诊疗中面临的困难,我们要清楚肾脏疾病诊疗在全球的趋势是什么,目前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面临着什么困难,有哪些没有解决的临床问题,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发表创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不仅要做到先进,更要做到领先。而“立地”就是要把我们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践,用来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解决这些问题是临床科学家的独特优势。
我们带领学生,不仅要帮助他们拥有过硬的医疗技术,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能有效地进行沟通,能拉近医生和患者间的距离。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要能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个事业,有热爱科学研究的潜质,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不需要他人催促,就会努力前进。而老师要以身作则,怀揣一腔热情,这样的热情也会传递给学生。此外,大家还要有团队精神,以及互帮互助,乃至妥协的能力,因为很多医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完成。
我们的学生就像一粒粒种子,他们都是基础很好的学生,有美好的愿望,还有对科研的憧憬。好的种子需要好的土壤才能更好地成长,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延续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与梦想,支持他们试错,然后协助他们纠错,帮助他们走到正确的路上。
做医生时,我能帮助别人,而做老师时,我也是在帮助别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来不会觉得累,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另外,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这种准备不只是对疾病的认知和研究,还有对知识深厚的积累。我希望我们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而且做好充足的准备,去迎接未来更多的机会。
(赵明辉教授系202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2019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获得者)
万卷浩繁,良师开卷
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 刘依 冯慧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是老师用他们的言传身教,为学生带来知识与希望。
我们的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贺鹏程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好导师。不管是在学术探讨时还是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贺老师的宽厚儒雅与为师者的责任心。
回想起几年前,我们刚来到课题组。那时候实验室刚组建起来,资源也十分匮乏。由于缺少肿瘤耐药细胞系,我们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组会上,我们带着满腹无奈告诉贺老师:实验室缺少肿瘤耐药细胞系,无法继续实验。贺老师听完,安慰我们别着急,然后说他去打听打听。他的语气很轻松,仿佛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过了一段时间,当我们以为贺老师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时,他却突然告诉我们:细胞系要到了。他去上海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后四处打听,终于帮我们借到了细胞。
记得那是个冬天,贺老师把这些细胞装在一个50毫升的离心管里,小心翼翼地揣进了自己的羽绒服口袋里,护着它们从上海回到了西安。当贺老师把它们交给我们时,我们的心里满是感激与敬佩。那个不起眼的小小离心管,承载着的不仅仅是研究的希望,更是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支持。
在临床工作中,贺老师特别重视教学查房。由于血液科收治的患者病程都相对复杂,贺老师会在查房前提前询问负责医生,确定教学查房的患者并认真准备,除了翻阅病历,他还会亲自到患者床边问诊。等到周四早上教学查房时,贺老师带上我们到患者床边问诊、查体,同我们一起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在教学中,他尤其注重因材施教,常会深入地和我们交谈,了解每个人的擅长和兴趣点,从身边的病例,讲到最新的临床科研进展,引导我们挖掘出适合自己的课题。
我们很多的临床知识以及行医规范,都是在跟贺老师查房时学到的。
记得有一名25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男性患者,在移植后出现了出血性膀胱炎等一系列并发症。患者一直很焦虑。贺老师得知后,一面安慰患者,一面耐心地为他逐一讲解移植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目前的应对措施。
患者听后安心了,最终他的并发症得到控制,好转出院。我们也懂得了医生不仅需要有精湛的医术,能缓解患者的痛苦,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教学查房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提炼患者的临床特点,如何鉴别、分析疾病,如何从临床中挖掘科研问题。这样的临床教学查房,既开阔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又让我们体会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全面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在贺老师看来,学生时代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尽管有些时候在科研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但是克服困难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我们眼中,贺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他与学生间建立的情谊,不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更是一种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情感纽带。
如今我们也即将踏上工作的岗位,成为一名医者与教师。万里梦海浩瀚,最初由良师开卷,今后,我们也将持续传递贺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率先垂范的担当。
(贺鹏程教授系2023年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难忘那名“挑战性”学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学院) 郑超
“遇见您真是我的幸运,祝您医师节快乐!”这可能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医师节祝福,它来自我曾经指导过的一名“挑战性”学生,欣慰与感动不禁涌上我的心头。
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清晨,办公室里医护已经开始晨交班了。这时,一个女孩不紧不慢地推门进来,只见她留着披肩长卷发,穿着一身鹅黄色碎花连衣裙,脚下穿着松糕底拖鞋。她的一身打扮与脸上漫不经心的表情,让我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就是小艾,是初到骨科轮转的本科实习生。
当交班结束,我正准备给小艾介绍带教老师时,她竟然不见了!我只好通过别的同学联系上了她,原来交班后她径直去阶梯教室上自习去了。
“你在上一个科室轮转也是靠上自习过来的吗?实习就是要在实践中学习,真正接触临床,为未来当医生做好准备。如果看书就能当医生,那上医学院还有什么意义,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一边强压内心的火气,一边耐心地为她解释。“老师,我更愿意自己看书学习。”小艾面无表情地说着。“实习生职责写得很清楚:收治和管理患者,体格检查,临床操作,记录病程,参与夜班和抢救……但是没有‘上自习’这条!”我加重了语气。在办公室其他医生、学生,还有患者和家属的注视下,小艾涨红了脸,嘴唇紧紧抿着。
我和小艾的第一次见面,就在一阵“剑拔弩张”下收场了。事后,我联系了小艾的辅导员老师,得知小艾学习成绩很好,甚至有机会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可能是刚进入临床,对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还不适应。随后,我也和小艾进行了沟通,她表示会在后面的实习中努力。
骨科的工作是繁重而细致的,门急诊量大,手术量也很大。每当有机会时,我会带着小艾一起诊查患者,从疾病原理、治疗方案,到沟通要点、医疗制度,一一细致讲解。
有一次,一个手指外伤的患者在当地医院做了简单的包扎处理,1天后才来我院就诊。我问小艾:“这名患者该怎么处理?”“先消毒?”小艾边思考边回答。“这是第一步。手指外伤,软组织明显断裂,皮瓣分离,这样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大不大?”我继续引导。“不大!”小艾肯定地回答。
“患者受伤已经1天多了,手指伤口颜色不是鲜红的,还有水肿……”没等我说完,小艾抢着说道:“污染的可能性变大了。”我点点头:“是的,这样缝合起来,很可能会感染。现在,已经过了最佳缝合时间,我们只能先清创、换药,等过几天炎症控制了再进行二期缝合。你会清创缝合吗?”这时,小艾不好意思地笑笑。“清创缝合是你们以前在课上学过的基础操作,同时也是执业医师考试、住培结业考核的内容。在外科不动手是不行的,有机会和我一起上手术呀?”我鼓励她多参与实践。
暑期的病房很繁忙,我带着小艾做了不少台手术。小艾从最开始穿衣、戴手套都有点笨拙,逐渐变得熟练起来,而且拉钩、剪线也非常利索。我鼓励她说:“你很有外科天赋!说不定以后能成为一名外科专家哟!”小艾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写入院记录、打石膏,到开医嘱、写病程,渐渐地,小艾能独立完成不少工作了,就手术方案和风险进行医患沟通也很熟练。她对外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休息时间都跑来要求观摩手术。
短短4周的实习时间转瞬即逝,小艾这个“挑战性”学生离开了骨科,开启了新征程。意想不到的是,在医师节这天,她给我发来了祝福信息。“很幸运能够遇见老师!”信息里的这句话让我动容。对于老师而言,最弥足珍贵的礼物,也许就是得到学生的认可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老师的职责所在,我们不仅要解惑、授业,还要传道,耐心细致地教学,春风化雨般鞭策鼓励,以真诚相待,方能照亮学生的前进道路。
(郑超系2022年重庆市本科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获得者)
原文刊载于《健康报》(2024年09月11日 第5版)
编辑制作:胡彬
审核:谭嘉
近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