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学术研究"↑可快速关注
摘要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本土产生,吸收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全部精华,符合中国文学现实和中国人精神内核与审美习惯的文学理论。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现实的有机结合,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历史经验证明,当两个结合成功实现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就顺利发展,当两个结合未能实现或者其中一个出现偏差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就出现挫折与曲折。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其目标指向是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材料,最终诉求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和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
撰文|赵炎秋 赵炎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这一课题名称本身,就意味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还没建构成功,有必要在新时代继续努力。要建构就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因此,本课题内含的总体问题实际有两个:一是如何研究、总结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二是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前者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后者是延伸的研究对象。以下试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经验研究的总体问题和历史分期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这个中文术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风东渐后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思想。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便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文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话语体系,完整、自足,符合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创作的实际和需要。古代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文学思想、话语体系,创作、评判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也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如果让其自然发展,它也可能产生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但晚清时期的西风东渐,改变了中国的现实,古代文论不能适应急遽变化的社会和文学现实的需要,中断了自己的自然发展过程。相对自足、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受到严重冲击,逐渐边缘化。中国古代文论退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理论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系开始建构。这一建构过程走过曲折之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至今还未完成。但时不我待,中国崛起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要求与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当下文学和文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文学理论界平等对话的要求等,亟需中国文学理论界尽快地阶段性地完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因此,总结与反思百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当前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现实,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提供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便成为当前中国文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有三个关键词: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应该从五个方面理解:其一,它是由中国学者建构、在中国本土产生、有着自己的独立品格和内在完整性的文学理论;其二,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精髓的文学理论;其三,它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学现实之上、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的全部精华的文学理论;其四,它是具有国际视野、融合了西方文化与文论的精华并使之中国化的文学理论;其五,它是具有当代性、创新性、开放发展的文学理论。这五个方面的统一,就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在中国本土产生,吸收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全部精华,符合中国文学现实和中国人精神内核与审美习惯的文学理论。“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术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方面的内容,是三位一体的集合,是全过程的综合反映。在本课题中,建构指一种自觉的设计、创建、构造某种理论观点、理论体系的精神生产过程。建构不完全是个时间概念,也不意味越在后面提出的观点、思想就越可取。建构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宏观指理论体系的顶层设计、建构,重大的具有指导性、方向性的创新性观点的提出等;中观指子系统的提出、建构,重要的创新性观点的提出等;微观指对于理论体系的完善、细化、具体化,局部的理论分系统的设计、新的思想的提出等。这三个层面总的来看是统一的,但也存在矛盾和张力。这种矛盾与张力的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建构是开放的,建构的过程永远不会终止;但它又是阶段性的,在一定阶段,它又是相对稳定的,由此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我们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这是新时代文学理论工作者肩负的时代重任。“历史经验”是人们在一个一定时长的过去了的时间段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的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部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经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失败、挫折所获得的教训也是经验。消极的经验可供人们借鉴,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就本课题而言,历史经验就是自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学者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如果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已经走过170多年的历程。这一百多年的历程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二是《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创办的1915年,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949年,四是“文革”后邓小平重新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1977年,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2012年。根据这些时间节点,我们把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1840—1915,1915—1949,1949—1977,1977—2012,2012—至今。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们重新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现实语境和主要依托。二、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内部构成
从内部构成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这两个部分的融合与统一,即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自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文学理论,但它有其特殊性。它不仅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处于中心的位置,而且在中国的文学体制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其单独划分出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也理应成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看,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论渐渐消解和边缘化,现代文学理论体系以西方文论为参照系开始建构。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摸索阶段,直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中国文艺现实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核心的文艺思想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正式形成,并以此为出发点,向前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五四”以来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文艺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文艺问题,发表自己对于文艺的看法,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初步形成。但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存在三大先天不足:其一,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没有明确的建立中国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意识;其三,缺乏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储备。毛泽东克服了这些不足。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论断,也是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建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主张。虽然毛泽东是从政治角度提出这一主张的,但同样适用于文艺和文学理论。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心,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与中国文艺的实际,提出了一整套符合中国社会、民族和中国文艺实际的文艺思想,建构起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一文艺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如过分强调文艺批评的政治维度,将普及与提高作为文艺的核心问题并侧重普及;将知识分子划在工农兵之外,预先规定工农兵改造者的地位和文艺工作者被改造者的地位,等等。进入新时期,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为中心,邓小平提出了自己的文艺思想。邓小平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取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错误思想和口号,使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上来。邓小平将知识分子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提双百方针,强调创作自由。邓小平的这些文艺思想,纠正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某些时代局限,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中提出一系列思想与观点,如提出文化自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学和文学理论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文艺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本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求辩证地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强调文艺中的中国精神,要求讲好中国故事等。这些思想与观点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注入新的血液,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并不是单一的结晶体,其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论争,存在着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之间的分歧,存在着政治领导人的思想与学术研究者的思想之间的差异。这些论争、分歧与差异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内部的矛盾与张力,这些矛盾与张力及其解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这个角度说,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内部的完全统一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从学科和知识体系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不是无所不包的,它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不可能穷尽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而文学的范围是无限宽广的,涉及的领域也无限宽广,要对这无限宽广的文学进行全覆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不可能胜任的,也不应该要求它胜任。这样就必须要有其他的文学理论体系、学科来承担。因此,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平列、共存的,必然还有众多的文学思想、体系和学科。我们把这些思想、体系与学科统称为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中国本土文学理论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体量和涉及面来说,是一个更大的组成部分。中国本土文学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既包括中国学者在本土现实和本土文学实践基础上所提炼、升华出来的文学思想与理论,也包括中国学者在吸取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文学思想与理论。从思想的角度看,有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艺术生产论、艺术掌握论、实践活动论、文艺人学论、审美诗学、象征论文艺学、主体论文艺学、生态文艺学、感应诗学、意象诗学、主体间性文艺学、形象诗学、兴辞诗学、形式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生命本体论、语言本体论、活动本体论、否定本体论、公共阐释论,等等;从学科的角度看,有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文学人类学、文学符号学、文学批评学、文学叙事学、文学文体学、文学创作学、文艺社会学、文学文本学、文学修辞学、文学解释学、比较诗学,等等。这些思想、体系、学科合起来,构成了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大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总体上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两者在关注重点、涉及领域、内在动力、理论出发点等方面却不一定完全一致,这必然会导致矛盾、分歧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冲突。纵向考察,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论有着一定程度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对同时代的中国本土文学理论存在一定的排斥。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之后,一方面开启、促进了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统一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中国文艺和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其他文学思想都被纳入其解释体系,纳入不了的则受到压抑。到60年代下半期,毛泽东文艺思想又被极左思潮利用,捧到了字字是真理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本土文学理论的发展空间被极大地压缩,难有作为。新时期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与本土文学理论的关系回复正常,本土文学理论得到发展,空前繁荣。但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较大偏离,甚至某种程度的忽视与否定。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克服了自身的某些问题,得到新的发展,本土文学理论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立场,自觉接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两者之间形成较为和谐的关系。横向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中国本土文学理论自然应该接受它的指导。但本土理论也不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指导,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丰富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内容,影响其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核心部分,中国本土文学理论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两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无法完全排除对方而存在。从经验总结的角度看,凡是由中国学者建构的、在中国本土产生的有着自己的独立品格和内在完整性、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有着相融相关性的文学思想和相关学科都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们建构过程中形成的经验,都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而从教训与反思的角度看,那些即使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距离较远,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基本原理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如胡适的文学思想,林纾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等,由于它们或者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同过一段路程,或者在论争中促进了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其内容,这其中的经验,也应纳入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经验研究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既应包括170多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的经验,也应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建构经验,包括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密切相关的现实基础与思想理论资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而研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其目的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也应该成为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正式建构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但是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开始,是因为自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论崩解,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以大量涌入的西方文论为参照,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的建设。因此,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应该上溯到1840年。“五四”之后,中国文论建构出现多元发展的倾向,在这多元发展中,左翼文论逐渐兴起。左翼文论兴起是中国文论的一大发展,但它也有一定程度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的倾向。1940年代,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实特别是中国文艺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正式形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也由此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取得文艺界绝对的领导地位。但这时并非没有矛盾。如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主流派与胡风等非主流派的矛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主流派以政治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与文学理论界的学科化、知识化和学理化倾向之间的矛盾;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当时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的一定程度的分离与矛盾。主流派文艺思想以政治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机械化和僵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形而上学化,将一些观点、结论当作最高真理,不分情况、条件强制执行;二是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一些“权”(郭沫若语,意指一些临时的措施与主张)的东西真理化、常态化。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离,造成理论的僵化。这些不足后来被极左思潮所利用,在“文革”时期发展到极端。1977年之后,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造成了学习西方文论的热潮。但80年代之后发现问题,开始反思,转向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学者发现,中国的文学理论发展的立足点,还应该是中国现实特别是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现实。与此同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进入学科化、体系化、学理化的阶段,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理论体系和新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不过,这也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自身的发展,其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与中国现实和文学现实的结合更加紧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得到新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一时期文艺理论的学科化、体系化和学理化的倾向,指导地位得到巩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现实特别是中国文学现实的有机结合,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历史经验证明,当两个结合成功实现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就顺利发展,当两个结合未能实现或者其中一个出现偏差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就出现挫折与曲折。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二)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理论资源与经验研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理论资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升华这五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西方文论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另一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也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参照系。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在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而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毕竟是中国的文学理论,它必然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艺思想的影响,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必然要继承、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论。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前一阶段所形成的理论、思想、观念不断地积淀下来,转化为后一阶段建构的思想与理论资源。这是中国现当代文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它总是在场,又不断地退隐为历史,成为新一阶段建构的基础和借鉴。另一方面,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文学实践是文学理论的源头活水。文学理论通过总结和升华,将文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也应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理论资源包括以上五个方面。处理这五大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两个维度:空间上的“中西”关系和时间上的古今关系。处理的方式则各有不同。探讨这五大资源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关系,研究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过程中,这五大资源相互之间的关系,总结相关的历史经验,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之一。美国学者韦勒克认为:“有些永久性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亚里斯多德、康德、柯尔律治、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托·斯·艾略特和其他人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回答,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相同的,虽然表达方式常常有别,是用新的词语。”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个庞大的工程。从纵向的角度看,它是在内部和外部的矛盾斗争中发展的;从横向的角度看,它是在众多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学科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对立统一中形成的。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建构过程中,存在一些贯穿始终、常说常新的基本与核心的问题,这些基本与核心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次级问题”组成的星丛式问题集合,构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域。如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文学的意象、意境与典型,文学的主体与客体,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审美,文学的创作方法等。主要问题域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过程中始终在场的问题,也是决定着其他问题的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一个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域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发展,不同的呈现、处理和解决方式,总结不同的看法、观点与解决方法,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经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构符合中国文学现实、适应中国文学需要,能够与欧美文学理论平等对话、有自己特色的独立自足创新的文学理论体系。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和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相关学者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为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我们有必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相关论述,根据新时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现状,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百年建构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汲取经验,融会贯通,提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方案。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有必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发展和新思想,正确处理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与其五大思想理论资源的关系,以及这五大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重新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主要问题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建构起世界文学理论中的“中国学派”,不仅让我们知道世界文论和西方文论,也让世界和西方知道“中国文论”,知道“文论中国”,在文学理论这一领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文化自信”,不辜负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的时代。四、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经验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四个子课题。前三个子课题围绕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展开,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第四个子课题将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新时代的理论建构结合起来。这样设计的理由在于:本课题的任务是研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其目标指向是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材料,最终诉求是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和话语系统,以满足中华民族的世纪崛起在文化与文学领域的要求,使中国文学理论取得在国际文学理论界的平等话语权,在世界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提供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做出中国贡献。因此,本课题既要研究历史经验,又要考虑现实建构;既要研究纵向发展,又要考虑横向组合;既要有理论的架构,又要有批评史的事实与逻辑的澄清;既要突出主线,又要考虑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根据上述理解,四个子课题从四个不同的层面,对总课题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论证。子课题一主要从纵向的角度,梳理、研究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从准备、到形成、到形成后的曲折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在研究中,既突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学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注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内部不同观点、主张之间的争论与交锋,也注意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内部矛盾与统一;注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叉影响,以及这两大理论板块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过程,也注意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子课题二主要从纵横结合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实践经验等五大思想理论资源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说其是纵横结合,主要是这五大资源的划分是从横向的角度进行的,但这五大资源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中的参与和作用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纵向的、动态的;而除了古代文论之外,其他四大理论资源本身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对古代文论的接受、理解与解释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这五大思想理论资源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其参与程度和所起作用又是不一样的。这种程度与作用的差异影响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容、走向与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说明的是,子课题一也涉及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但子课题一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不涉及作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参与和作用这一层面,与本子课题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讨论不矛盾、不交叉。子课题三主要探讨在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贯穿始终、常说常新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决定着其他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性质相同或相近,互相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这些问题合起来,形成主要问题域。讨论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不同发展,不同呈现和处理方式,总结不同的看法、观点与解决方法,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经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子课题四是对前三个子课题所总结的历史经验的反思与深化,也是前三个子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在,指向未来。研究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建构当下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需要回望历史。历史的经验需要反思。反思的目的还是建构。建构就需要将历史的经验与新时代的现实特别是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已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勾画了基本的轮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与领会,并在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融合历史的经验,结合新时代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实际,吸收学者们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清晰、具体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建议和方案,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做出课题组应有的贡献。
以上文章原载于《学术研究》2019年第5期,文章不代表《学术研究》立场。
篇幅原因有所删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学术研究》,国内邮发代号:46-64,欢迎您订阅!您也可访问学术研究杂志社门户网站:中国(南方)学术网http://www.southacademic.com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