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研究 2024-06-27




官网地址:http://www.southacademic.com/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叶金宝 左鹏军 崔承君:关于岭南文化的整体性认知——《岭南文化辞典》编纂的若干思考



 [摘 要]  岭南文化是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词源的角度来考察,岭南大致有日常语言、自然地理、建置区划、文化认同四个层面的含义。在文化认同的层面,明清以来存在用岭南专指广东的文化现象。“岭南文化”一词古已有之。从文化学理论的层面来审视,岭南文化研究大致包含了地域文化和文化类型两种研究视角。岭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以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原生文化、边缘文化、商贸文化、移民文化、贬谪文化、华侨文化等特质;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要素齐全、结构完整、层次丰富、特色鲜明、高度成熟的区域文化类型;总体特征表现为商贸文化基础之上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文化性格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变通性、务实性、适应性,其中最基本的特性是务实性。岭南文化发展史上三次大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转型发展,创造了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岭南文化将进一步丰富自身内涵,铸就新的辉煌。

 [关键词]  岭南 岭南文化 文化性格 文化融合 《岭南文化辞典》




哲学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林锋 赵立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唯物辩证法基础新探



 [摘 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对理解马克思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长期以来,我国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将异化劳动理论视为《手稿》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以该理论为根据来阐释《手稿》的历史观、共产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进而评价《手稿》的思想价值和学术地位。这一解读方式不完全符合《手稿》的思想逻辑。事实上,唯物辩证法才是《手稿》思想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已克服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是其创立异化劳动理论、揭示私有财产内在矛盾、论证“共产主义”本质及其必然性的理论基础。从唯物辩证法出发理解《手稿》的思想,既符合其思想逻辑,又能充分挖掘其科学价值。据此,才能对《手稿》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



蔡佳容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对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奠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观念变革的再考察



 [摘 要]  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呈现的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鲜明特征,其超越了费尔巴哈对象化思想、黑格尔自我意识异化理论及古典经济学,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念革命的重要线索。基于对哲学本质的思考和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解,马克思不仅以直面人现实本质的方式,深刻地把握了实践活动中的对象与异化这一对孪生范畴,更是科学地揭示了异化劳动对对象化的表征,以异化劳动的现实维度与对象化价值的理想维度完成了对黑格尔异化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在我们看来,《手稿》中的青年马克思在对象化与异化的双重逻辑中,完成了从哲学批判到经济学批判、从人本学的价值批判到唯物主义的现实关照的转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揭示并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象化 异化 双重逻辑



朱亚坤切入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三重构造




 [摘 要]  以批判性著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至少还具有三个与批判维度紧密关联的现实性话语构造值得关切:一是现实深描,即深入揭示空间的社会性、政治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并基于对都市或城市的个案深描综合呈现空间的社会关系特质;二是宽容认受,即一并认受主体社会实践的各种可能遭遇,直面自反性社会现实;三是理想执求,即追求空间人权、空间正义和社会主义空间。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空间社会 社会主义空间 现实 宽容 理想



[日]深川真树董仲舒是否反对《公羊》义——以 “齐灭纪”相关经传诠释为论



 [摘 要]  春秋时期,齐襄公攻灭纪国,《春秋》一经中有相关记载。《公羊传》和《穀梁传》均对此历史事件予以解释,二传的解释迥然有异。相传为西汉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之作的《春秋繁露》亦详解此事件,但其内容竟与《公羊》义并不相符,却与《穀梁》义有共通之处。推究董仲舒的解释便能得知,其乃借《春秋》和《公羊传》表达思想的实例。董仲舒并没有排斥《公羊》义,而是一面依据公羊学传承,另一面提出与《公羊传》不同的解经观点,以强调仁义和王道优越于《公羊传》极看重的复仇。

 [关键词]  董仲舒 经学 《春秋》 《公羊传》 《穀梁传》 复仇



陈建洪 曾宪坤:试析民国时期《大乘掌珍论》二量之争



 [摘 要]  民国时期,围绕《大乘掌珍论》中观论证,既有南京支那内学院王恩洋与吕澂的讨论,又有武昌佛学院与南京支那内学院之争,讨论核心为佛学论证规则,即佛学论证以因明规则还是以佛理为标准。解决清辩中观论证之争,一方面须正确把握因明特征,另一方面以三支论式展开佛学论证必须遵循因明规则。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大乘掌珍论》 中观论证 因明 佛教




政法 社会学



尚虎平 刘俊腾公共政策全过程科学评估:逻辑体系、技术谱系与应用策略



 [摘 要]  全过程评估是推动公共政策朝着预期目标平稳运行的“方向盘”和“矫正器”,在实现“从决策到政策、从政策到效能”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在政策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厘清由政策前评估、政策中评估、政策后评估所构成的“公共政策全过程评估”的基本逻辑,明晰预评估、监控评估、效果评估的目标和具体指向,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政策评估文献进行文本数据挖掘,确定一个包含24种经典与前沿科学工具的“公共政策全过程评估方法与技术谱系”,有助于为公共政策全过程科学评估的推进提供工具及其使用指南。未来我国需通过编制公共政策全过程科学评估方法与技术操作手册、发挥“红色管理”经验、开发中国特色评估工具等策略将公共政策评估工作做实做好,将公共政策中不可控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全过程评估 逻辑体系 评估方法与技术 政策效能



刘先江 李德明农业现代化视域下新型合作化的内在动力与实践路径




 [摘 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但也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合作化道路。新型合作化是与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合作化、是出于农民自愿和内在需求的合作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合作化、是面向市场的合作化。当前,生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的规模效益以及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现实需求形成了推动新型合作化的内在动力,但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以及合作化与城镇化的不同步制约了新型合作化的发展。因此,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国情,走以土地规模化为基础的“横向”合作化、以服务规模化为核心的“纵向”合作化和以集体经济为支撑的“内驱”型合作化之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合作化



谢建社 谢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关系认知及其权益保障——基于GH区的调查






 [摘 要]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涌现,其从业模式由“组织+雇员”模式向“平台+个体”模式转变。灵活就业的平台经济,使“简单的劳动关系”发展为“多重复杂的劳动关系”。由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利属性趋于弱化,导致其维权保障面临诸多挑战。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专项社会保险基金和以党建为引领、以工会为主导的“五工联动”的服务模式有助于缓解目前困境。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专项维权保险 五工联动服务模式



郭迅羽 周大鸣流动视角下客家农村婚姻家庭变迁:以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为例



 [摘 要]  城市化带动了人的流动和迁移,与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同时产生的是人们在观念认知与生命实践上的变化。这一物理性和文化性并存的流动既冲击着传统的农村社区,也给乡村中个体的婚姻家庭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从流动视角出发,通过一个梅州农村的多代际个案研究阐释当代客家乡村的婚姻家庭变迁,并结合案例思考流动所导致的当代农村婚姻与家庭在更深层的观念、权利、功能、运作上的变化。

 [关键词]  农村婚姻家庭 流动 变迁 大埔百侯




经济学 管理学





谢富胜 王小军 施佰发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基于产业分工的解释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迅速扩大,成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形成了“北方多上游、南方多下游”(下文简称“北上南下”)的产业分工布局,这促成了21世纪前10年南北经济协同发展的局面。但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外需疲软、供需错配等问题,成为南北经济差距快速扩大的重要前提。在“北上南下”的分工布局下,北方企业调整生产资料投资的难度大,“效率提高式”的创新只能加剧产能过剩,且内生于其产业的科层组织架构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南方企业能较为灵活地调整生产资料投资,具有多元化的创新角度以及富有弹性的水平组织架构,成功解决了供需错配的难题,经济转型比北方更为成功。解决南北经济差距扩大问题需要改变以往“北上南下”的垂直分工,重构国内产业分工布局。

 [关键词]  南北经济分化 国内产业分工布局 创新 组织架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赵晨 林晨 刘军 高中华 周锦来中小企业的韧性重铸——“政策+平台”的协同纾困机制




 [摘 要]  政策纾困与平台纾困均在突发事件中扮演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的重要角色,但二者间的互动过程及效果交互仍有待研究。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及企业韧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为理论基础,基于扎根理论的基本思想,利用Nvivo软件对有关政策纾困和平台纾困的文献资料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政策纾困具备社会影响力大、覆盖范围广、执行力度强等特点,平台纾困则更具针对性、创新性和多样性。(2)“政策+平台”协同纾困的生成逻辑为政策引领平台、平台赋能政策的措施协同以及共同塑造企业内外环境的效果协同。(3)“政策+平台”协同纾困作为外源性的资源注入,直接影响企业内外环境并带动企业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最终改善企业韧性。

 [关键词]  助企纾困 企业韧性 质性研究 平台纾困



裴广一 陶少龙海南自贸港建设视域下中国加入CPTPP路径思考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当前中国已经正式提交加入CPTPP申请书,但受国有企业、劳工规则、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等贸易协定规则影响,整体加入难度仍较大,需要多领域、深层次的进一步改革。以往先试点再推广的成功实践,可为新一轮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提供重要经验借鉴。以制度型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的战略任务。海南具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制度优势、改革优势,先由海南自贸港对标CPTPP等国际经贸准则开展重点、难点领域的压力测试,总结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全国改革,条件成熟再推动整体加入CPTPP,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  CPTPP 高水平开放 海南自由贸易港 压力测试


吴辉凡 孙成己 项后军地方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 要]  在预算软约束和中央政府隐性担保下,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会异化为类似“资源开采”,地方政府源源不断地“采掘”地方债,有可能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在辨析地方债资源诅咒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9—2018年我国25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地方债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方债务率的快速增长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资源诅咒效应,过度膨胀的地方债将影响营商环境、扭曲产业结构、抑制全要素生产率、弱化企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  地方债 资源诅咒效应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历史学




桑兵从“反日”到“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对日口号的变化(下)



 [摘 要]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中共的对日口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主导的趋向,就是从“反日”转向“抗日”。“抗日”与“反日”两种口号,均出现于1928年济南事变触发的反日风潮中。日本占领东北,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中共针锋相对,以“反日”为号召,并与反蒋联动。经过承认东北、华北及上海民众士兵的“抗日”,到逐渐对党外使用“抗日”的名义,进而打出“抗日”的旗帜,两种口号内外有别,长期混用,分际日见淡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共产国际统一战线策略的调整以及中共领导权的易位,中共中央针对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危局,顺应舆情民意,从坚决反日反蒋的国际阶级路线逐渐调整到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党派合作抗日的民族战争的轨道上来,使得全面抗战来临之际全体中国人集合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反日 抗日 中共中央 国民党



李永胜从联袁到反袁:丁未政潮前后康梁对袁世凯态度的变化及其动因



 [摘 要]  戊戌政变期间,袁世凯将谭嗣同夜访提出的围园杀后计划向后党告密。多有论者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从那时起一直仇视袁世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戊戌后9年时间里,康梁未对袁世凯进行责备和谩骂,反而对袁多有赞美,甚至常存联袁之心。1907年的丁未政潮是康梁对袁世凯态度发生变化的转折点。1908年政闻社被禁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康梁对袁世凯的恶感。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崩逝,康有为、梁启超怀疑光绪皇帝为袁世凯毒杀,遂掀起猛烈的促杀袁世凯活动。1909年1月2日袁世凯被罢回籍,康梁上书摄政王载沣,希望给袁世凯定罪。康梁反袁态度日趋激烈,是由于袁世凯对康梁持续打击使得康梁对袁世凯彻底失望所致。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袁世凯 丁未政潮



高翔宇沈秉堃进京竞逐内阁与民初政争风潮



 [摘 要]  1912年卸任广西都督的沈秉堃紧随各党派领袖进京的热潮,参与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重建,期以在共和制度下寻觅新的政治机遇。沈秉堃自以为凭借“南系中人”的地缘关系、挂名同盟会的党籍资格、前清旧官僚的身份背景,具有被以黄兴为代表的国民党、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官僚派,以及旧立宪派等各方力量妥协接纳的可能性,从而转化为竞逐民初政界的政治资本。基于此,沈秉堃先后介入提名选举陆征祥内阁工商总长、继任国务总理、内务总长人选等政治争斗的急风险浪。其先是沦为统一共和党与同盟会合并密议的牺牲品,再则因由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而败北,并潜在关联黄兴提议全体国务员入党问题。继而袁世凯“欲擒故纵”,嗾使京师军警界等各方坚请由赵秉钧兼任内务总长,导致沈秉堃接连挫败。袁世凯纵横捭阖于各党各派领袖之间,成为最大政治赢家。沈秉堃进京史事的背后,反映出民初政争错综交织的派系图谱。

 [关键词]  沈秉堃 工商总长 内阁总理 内务总长 民初政治




文学 语言学




薛富兴转识成智: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及出路



 [摘 要]  艾伦·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是未能解决科学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如何转化为审美感性,即认知型审美经验产生的内在机制问题。借鉴佛教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命题,可以成功处理这一认识论困境。认知理性在自然审美经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细节性科学知识细化既有的自然审美经验;二是范导性知识引导规范自然审美经验产生的基本方向;三是认知理性的理解功能深化欣赏者对所欣赏对象内外在特性、功能以及对象间互依共存功能合作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提升自然审美经验的内涵;四是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知识积极参与自然审美活动,长期薰习审美感性,积淀于审美感性,最终二者融合,转化为一种新型审美直觉。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理性在审美经验产生中发挥作用的“转识成智”过程。由此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不仅是有效阐释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独特路径,也是一种有力解决自然审美经验古今之别和雅俗文化分层的普遍性理论模式。

 [关键词]  科学认知主义理论 认识论困境 自然审美 环境美学 转识成智



王敦听觉本体论建构: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



 [摘 要]  听觉和声音被以往的现象学哲学所忽略。国外现象学脉络中的学者如美国的唐·伊德试图弥补这一盲点,其思路是借助听觉维度转向开启声音现象学,从而构建听觉本体论。听觉本体论探讨的是作为意向性活动的听觉,声音现象学探讨的是作为意向性对象的声音,两者实为一体两面。这需要对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盘点和再诠释。现象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不同的现象学思路分别被改造和挪用来描述声音现象,探讨意义阐释;梅洛-庞蒂的具身性思路被用来联结听觉知觉与意义指涉,成为听觉本体论的核心。

 [关键词]  现象学 听觉文化研究 唐·伊德 梅洛-庞蒂 视觉主义



吕家慧容告神明:盛世叙事传统与玄宗时代的典礼颂



 [摘 要]  “颂”与盛世叙事传统密切相关。在现代的文学观念中,颂作为一种古代文体不属于文学文体,其内容被认为是装点政治、缺乏情志之作,故被摈弃于文学史范围之外,不受研究者重视。但在古代的盛世叙事传统中,颂不仅是歌颂盛世的文体,颂声的出现本身即被视为盛世的表征,成为盛世叙事的对象,同时又是盛世叙事的媒介与形式。在盛世叙事中,颂的文体功能是颂美盛德并将其成功告于神明,由此关乎天人秩序。在古代的文体秩序中,颂处于极高的位置,是一种神圣文体。颂作为古代盛世叙事的核心文体,其意义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政治的、文化的。

 [关键词]  颂 太平盛世 受命 封禅 盛世叙事



邬志伟论宋人题跋与书画经典的建构



 [摘 要]  宋代兴盛的书画题跋是一种书画批评的新方式,宋代士人通过题跋书写深度介入书画批评领域,并彰显其话语意识,塑造新的时代经典。通过题跋,宋人确立了颜真卿、杨凝式、蔡襄等书法家的经典地位,也引领了对李公麟、范仲淹、李结等人作品的阐释方向。题跋文体的小品化有助于评论焦点的形成,构建重要的“第一读者”评论;题跋文本具有开放性与对话性,不断丰富的题跋不仅对原作进行回应,也构成与整个书卷、画卷题跋系统的对话,使得对原作的阐释得以层累;题跋书写的社交场域带来观点的交流,形成圈层共识,名人题跋对经典的形成与传播产生重要影响;题跋由副文本到独立文本,独立于原作而进入文集,其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  题跋 书画批评 小品化 开放性 社交场域









学术研究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学术研究》,国内邮发代号:46-64,欢迎您订阅!您也可访问学术研究杂志社门户网站:中国(南方)学术网http://www.southacademic.com,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