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新走向 | 这家医院的心脏科不分“内外”(附采访手记)
“我们为什么没有心内科、心外科,只有心血管中心,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不让患者做选择题’。我院的心血管中心成立于2014年。经过10年建设,多学科诊疗已是日常工作,心血管中心能做到真正的整合,意味着体制机制的创新。”日前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2024紫金山心血管论坛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李庆国分享了该院创建心血管中心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李庆国(右一)为一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保留自体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一体化诊治模式 寻找最优方案
10年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没有心血管外科专业。2014年1月,该院引进李庆国及其团队组建心血管外科专业。从科室组建之始,李庆国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和国际一流医院的理念向医院领导建议:组建心血管中心,而不是建立单独的心血管外科。
这个建议得到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当时,初建成的心血管中心包括了心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监护团队等。2016年,医院进一步把心内科张博晴诊疗组和心脏超声团队、心电图团队并入心血管中心。2020年,医院把所有心内科并入心血管中心统一管理。
“事实上,心血管专业近20年快速发展至今,疾病的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技术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李庆国介绍,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来看,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开刀手术转变为介入放置支架,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手术风险,还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同样,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也经历了从开胸手术到介入封堵的转变,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疾病通过微创手术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再如,房颤的治疗,之前由内科医生进行药物治疗配合消融手术,现在外科医生也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消融治疗。
李庆国以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治疗举例:该病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观察、经皮封堵、经胸封堵、微创胸腔镜手术,腋下切口手术以及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等。对于直径1.5厘米的房间隔缺损是封堵好还是手术好?如果患者去看心内科医生,心内科医生一般建议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如果患者去看心外科医生,心外科医生会建议患者手术治疗。
“他们的建议都对,但是对于具体患者来说最好能找到‘最优解’。传统科室的分界限制了最佳治疗方案的制订。”李庆国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也需要相应的改变。将心内科、心外科及相关专科整合到一起的做法,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为其提供综合性的治疗方案。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和个体化治疗,确保每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在有的医院里,心内科与心外科距离还较远,科室之间的物理分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合理化诊疗。
2022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整建制搬入全新的迈皋桥院区,这里是李庆国参考国际一流医院心血管中心的空间结构,亲手设计出来的。常规手术室、复合手术室、监护病房、普通病房及心脏康复等部门布局合理、结构完善,最大限度保证患者诊治过程顺畅。心外科、心内科、血管科、复合手术室的医护团队,与心脏重症监护、心脏麻醉、体外循环、体外膜肺氧合、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脏电生理、心脏康复等专业的医务人员共同为患者制订最适合的诊疗方案。
建立运行机制 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在物理层面上建设心血管中心是第一步,内部运行机制的整合才是核心。在实际工作中,促进不同科室医生有效配合,协调不同科室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行政手段是推动整合的重要力量。”李庆国表示,医院管理层的支持和决策对于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整合资源具有决定性作用。医院领导需要重视整合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学科带头人的态度对于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至关重要。他们要具备合作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愿意调整个人和学科的利益,共同为患者和医疗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在整合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学科的利益,合理安排人员,尤其是管理层的人选,是一个需要细致考虑的问题。
李庆国介绍,中心采取设立管理小组、轮值主任等方式,确保各方的意见和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和平衡。特别是,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多学科合作。绩效考核综合考虑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因素,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共赢。
整合工作还需要持续的沟通和反馈机制,以确保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得到及时的响应,开放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冲突、消除误解。定期的会议、工作报告也很必要,可以增进各方相互了解,分享经验。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护士长汪露还介绍:“每名患者入院即与病区护士长、管床医生、管床护士单独建立微信群,群内医护人员随时回复患者住院期间各类问题,为患者提供最佳就医体验,出院后患者会进入术后医护管理群,后续可获得居家康复指导。”
“所有整合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在整合过程中,始终要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患者能够从多学科合作中获得最大的益处。”李庆国说。
重视人才储备 持续积累经验
目前,医院心血管中心心外科年手术量已突破1000例,拥有领先、特色技术共27项,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心脏康复、心脏移植等学科建设加速。
人才是学科快速发展的根本。10年来,为推进中心发展,医院积极从上海市、江苏省、湖北省等地引进先天性心脏病、成人心脏外科、心脏超声等各专业领域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作成立了心血管技术培训中心,并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守军教授专家工作室,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中心还挂牌了南京医科大学人工心脏研究所,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承担着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及青海大学的教学任务和省内外规培学员、进修医生的培养任务。
在医院层面,心血管中心的做法已经开始复制推广。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肾脏病中心、消化医学中心相继成立。
“这两个中心发展势头不错,患者反响很好。目前,医院的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的整合也在进行中,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去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意见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是很有意义,需要不断探索与尝试。”李庆国强调。
记者手记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服务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跨学科合作、个体化治疗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都是现代医疗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诊疗体验。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试行)》,旨在通过发挥评估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专科,保障建设成果直接惠及就医群众。
事实上,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建立多学科诊疗中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如何实现真正的整合,考验的是管理者的能力。不同医院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医院管理者需要不断探索,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自己医院的路径。
需要明确的是,建设的核心目标一定是实现患者、医生、医院的共赢。患者可以经由综合、专业的医疗团队全面评估,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诊疗方案。医生在多学科团队的工作环境中,打破单一学科视角带来的局限,取长补短,在充分交流中加速成长,更好地完成医者使命。就医院而言,患者的信任和医生的能力提升,正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王潇雨
编辑制作:王潇雨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近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