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创面无法愈合?新技术给出新答案 |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②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因外伤、肿瘤或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引起的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长期清创换药或封闭式负压引流,待感染控制或新生肉芽形成后,再行游离皮片或皮瓣移植,过程繁琐且效果有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国辉团队通过多年的创新探索,提出多个突破难愈性创面治疗困境的新方法。
相关项目获得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一系列奖励。仅团队创建的水凝胶难愈性创面修复体系一项就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
刘国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创伤骨科首席专家
1
老问题
难愈性创面发生率高且治疗手段有限
难愈性创面一般是指经过1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治疗后仍无法愈合或没有愈合倾向的创面。
目前,全球难愈性创面患者多达2亿人。我国每年约有1亿人需要接受创面治疗,其中有近3000万人是难愈性创面患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病患病人数增加,难愈性创面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创伤骨科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指南(2023版)》指出,创伤骨科住院患者中,难愈性创面患者比例为1.5%~20.3%,且呈逐年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创伤导致的体表难愈性创面患者以20~50岁中青年为主,糖尿病、压迫性和静脉性问题导致的创面患者以老年人为主。难愈性创面的主要发生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血管疾病、创伤、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营养不良等。医学界普遍认为,大部分难愈性创面因愈合过程停留在炎症阶段而经久不愈,其原因可能包括局部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新生血管缺乏等。不过,难愈性创面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被阐明,不同原因所致的难愈性创面的发病机制也各有差异。目前,临床上的难愈性创面治疗手段较为有限,大多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置,即先通过长时间的清创换药或封闭式负压引流,待创面感染控制后或新生肉芽形成后,再行游离皮片或皮瓣移植闭合创面。这些方法过程繁琐、效果有限,许多患者长期遭受疼痛和反复感染,甚至面临截肢风险。2
新解法
逐一突破创面愈合难点难愈性创面因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漫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医疗负担。
我们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探索难愈性创面治疗的新方法,通过医工结合,将生物活性分子与动态水凝胶相结合,建立了高效、便捷、经济的难愈性创面修复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的治疗路径。
01
新型敷料
常规的清创换药很难使难愈性创面愈合,且过程繁琐,给患者造成痛苦。水凝胶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具有长效、稳定的抗炎和促血管形成效果,可作为使创面保持湿润的物理屏障,且便于日常更换操作。团队将水凝胶和3D打印材料作为治疗新策略,制备出能同时解决抗感染、改善血液供应和促进创面愈合的生物材料——季铵化壳聚糖-基质胶-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敷料。该敷料不粘伤口,不仅能控制感染,还可通过持续缓慢释放促愈合的有效成分,实现高效、及时的创面保护。值得一提的是,该敷料还能根据创面类型及缺损程度,更换负载的有效成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02
新型皮肤牵拉器
手术缝合、敷料包扎等是传统的创面处理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能有效地促进创面边缘皮肤再生,导致愈合速度缓慢。团队研发的新型皮肤牵张器通过对创面周围皮肤施加适当的牵张力,促进创面边缘皮肤再生,加速愈合。03
新型愈合评价指标
在研究中,团队还发现了一些与难愈性创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炎症因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它们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医生通过检测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可更加准确地评估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总的来看,团队将抗感染、改善血液供应和促进创面愈合这三个环节逐一打通,从根本上解决了难愈性创面治疗的三大难题,确保创面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愈合,降低创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和医疗器械即将被研发出来。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也为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难愈性创面这一临床难题定会被彻底解决。
1
对于基层或青年医生,建议在治疗难愈性创面时,先对创面进行充分清洁和消毒,确保创面周围皮肤清洁。
2
根据创面感染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生物材料覆盖、创面负压吸引等。
3
密切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忽视血糖控制是临床常见的治疗难愈性创面的误区,临床医生务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
开栏的话
机器人手术和微创技术让很多传统外科“禁区”被突破,基因编辑技术让一些遗传性疾病获得根治……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许多曾经看似无解的医学难题已经能够被解决。不过,仍有很多难题和挑战,需要医学界的持续探索。
【编辑邮箱】
xiahaibo@jkb.com.cn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创伤中心主任创伤骨科首席专家 刘国辉(特约记者 聂文闻 整理)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近期好文
实践 声动力疗法如何从内部“瓦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临床上的老题新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