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西方85后,把中国乡村清朝宅邸打造成“老家” | 破茧050
这是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2.0发布的第12篇文章,也是破茧计划的第50篇文章。作者王云记录下了在中国西南一个不为人知的村落,由荷兰人Maarten和美国人Eric经营的一家由清朝宅邸翻新而来的民宿——“老家”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你能够看见一种现代乌托邦的理想。“老家”不仅连结了浪石村里的人们,同时也治疗着城市居民们漂泊的乡愁。
文 | 王云
01
房源在开张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接待了140多个国家300多名访客,这些来自全球的访客们背景千差万别,唯一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希望避开拙劣旅游景点、渴望体验真实而美好的中国的旅游者。
“老家”的前厅
“老家”前厅的天花板-翻修后的样子
“老家”如它的名字,是一个回归传统村落和文化的小尝试,有着现代乌托邦的理想和对乡土的尊重。
Maarten & Eric
02
Maarten第一次来老家就深深被这里的环境征服
03
翻修工作之余
Maarten拖车拖着两个村里的小孩回家
翻修工作中的Maarten
(甚至连女朋友都还没找好!——这对村民来讲可是个不可理喻的大事儿)在
Maarten-翻修休息,大家一起喝可乐
翻修老家过程中大家一起吃点面
大多数的村民们并不太了解漓江之外的生活,桂林已经算是他们偶尔前往的最大城市了
04
这个荷兰人以最中国乡村传统但我这个中国人已不再熟悉的方式顺理成章地向这个村子介绍着朋友的到来。
旧时厨房在宅子里,用柴火烧制
“老家”希望保留这个传统——
蔬菜来自本地种植,烹饪由村民打理
暨生——老家的羊倌
暨生在山上的羊群
Eric和羊倌暨生
他和哥哥一起住在另一幢老旧的宅子里,没有工作,性格孩子气,颇有些周伯通的意味。
小滴曾经果断把院子里的一面砖墙拆了卖砖换钱,至今住在只有三面墙的院子里——用他自己的话说,“院子只有三面墙不也还能住嘛!”他从不长期打工,而只要他赚到点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卖新鲜肥美的漓江鱼大吃一顿,及时行乐是他的座右铭。
村民们觉得他游手好闲,是个害群之马,不愿理他,可“老家”却和他也成了朋友。Maarten说,他常觉得中国南方人的性格似乎更迂回拐弯,但小滴坦率而直接,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小滴在“老家”找到了存在感,常常溜到老宅,毫不吝惜时间地与访客们闲聊,或者声称提供“导游服务”,邀客人们去山边的岩洞赚些零花钱。Maarten在“老家”手册上提醒来访客人不要见怪他的小聪明,他是老宅的自由常客,只是别被他的小把戏诓骗了就好。
海波谦逊努力,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便向我展示了他的英语学习笔记——一行行像抄经文一样整齐的英语常用语句,认真标着用拼音拼出的读法。
乡村医生+“老家”的大管家海波
在Maarten和Eric的眼中,他们的“落后”似乎更逍遥简单 暨生、小滴、海波等都会因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无论是当导游、接待客人或者为来访者做饭而得到合理的收入。
05
大家似乎都靠着某种自我催眠来生活,一边惶恐着社会当下的处境,一边因惧怕落后而更深卷入生活的漩涡中。
通往“老家”的小路
他继续坚持内观冥想、关注食物,有规律的作息——继续学习中文、慢跑、在网上阅读。
Compassion, 中文通常翻译成同情心,慈悲。
06
老寨“老家”-老家的第三处新址
下了竹筏,通往“老家”的路
王云
企业雇员,坐标上海
自由散漫跨界。行路一尺,即全身心灵体验一尺。虽迂弯不断,窃喜世界不断在眼前打开,从折腾自己和观察他人中寻找意义。 秉持“故事需要被讲述”,耳边常有窃语与诗篇。愚顽小女兜兜转转,借由写作经历生存。 谢谢中国三明治,领多年笔拙的我重回正道。
支持原创,给作者一些打赏鼓励吧~
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
破茧计划,是由中国三明治发起的非虚构写作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大型非虚构写作计划。第一期破茧计划的学员作品合集《破茧001: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已集结出版。2016年9月,第二期破茧计划再度启动,16名学员正在记录这个时代的路上。
三明治“破茧计划”文章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相关内容详情
既然一个人很难战胜惰性
不如和世界文字同好一起开始写作
四月每日书礼品更新:《巴黎评论:作家访谈I》
和“豆瓣书”藏青款帆布袋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并参与
/ 诚意写作者联盟 /
内容越多,诚意越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诚意的小众的写作能量应该汇聚在一起
打破彼此“孤岛”式的创作困境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并参与
/ 毕业三年内的年轻人钱都花哪儿了 /
在这个消费时代,除了日常开支以外,
年轻人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旅行,恋爱,购物,追星,或是某种小众的爱好?
点击图片,报名参与故事姜饼人Vol.005
分享你的消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