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凤亮 杨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哲学底蕴探析

李凤亮 杨辉 学术研究 2022-04-24

 提示点击上方"学术研究"↑可快速关注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化安全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从意识形态安全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精髓;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继承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力量延伸。深入研究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哲学底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哲学底蕴探析

撰文|李凤亮 杨辉

李凤亮,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讲席教授,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杨辉,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新闻自由”和“网络自由”之名,大肆输出意识形态,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诋毁中国制度、中国形象。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更是如此,国外某些媒体和政客对我国抗疫工作恶意炒作,致使我国抗疫故事不但不能得到真实呈现,反而被误解,严重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虽然在中央层面“文化安全”被多次提及,但这是把文化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认为文化安全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洞察国家文化安全的新特点、新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擘画了新时代我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蓝图与整体布局,拓展了党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这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他在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来客观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蕴含的深刻含义,对推进我国文化建设、构建国家文化安全堤坝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意识形态安全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精髓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也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这些论断阐述了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代表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具有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能力。一方面,它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要通过排除思想干扰、传播主流价值、批判敌对思想等形式在国内上层阶级中掌握话语权,进而实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目标;另一方面,将特定的意识形态渗透注入“文化软实力”中,实现意识形态的无形传播,以“文化软实力”增加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要素,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首先要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断夯实社会民众核心价值认同的思想文化基础,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深刻分析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之后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精髓,体现了党对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和其本质认知上升到了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表现,决定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具有思想导向和引领作用,能够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凝心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其深层体现就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我国的意识形态。

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统一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一论述表明为了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塑造大国强国形象,我国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主要从以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目标的具体行动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三个维度来对其阐述。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手抓”,一方面从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入手,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提出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为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强调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文化新业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精髓,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它不仅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精神文明创建、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具有引领作用,而且对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意义。

二、以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牢牢把握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论,将其贯穿于整个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理论叙事之中。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一论述强调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传统安全,还包括非传统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文化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另外,人作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也是最深刻的。故而,我们不能静止、孤立、片面地看待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并视其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给予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明确的定位,表明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所有安全息息相关,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能够使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样,只有在保证总体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哲学矛盾运动的观点方法,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指出了维护文化安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在战略布局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指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如他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在具体措施上,近些年来我国国家文化安全一直面临着国内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自觉性的衰减与退化,以及国外文化渗透两个方面的挑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而文化产业自身所兼具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使其能够通过文化产品的形态输入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支撑与国家综合国力中文化力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以及文化经济政策,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之后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更是指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将网络安全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网络安全法治建设、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系统部署,推进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同时,他在历史文化、新闻舆论、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等具体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指明了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形势,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些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用矛盾分析法,以战略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及问题意识来谋划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坚持了马克思唯物辩证的根本方法,深刻揭示了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丰富了我国文化安全理论研究的内容,为深入研究马克思文化安全思想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了我们党在国家安全理论上的历史性飞跃。

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出了“人民主体论”,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在文艺事业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认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尽管有千千万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只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主,文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更好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更是强调了人的安全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安全是一切国家安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观点旗帜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代世界的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这一重大判断是综合人民需要的历史性变化和发展的根本性变化所得出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发展思想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能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力量,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安全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为文化内容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其次,人民群众为文化内容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检验能够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思想的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思想的补充,表明了只有融入群众生活的文化才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创造者,能从内容创造、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安全事业的坚定捍卫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这些深刻表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另外,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能为我国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而文化自信只有扎根于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之中,才能释放力量。总的来说,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性的鲜明表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核心内容,能够为真正实现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力量。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继承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在马克思看来,人类任何新的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和在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文化的创造不能脱离历史一脉相承的连贯性,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是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因为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所以我们不能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而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马克思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指出,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先进的文化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这表明了各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是鲜活的历史与实践,含有精华与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引领各民族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石,更是各民族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甚至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来源。他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他高度强调了文化发展与传承不能忘本,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时他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另外,他也明确阐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与创新路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方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富有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实践力度,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强烈的自豪感,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

五、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力量延伸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对内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文化力量,而且对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交流互鉴,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马克思曾说过:“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认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科学理论,上述观点表明没有绝对纯粹的民族文化,世界历史在打破各个国家和民族交流屏障的同时增强了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推动了各民族多元文化认同,实现了跨文化的普遍交往,文化的世界性日益显现,而文化的交流互鉴正是各个民族文化发展延续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明确强调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互学互鉴,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阐明了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也为解决文明冲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如近些年来我国与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开展的文化年活动,正是国家间加强文化交流的体现,也是文化深入合作的见证。在阐述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以“民心相通”来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包容互鉴,强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这一论述为我们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方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分析文明观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实践的思考,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有助于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增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依赖,加深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和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被世界所熟知。在吸引世界目光的同时伴随着“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和谐的声音,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安全。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密切,关系更深入,范围更广泛。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为了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扭转国际舆论的被动局面,我国应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阐发中国主张、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延伸我国的文化安全力量。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从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向度强调文化安全的重要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精髓;从辩证法的深度指明国家文化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方法;从群众史观的高度强调我国文化安全的维护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从文化继承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指出我们要在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各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深刻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解决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强大功效,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哲学底蕴。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好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起更加和谐有利的文化环境。


以上文章原载于《学术研究》2021年第1期,文章不代表《学术研究》立场。

篇幅原因有所删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订阅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学术研究》,国内邮发代号:46-64,欢迎您订阅!您也可访问学术研究杂志社门户网站:中国(南方)学术网http://www.southacademic.com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