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岁,在外企工作十年,倦怠中带着恐惧 | 三明治

舍依 三明治
2024-10-06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在工作?35岁,已经在外企工作十年的舍依想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也问问身边的其他人。我们究竟是变得更加成熟自若了,还是被家庭、事业捆绑着,活得越来越怯懦了?当舍依在决定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有充沛的感受与观察,但是在结尾时却仍然带着疑虑,甚至停笔思考了一段时间。她说自己的状态不完全是倦怠,还有恐惧,“我害怕的,是5年后,10年后,我的工作不再有选择”,她想让自己更有选择。“我会去理财,让自己有经济的底气。不让固定的工作束缚自己。”书写自己的故事,并不只是为了分享经验,或者呈现一个“成功”的结局,这是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仍然在路上,在一条前方透着光亮的路途上。


文 | 舍依

编辑|万千



进入同一个闸机口,顺着同一条走道下楼梯,站在同样的站口,一趟列车来了,前面的人挤了进去,我要等下一班地铁。早高峰每班地铁之间仅隔2分半,我挨到最前排才上车,跳过爱心座椅的位置坐下。地铁上的人,坐着的,站着的,拉着把手,人贴着人。每个人都戴了口罩,看不到鼻子和嘴,露在外面的眉头往内紧缩,眼睛盯着手机,露出不那么愉悦的表情。地铁“呼呼”行驶声最为响亮,时不时伴随把手“吱——吱——”刺耳的晃动。


9点30分,我准时到了公司,周边空空的。


一年前我被战略调整到销售部门,大家到公司的时间越来越晚。



01


工作十余年,这是我呆的第4家外企,第5家公司。我的简历上,跨国企业、战略、定位这些词明晃晃地写在开头,“约10年跨国公司的工作经验,涉及快速消费品、耐消品行业的渠道战略整合,产品及渠道定位,销售财务分析以及新品开发上市营销拓展”。


知名外企的名头和985高校一样,像皇冠镶了钻,在什么场合都拿得出手。


身边的人、统计的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学校要进入211、985,专业要选金融、工商管理、会计,就业更容易。世界500强、四大会计事务所、全球最佳雇主这些公司预示着康庄大道。


我是2009年毕业的,受到一年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找工作最困难”的大年。找实习工作时,我去过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会展公司做电话接线员,去过台湾旅行社做欧洲线路日夜颠倒的计调员,还有历经两个小时路程去四星级酒店当销售助理。


毕业最后一刻,在学长介绍下,我进入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做了客房秘书。2500元薪资,五星级酒店,外资管理。


接触最多的是客房阿姨、客房电话、毛巾瓶子、会议档案,我用半天时间完成一天的工作,一年后我选择裸辞。裸辞和第一次找工作一样不顺利,我成了在家吃白饭的人,金钱直接决定了我在家庭中的地位。


机缘巧合,我在朋友推荐面试下,成为一家知名快消品外企的第三方员工,略涨的薪资,可以坐在漂亮的办公室,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公司名称。


1987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各种免税政策吸引外企进入中国。外企提供远超市场水平的薪资,先进成熟的产品和营销体系,人性化的环境,完善的体质和福利待遇,优秀的人才把进入外企当做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到了2008年-2010年间,次贷危机,某些行业技术壁垒突破,很多外企都受到了影响。但之前高速发展积攒了稳固了品牌形象,稳定的消费群体,不薄的资金实力,让大船仍能缓缓前行。


我没意识到进入外企时正踩在外企辉煌的尾巴上。班车、食堂、健身房,全英文的邮件和PPT,日常对话永远是中文夹杂英语单词,“今天Meeting 的Topic ”“这个月的IGM%跌了”“这个项目下一步的Action是什么”。光鲜亮丽好像才衬得上名校毕业的自己。


我喜欢被派新的活,乐于参加能参与的每个项目。我独立接项目后更是加班到深夜,办公室游荡的只有保安。我头顶的灯寂静太久突然暗下来,大叫一声在办公室能出现回音。一次我深夜加班到1点,在出租车上手机没电了,到家时母亲还没有睡,听到我开锁的声音,母亲已经出现在门口,她问我为什么手机关机,再联系不到,她要准备报警了。


每一份工作我都会拼劲全力,新的市场、新的消费群体、新的项目还有新的产品。




02


我在10年间,换了4家公司5个岗位,最短1年,最长3年。为了更高的薪资,更高的职位级别,也为了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新的产品、新的渠道、新的项目。进入现在这家公司的原因一部分是40%涨幅,另一部分是面试中提到,我将有机会迎接渠道新战略的挑战。


8个人的团队,我是最新、最年轻的。除了和我同期进公司的一位,其他人的工龄都超过10年。工作了两个月,我萌发要换工作的念头,非常强烈。在其他新工作中,我从来都是一个月就能上手,但这里适应两个月了还是举步艰难。


每一笔花费小到700元,都要走3个系统。开展每一个活动,法务、财务、渠道不同层级老板都会挑战,提出问题是最简单的。业绩完不成,销售部抛球市场部没有出支持政策,市场部提流程卡在了财务部,财务部丢回来说这都是销售老板要决定的。


外企在流程上的冗长不是特例。和民企相比,外企需要抵御更多非本土的风险。外企要按照员工的全额工资缴纳五险一金,外企的宣传广告文字更容易被工商局抽查,外企发生产品价格垄断问题被处罚更为严厉,外企为避免人事纠纷会更人性处理裁员。外企的流程说是复杂,不如说是为了规避曾经发生过的、其他外企发生过的、可能发生的任何风险。分散风险到每一位经手人,分散风险到流程中。


在外企大的体制内,我们安全地做一个螺丝钉。


这家新公司,是我经历过所有外企中最为保守的一家。前几年发生客户拖欠巨额款项,无法追回,现在对于费用控制越发严格。


我这几年,明显增多的,除了白发、抬头纹,还有日程表上的会议。


级别越高,outlook电子邮件上的行程会越满。去年这家公司架构调整,我工作日上的每一天必有一个会议。约老板开会,他的行程满满的蓝色,见缝插针才能约在12:00-12:30。


每周、每月、每季度都有定期会议,出现最多的声音是老板的声音,10多个人挤在会议室低着头,或看手机或看电脑,另外10多位远方线上连线的同事,悄无声息,偶尔信号不好的杂音是调剂品。


有的会议只有标题,标题里出现“讨论”“沟通”两个字,邀请正文没有议程和内容。开会的目的是什么,好像真的就在讨论,第一次讨论,第二次讨论,第三次仍然同样话题的讨论。


还有些会议,被相关部门要求参与,我们跟着老板必须列席。


会议室很大,可以容纳20个人,陆陆续续坐了13人,但仍然非常闷热,大面积的落地窗,窗帘下降了1/3,外面有着阳光。


我们这一排坐了6位,2位在看手机,2位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我每次都会选择离屏幕最远的位置。看着会议室的门打开,关上,又打开,又关上。


我的对面,摊着合上的电脑和本子,笔还夹在本子里,都属于一个男同事。他把身子往后仰,搁起一个脚,肚子不明显的微挺出来,打了个哈欠。过了一会,他把手交叉放到后脑勺,眼神停留在半空,偶尔嘴里发出“嗯”“嗯”,点点头。我上台表演准备的内容,回到位置上,男同事已经靠回桌子边,盯着两只手,抹搓交叉,不断转动无名指上的戒指。


另外一位在密集打字的女同事,键盘霹雳巴拉的声音没有间断。被老板cue到,键盘声没了,她准确无误抛出合时宜的答案,半只耳朵听到最后一个问题就可以回答。


有时候会议上出现罗生门。


销售问:“为什么12月数据是0?”负责数据的A回答:“这个数据B也做过复核,可能要请B来讲一下。”B说:“没有啊,我不知道。”A继续:“C和我讲,她和你check过。”B说:“没有啊,她没有和我check过。”A追问C:“那你来讲一下。”C说:“这不是你放的么?”A找台阶:“那这样吧,会后我们再看一下。”


人数众多,架构庞大,权责并不明确。有着独特名称的团队,比如Commercial Channel Leadership, Business Department, 具体做什么的,什么都会做但又似乎什么都没做。


我因为一个问题需要找到对口的人,要历经邮件收件人调整4次,不见回复,再微信、公司聊天软件,当面沟通2-3个人,最终锁定2个人后,拉锯战式的互相认定对方是负责人。直到某一方愿意给我一个回复。




03


在外企工作的第十年,我对工作心生倦怠,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在工作?


现在的这家公司为了找到正确的方向,5年间,更换了CEO,组织架构大变动1次,局部调整2次,每年都在裁员。即使这样,整个公司30岁以下的比例为9%,远远低于同行业20%的比例。为什么那么多人可以在这个公司工作5年、10年、15年甚至20年?每每想到那么漫长的时间,我仍然在原地就心生恐惧。


为了找到答案,我和好多同事聊天,阐述心中的困惑,了解她们的坚持。


A是老员工典型的代表,48岁,女性,瘦瘦小小,有个刚上大学的儿子,最近在昼夜颠倒的上网课。30岁进入这家公司,在职18年,同个岗位,换过5个以上的老板。


她在销售岗位,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出现在公司。一旦有人和她说话,只要不是在电话中,她都会停下手上的工作,转过身,耐心地等着对方把话说完,即使说话的人上一刻推诿责任,和她拌嘴。


她的午餐是简单快速方便就好,面包汉堡、全家的盒饭、自热的快餐。她说外卖的食物不知道原料,更不健康。我跟着她吃了2次自嗨锅,锅底放自热包加入水,上面的铝盒里倒入半熟的米饭,很小的一个菜包,加热15分钟。米饭有股加工过不平常的滑润和细腻。


我们两个人围坐在2个在冒热气的自嗨锅边,她不化妆,脸上的黑斑若隐若现,随着年龄增长的黑痣隐藏在其中。我们谈了公司和渠道遇到的问题,我问她,为什么还要工作呢?


她说她的孩子一直上的是私立学校,要供一个孩子读到大学需要400万。老公赚钱供孩子读书,她的工资完全补充家庭生活开销,两个人必须同时工作,否则供不起小孩读书。在上海,私立幼儿园较普通的是5000元/月,好的超过8000。私立小学,1年的学费加起来超过20万。如果念公立学校就必须在外面补课,一节补课费用在200元。这些仅仅是看得到的教育成本。


除了经济因素,她还提到赡养公婆的问题,上班可以名正言顺的请阿姨做家务,公婆生病会请护工。工作中,我们和同事可以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而生活,我们和父母之间更容易模糊距离的边界。她宁愿更多的时间和同事相处,而不是和家人相处。


我又问她,那为什么要在这家公司呢?很难想象在同一个公司可以呆上18年。


“等退休啊。”她说,“我现在要么等退休,要么公司裁员赔我一大笔钱。女人过了40岁,都不太会动了,家庭啊,孩子啊,都要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


A继续说:“公司以前也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生意最好的光景是现在的3倍。刚进来30多岁,遇到的老板能力都很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对我们要求高但也护短,遇到他认为不对的可以直接拍桌子,我们团队在公司横着走,使我们整个团队很团结。后来换过4,5个老板,流水的老板,铁打的我们,现在团队中最年轻是E,也要40岁了。呆着呆着,做习惯了,也不容易再出去了。“


我问:“刚进来头几年的时候,没有想过出去么?”


A说:“2010年,公司出去了一大批人,去了私企,也有老同事问我要不要去。我觉得我怎么能从外企跳到私企呢,那不是自降身价,还是没去。听说xx在那里能分到x000千万,不过斗争也很厉害,高层想把xx搞掉。”


我:“去私企的都是男的,还是也有女的?”


A:“诶,好像都是男的,一般男的会愿意挑战下。”


我:“那有去其他公司的人么,都做的怎么样?”


A:“差不多,好像混的也就这样。去哪里都一样,还有人回来的。工作么,拿这份钱做这些事,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好。你也不要想那么多,到哪里都有这些问题的。我们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就可以。”


A的状态是公司大部分40+年龄段的状态,他们说公司是“外资国企”,不崇尚加班,有房贴、车贴、饭贴,有班车。公司架构再怎么调整,老板再怎么变化,对于下面的人又能有多少影响。


临近40岁,40岁以上的大部分女性给我的答案是为了孩子为了稳定,家里有2份收入。而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大多不会正面回答。有的男性是家里只有他一个赚钱工作,有的男性做这份工作的同时还有其他收入,还有的家里是真的有点积蓄并不在意这份工作带来什么。


另外一个年轻的群体很像我刚开始工作的头几年。小B是90年的男生,30岁出头,进公司1年半,有着快消品行业相似的背景。


小B是安徽人在上海,和女朋友一起租房子,住在离公司30公里的外环外,所幸有地铁直达。他理了平头,脸上还保留着年少时被太阳晒过的黝黑,冬天喜欢穿带点花色的毛衣。每天中午他都会带饭,自己前一天晚上做的,他和女朋友一人一份。米饭上盖着酱油红烧的粉丝、花菜肉片。


我问小B:“刚来公司,我们就聊过这个公司不如意的地方,你之前怎么没有想走?”


小B说:“我不服气啊,怎么可能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来了就走也太怂了。”


“那现在呢?”


“现在我都搞得定,xx很满意我,基本上合作都没什么问题。”


我问小B还会走么,小B说肯定啊,他以前老板都想他回去,但是他要等一等,起码能谈到40%的加薪。我问工作就是为了钱么?小B坐在高脚凳上,我的问题让他发笑:“是啊,不为了钱工作是为了什么?”


初入职场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生活的巨大负担,不需要赡养老人。他们仍然在一往无前的为了明确工作目标努力。


而我,正卡在中间,35岁,有了一点点积蓄,薪资尚可,工作尚可。往上晋升缓慢甚至心生厌恶。我问朋友为什么?朋友说工作不重要,只是赚钱,生活才重要。那么不重要的工作却要占据我们一生的大半时间。我可以继续换一家公司,继续开会,继续加薪。但也就“仅此而已”。




04


在找寻工作意义中,有两位同事给我的回答印象深刻。


C已经42岁了,做到公司离管理层只有1步之遥的高管。在公司15年,戴了一副眼睛,长头发,大部分时候头发是披在肩上的。穿有点跟的鞋子,走路速度很快。在公司见到她,她都挎着电脑,快速的穿梭在电梯间、会议室。她对工作有着非常高的热情,9点必到公司,常最后一个下班,复杂的数据能变成逻辑清晰的PPT,开会时指导我观察老板的微表情,每一项工作都要尽善尽美。


C有2个可爱的女儿,他们家请了阿姨全程来接送和照顾孩子,不依靠老人。她和我提起过,成为孩子榜样的重要性。比如她家女儿会拿着英语书和她一起看,会嫌弃的说阿姨不会说英文,即使陪伴女儿的时间不多,天然的女儿觉得妈妈是厉害的。


她说她和这个公司一起成长,见过公司的高光时刻,这个公司也培养了她。在一个公司时间越久就越难离开,熟悉了一个行业很难进入另一个行业。对于年纪越大的人,融入新的挑战的难度越大。最重要的是,她相信如果她的职位越做越高,她可以改变公司的现状,她希望自己可以去改变。


2020是让很多人在职场中感觉到挫败的一年,她考虑过离开公司,但她告诉自己也教会我,不能在最坏的情况下离开,要在觉得很顺利但是没有什么进步空间时再离开。


另一位女性朋友 D,40多岁,独身,家在上海但独自一人在深圳工作。她告诉我:“在以为工作至暗的时候,人变得成熟,在工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处理复杂的问题,面对复杂性的人,这是工作的意义。为了未来的自己做好准备,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逃避后将来仍然会遇到。处理工作的能力可以反映到生活所有方面,这是思想的成熟度。”


她们在工作中发现了自我的价值、成长的价值。和麻木不仁相比,这样的价值观更能抚慰和延长我目前的状态。


我继续尝试沉淀自己,学着和不喜欢的人共事,更圆滑回答问题,倾听多于讲述,平稳多于速度。我也分散注意力,去看书,去写点什么。


别人的价值观和选择始终是别人的,我心底仍然有偶尔跳出来的惶恐。我惶恐什么?我惶恐,多少年后,我不再有选择,我只能在这个公司或者下个公司等待退休或裁员;我惶恐,再也没有办法从”尚可忍受、有好处的和舒适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我惶恐,我欺骗了自己,我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别人口中的成长,只有工作的选择。


我害怕的,是5年后、10年后,我的工作不再有选择。


我在35岁这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我想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的理想是什么?”有点可笑的天真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时间点,我停下来问问自己,有什么让我感到内心的一些欢喜,有什么可以成为我永久的动力,又有什么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意义?尽管每天早上,我还是坐同一班地铁,身边一个又一个拿着手机往前走的人,紧缩眉头。列车启动,我看着玻璃门中映照出的自己。






作者后记


这是第四个短故事,和第一篇故事相比,情感链接和特殊性减弱很多,所以我写初稿时,写写停停,有些艰难。短故事导师蔚雪推荐了两本书《单向度的人》、《学做工》,理论性很强,我只看懂了一部分,但当中的语句让我还是有了触动。非常感谢老师没有放弃这篇文章,我在大幅度改动后,终稿在文章结构、整体节奏、结尾挖掘上进步很大。


最后,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无论到了多少岁,都会是有选择性的、自由的人生。



✏️✏️✏️


本文来自短故事学院。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以阅读更多短故事作品。你也有一个想写下来的故事吗?加入短故事学院,导师会在14天时间里,指导你完成它。


点击了解什么是短故事学院,或直接咨询三明治小治(little30s)。3月短故事学院3月16日开班,正在报名中,戳下方小程序报名吧!









漂流三明治2021第一站

4月10-11日,嘉兴陶仓

正在报名中


不要做春天里最迟钝的人,和我们一起去漂流




把生活变成写作,把写作变成生活
三明治是一个鼓励你把生活写下来的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明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