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年轻的自由职业者在想写作对他意味着什么 | 三明治

蔡大力 三明治 2021-02-01




Day  1



我要写什么?结尾是一个问号,代表那句话是一个问题,而这句话是一句废话,但我还挺喜欢这句废话。这并不奇怪,生活中充斥着数以万计的废话,只是它们相对更加复杂,因而显得有些高深,以此与废话划清界限。比如“To be,or not to be,it‘s a question”。


存在即合理,废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喜欢听,没想到吧,人们其实特别喜欢听废话,比如考试前想要听到“考试加油”。甚至还发展出一套规矩,比如端午节要说“安康”不能说“快乐”,对于坐飞机的人要说“顺利”而不能说“顺风”,“飞机是逆风飞行的。”人们言之凿凿,并深信不疑。


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是试图解释,为什么自己会思考“我要写些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实际上很多人写的东西都是废话,但并不自知。先澄清一下,这里的废话并无贬义,我的意思是它除了表达说话人的态度之外,并无太大用处。比如非常经典的废话“我会永远爱你”,表达的更多是一种勇气,“此时此刻我愿意奋不顾身地为你付出”,但对爱情的长久帮助不大,很快就会被“今天谁晾衣服”这样残酷的事实轻易打败。


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大部分是废话,这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自知之明。这不是鼓励妄自菲薄,而是要求保持谦逊。正如此时此刻我用键盘打出的文字,很大概率别人已经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好的不在少数。比如我记忆中就有一句,班宇(当时还叫坦克手)有过一句温柔的劝诫:“所以让大部分人都别写了,记录鸡毛时代啊,时代早已抽在每个人的脸上”。


我告诫自己,得时刻记得我写东西首先是为了自己,可能是为了换一顿麦当劳套餐,或者用来还这个月的花呗,也有些时候就是单纯地满足溢出的表达欲。成功放下这种沾沾自喜后,随之而来的是迷茫——既然写并不特殊,那为什么还一定要写呢?



Day 2 



那是我大学里最无所事事的一个寒假,没了刚上大学时到处跑的兴奋,也还没到为工作发愁的时间点,我闲着无聊,给某app投了简历,岗位大概是段子手之类的。在此之前,我写过最长的东西是QQ空间的日志,用了上千字的篇幅描述了与班主任斗智斗勇的全过程。


那份简历相当简陋,word文档上只有基本信息,我另外附了几张自己朋友圈的截图发了过去。居然很快收到了回复,让我过去面试。于是我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思考要怎么得体地回复。最后协商的结果是我可以兼职他们的写手,不用坐班。工资是没有的,不过可以署名。但我还挺高兴的,类似于玩游戏时终于拿到一血的那种感觉,发现自己原来拥有力量。


以此为契机,开始进入文案工作。期间写了挺多类型的文案,一开始推广居多,甲方的反差极大,有炒股的游戏,有APP开屏脚本,也有河北一家农特产餐厅的广告。总之就是走起来了,莫名其妙地走起来了。


废话很多,这里的废话就是贬义词了,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类似要加速前的踩油门,我需要这些距离有些久远的事实来帮助我回忆。总之,我就是发现了自己能写,写了能换钱。


话说回来,习惯了没头没尾自说自话的我,现在得为这个月的主题再加一个背景。这个月参加每日书,直接原因非常功利,主要为了解决我找工作时的迷茫——我期望通过这个月的梳理,来想清楚自己以后到底继续写?写什么?或者不写什么?



Day 3 



在发现自己可以干文案这份工作之前,我将写东西看作是一种爱好,当然,如前文所说,我写得也不多。更多的时候,与很多作家以及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作家的人一样,我记录素材、灵光一闪的想法。


我自认是个浪漫的实用主义者,选择写东西作为爱好,主要有两点理由。第一个是省钱省事,写东西只需一支一笔即可,无需投入大量的金钱,另外,写东西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点是我选择爱好的一个标准,就像选乐器,我最喜欢的是口琴,因为它便于携带又不用充电。喜欢看书也是如此,现在我仍有一个习惯,出门时身上总会带一本书,一旦有意外情况发生,它是我最后的壁垒。即使出门回家发现住处被火烧了,也可以借着火光看书,大概这种感觉(当然本人实际上没有那么潇洒)。


第二个理由是,它足够有挑战性,相应地完成后那种成就感是无以伦比的。很多事情我觉得都没意思,我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学英语?为什么每道应用题都要写个解字?为什么人是18岁成年?为什么女生最迟25岁就要结婚?我总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按照我的经验,绝大部分的事情其实都经不住太多个为什么。但写东西不是,它对“为什么”免疫,对于写作者尤其是不求名利的写作者而言,它的过程与结果是相互交织的。写东西时,我会想象自己是个寻宝家,那一个个字是我的刷子铲子,每写下一个字,就离自己要挖掘的宝物近了一步,一个字接一个字,宝物也愈发清晰。当然,很多时候我挖到的远远称不上世俗意义上的宝物,但对于我来说它就是。毕竟,宝物本质上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东西,而它上面有我自己留下的故事。


初中开始我就痴迷科幻,说到科幻我能马上复原出两个场景。一个是看完三体2的那个晚上,当时我在读高中,书还剩个半本,那个晚上我打算看几页然后睡觉,一开始还记得自己要睡觉,后面就完全忘了整个人投入。结尾是罗辑拿着手枪对准自己脑袋打败了三体人,在一个寒冷的清晨。当我把书合上时,发现窗外天已经泛白,我浑身酸痛,仿佛被与三体人斗智斗勇的罗辑附身,心里万分澎拜大喊着“牛逼”。


另一个是在公车上看科幻世界,题目我忘了,里面主要讲的是量子自杀,大概讲的就是人是永远不会死的,只是世界线会一直收束。那个时候,薛定谔的猫还鲜为人知,量子力学还没应用于速读,属于生僻字眼,难以形容当时我绕过小说建造的一层层迷宫解出这个谜底之后,用了多大的力气才强忍着没在公车上喊出声来。当时公共汽车在一条新的马路上疾驰,两旁的楼房还没全部建起来,树木稀稀疏疏,我因为长时间埋头看书有些晕晕的头痛,同时由于强逼着自己闭嘴用力过猛导致有些呆滞,我木然看着窗外的天,那种灰蒙蒙的颜色我至今仍然记得。


这些超凡的体验,有如神启,让我信了“写东西”这个宗教。



Day 5 



絮叨了这么多,确实感觉迷茫消散了一点,对自己以后写什么有了大概设想。


最重要的是得把为钱而写和为自己而写分清,不要太贪心,奢求在商业的稿件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在贯彻自己的追求时找到商业价值。不是说没有可能,只是这两种情况往往不是事先就预设好的,更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妄图将二者同时实现的结果往往是两面不讨好。


分清之后写起来就舒服多了,对于商业稿件,推荐使用客位视角,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在不违背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追求效率和效益。忘掉个人审美忘掉个人追求,可以制定固定的流程就更好了,不要排斥流水线作业,这个时代谁还不是消费主义的一颗螺丝钉?


但我有一个新要求,就是希望能在自己真实体验过后再撰写文案,我真的厌倦了用空气建造城堡的活计。我觉得这样出来的东西,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总归是有些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物质基础来实现自我的写作,包括钱、时间和空间。而写自己的东西,只要遵循一点,就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目前我更想写非虚构,希望自己有能力去了解并呈现对象的复杂性,这是我认为所有写作的基本功。所谓虚构和非虚构的分界线其实十分模糊,一切写作的基础均是现实,所有的流派和主义都是现实主义。


很多人对创作虚构作品需要想象力这点存在误解,我觉得,这想象力其实也只是理解力的一种表现方式,根本目的还是用于理解现实。再绚烂的想象力,在现实面前也不值一提。比如在英格兰北部的勒威克,至今仍有年迈的老妪以卖风为生。比如19世纪大洋洲沿岸的原始部落,将飞机和大炮作为神祇崇拜。


现在写出来看着云淡风轻,但只有自己才知道当初绕了多少弯路。我刚入职那会,总想着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想面面俱到,老板、读者、市场和自己都想讨好。每每失败,总是心存怨恨,或是恨自己无能、恨市场不景气、恨读者没品位、恨老板没追求,陷入失败堕落奋起再失败的死循环中,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不能写出想写的东西了。


无数次挣扎后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想写的东西,说白了最多就是需要纸和笔,也不需要别人合作,才轻松了很多。特别是自由职业之后,虽然不稳定,但也生出几分底气,知道原来自己靠一艘独木舟也可以在大海航行。



给作者赞赏👇



互动话题




    三明治


在你看来,自由职业者最需要的一个品质/能力是什么?

我认为…

给我们留言吧!



本文来自每日书,记录日常,发现光怪陆离的生活。点击了解:每日书是怎样一个世界,或前往“三明治写作学院”小程序报名参加。






2019换工作的人,后悔了吗? | 三明治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倾听你的一切 | 三明治

作为树洞我们是认真的
扫码即可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