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技术强强联合助力脑胶质瘤研究 | 新质生产力中的医学科技创新

健康报 健康报医生频道
2024-11-28






  近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姚瑜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青年研究员汤忞博士在《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整合3D生物打印和多算法机器学习重现脑胶质瘤的易感性和微环境特征”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建立的人工智能融合模型GlioML能够高度重现肿瘤的分子/微环境特征,是一个可应用于药物筛选、免疫治疗评估、相关机制研究的创新体系。



  恶性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预后较差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常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神经功能受损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有多种针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显微手术、放疗、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由于不同患者肿瘤组织的分子表型和微环境具有显著差异,同样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开拓全新的个体化治疗是学术界一直追求的目标。


  该研究创新性地将生物3D打印和机器学习两项前沿技术相结合,从实验和计算双重角度预测和评估多模式肿瘤治疗反应,探索复杂的肿瘤微环境特性。


生物3D打印还原肿瘤特征



  生物3D打印是一种以计算机三维模型为“图纸”,装配特制“生物墨水”,制造出人造器官和生物医学产品的新科技手段,可以实现个性化医疗需求。


  该研究从22名成人和1名儿童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处获取了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不少是复发肿瘤组织)并将其作为原材料,通过胶原酶消化解离产生单细胞液。研究人员用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和甲基丙烯酰化透明质酸明胶(HAMA)组成高度适配脑胶质瘤的生物墨水,采用高通量光固化打印机成功打印出了仿生的、患者来源的微组织(PDTs),并将其作为患者的个性化药敏实验模型。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测序对比患者体内样本和生物打印的PDTs,发现它们在分子特征上高度一致,这说明PDTs能够很好地模拟患者体内组织特征。在临床诊治中,对于常见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化疗效果的预测评价,常用组织MGMT甲基化检测,若未甲基化,则提示存在TMZ耐药,反之则敏感。


  在随后的药物测试中,研究人员选取了TMZ和洛莫司汀(CCNU)等脑胶质瘤的金标准治疗药物。研究发现,与当前常用的MGMT甲基化检测技术相比,PDTs可更加准确地预测大多数接受过TMZ治疗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成年患者对于该药的耐药性。这和临床上观察到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经过TMZ化疗后,再次使用该药效果不理想”非常一致。


  与此同时,通过这一创新的体外实验模型,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复发胶质瘤对于CCNU、洛铂等治疗药物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这有助于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精准选择用药。


药物疗效预测的有力工具



  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崛起,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脑胶质瘤药物治疗已然成为临床实践探索的期盼。研究团队根据癌细胞系百科全书(CCLE)中基因表达数据和癌症治疗反应门户(CTRP)下的药物反应数据,从中提取并筛选了与脑胶质瘤研究最相关的基因集,作为团队开发的GlioML机器学习工作流程的初始特征集。随后研究团队进行了多轮特征工程,建立了集成多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融合模型GlioML。该集成模型对所有潜在治疗化合物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单一算法。


  研究团队基于生物3D打印模型和GlioML算法,预测和评估了脑胶质瘤患者药物反应的协同潜力,结果显示GlioML的预测药效能够明显区分高、低级别脑胶质瘤,提示不同阶段的脑胶质瘤患者对药物反应性有所不同。这进一步证明联合运用GlioML和生物打印是药物评估强有力的工具。


  该研究还通过聚类分析成功发现了一类能显著抑制胶质母细胞瘤(GBM)肿瘤细胞的“药物分群”,为后续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线索。通过联合运用两种前沿技术,除了CCNU、洛铂,研究人员还发现其他潜在有效的药物,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模拟肿瘤免疫微环境



  作为新兴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在脑胶质瘤临床治疗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由于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内含有包括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内的非肿瘤细胞群体,异质性较大,明显影响临床预后和治疗效果,因此,如何在体外重现脑胶质瘤个体组织免疫微环境,是评价各种先进治疗技术的关键。


  以往研究往往基于单纯的肿瘤细胞系或原代肿瘤细胞,但由于2D培养环境的限制以及没有合适的“生物墨水”,相关间质细胞很难在体外培养中长期存在,因此无法真实反映体内肿瘤以及微环境特征。该研究中生物3D打印的PDTs能够有效保留间质细胞。此模型能够高度模拟胶质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使得体外评估小分子化合物、T细胞疗法、贝伐单抗等的治疗效果成为可能。


  姚瑜教授表示,该研究新建立了一种人工智能融合模型GlioML,可用于药物筛选、免疫治疗评价和相关机制研究,这对于脑胶质瘤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课题组将积极推进脑胶质瘤临床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拓和应用。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项目等多项资金支持。)



原文刊于《健康报》(2024年7月24日 第6版)


作者:健康报特约记者 刘燕

编辑制作:王建影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近期好文 

关注 华西医院:科研管理离不开“有组织”的智慧

新知  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治疗儿童尿频

团队  黄宇光:麻醉科要成为有力的临床科室

实践  高难度甲状腺癌手术也能在日间完成?听术者讲述其中的“四大帮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健康报医生频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