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视网膜变性 局改不如重建 |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④
视网膜变性疾病极易致盲,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时,多采用犹如装修时局部改造的做法,如抑制新血管生成、局部缓解黄斑水肿等。来自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干细胞治疗研究团队基本实现了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重建,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解法。今年,他们的探索成果获得了202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老题:视网膜变性疾病危害大治疗难
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变性疾病主要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或光感受器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为病理改变。
1
传统治疗方法是什么?
视觉器官自身的内源性干细胞再生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身细胞的分化和再生进行修复,使得视网膜变性最终会导致患者的视力完全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该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氧化剂、维生素A、血管调节剂、营养视网膜视神经的药物、针对特定病理过程的药物,相关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补充营养物质、保护视锥细胞等方式,减缓视网膜变性的进展。
全身或眼局部激素治疗适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及黄斑水肿患者,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激素的抗炎作用降低视网膜内炎性物质的水平,并修复血管通透性。
对于某些视网膜变性疾病患者(如黄斑变性涉及异常血管生成患者),使用抑制新血管生成的药物(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减轻血管渗漏和黄斑水肿症状。
2
传统治疗方法有何局限性?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也无法阻止疾病最终走向瘢痕化进而导致视力严重受损,同时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且存在眼内感染等风险。
局部应用激素会导致青光眼、白内障的发生,而全身应用激素时又会引发肥胖,血压、血糖水平升高,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
近些年,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领域也出现了光基因、视觉假体等新型研究,但最终因技术难度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均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在基因治疗方面,RPE65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已经在国外获批上市,但动辄百万的价格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
新解:干细胞技术有望打破治疗困局
视觉器官自身的内源性干细胞再生能力有限,无法通过自身细胞的分化和再生进行修复,那有没有可能使用外源性的干细胞,从源头上重建或改善视觉细胞功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选择干细胞?
干细胞能够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细胞。干细胞治疗具有易操作、细胞制备成本较低的优势,是国际竞争激烈、进展迅速的研究领域。
视网膜是干细胞移植的理想组织。近些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团队陆续开展使用胚胎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干细胞治疗研究现在有哪些挑战?
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既往虽然已经有很多国内外研究,但干细胞的批量获得难度较大,分化阶段难以控制,这些难题均限制了干细胞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疾病发病机制、干细胞获得及调控技术、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西南医院团队有哪些研究成果?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于2013年成立了国内首个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底病临床转化中心,也是国际上第四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的机构。
研究团队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胚胎干细胞治疗致盲性眼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85个省部级以上计划或基金的资助下,围绕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开展了21年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所有研究均通过伦理审查和相关备案),并取得显著成果。
团队探索了视网膜侧切入路黄斑部视网膜下病灶切除术、硅油状态下hESC-RPE细胞(由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微创移植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等一系列临床新技术,均获得了成功(无不良反应发生,接受治疗者的视功能保持稳定)。
团队还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方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利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方式,治疗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均获得了成功。
总的来看,干细胞移植后,新的干细胞可通过分化出视网膜细胞、调节视网膜微环境,以及抑制炎症反应等方式,直接替代或挽救死亡及受损的视网膜细胞,最终重建或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未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
专栏介绍
机器人手术和微创技术让很多传统外科“禁区”被突破,基因编辑技术让一些遗传性疾病获得根治……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许多曾经看似无解的医学难题已经能够被解决。不过,仍有很多难题和挑战,需要医学界的持续探索。
【编辑邮箱】
xiahaibo@jkb.com.cn
文: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 刘勇 赵同涛(黄琪奥 整理)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谭嘉
近期好文
关注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发布(附榜单)
新知 高血压能“自愈”?《柳叶刀》的这项研究引发对高血压认识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