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有个“巨富长”,也有条五原路 | 故事公园专栏2

2015-10-03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



“故事公园”是三明治工作室的名字,也会是我在三明治专栏的名字。我将在这个专栏,讲讲中国三明治的日常,也讲讲从我角度观察到的,我们的生活和时代。



文| 李梓新 图/ 小创、元元、栋梁

工作室选在五原路,不是故意,却也有渊源。


12年前迁到上海,上班的地方在巨鹿路889号大院里,以前那里是越南菜欧越年代,现在又改成粤菜龙凤楼。每天骑车沿着常熟路往宝庆路、衡山路一路回家。长乐路、安福路、五原路这些和常熟路交叉的支路,熟悉却也未曾深入探究过。


再后来又到《外滩画报》工作,在常熟路上海歌剧院内,每天也是在这些小马路转悠。没想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也到这一片来了。最早是我的前同事,书法家陈燕飞,他在常熟路靠安福路口开出了一家人文家具展厅,“璞素”是他和合伙人陈燕平创立的品牌。后来这对名字只差一个字的合伙人变成了伉俪,也是佳话。


小创介绍我认识的栋梁联合创始人Tasha,最开始在富民路184号开出了栋梁在上海的第一家买手店。前两年我每年都和她进行一次深谈采访,看着他们签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带中国设计师到伦敦走秀,在上海时装周开设“栋梁一日”专场。近一年来,他们频频出手,在长乐路又开出两个新店,俨然有成为“巨富长”板块地主之势。小伙伴已经成为中国时尚行业前沿的弄潮儿。






“巨富长”这个概念是我老东家《外滩画报》提出的,泛指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交界成片的这些原法租界东部地方。这里交通便利,地处上海中心,却除了世纪商贸中心之外别无高楼大厦,成片低矮的老民房,又有别于华山路、武康路拒人千里之外的园林大宅,烟火气十足,是小资人士在这里进行小而美创业的不二选择。近几年渐成气候,各种文艺小店星罗棋布,有人称之为上海的SOHO区,矛头直指纽约。


据我的观察,在“巨富长”地区小而美创业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随着媒体衰退大潮而溢出的媒体人,他们本就生活在这个区域,比如《外滩画报》,以前的《哈佛商业评论》,不远处的《东方早报》和文新报业,现在也乐得在自己舒服的区域做点小事业。


一类是设计师,包括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他们做的本就是美的事业,最善于将老而有味道的房子改造成风格各异的工作室,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主战场,带朋友来也很有面子。


还有一类是各种餐饮咖啡果蔬的创业者,在这个区域,小馆子小咖啡馆都有格外的味道,各种风格兼容并包,你会几乎错觉自己置身于欧洲街头,看老外在开放式的橱窗边喝酒,也可以低头扒一份兰州拉面。在这里,几乎每个老板都有过人的故事,也都显得很有文化。五原路中段的桂林米粉店不知何故歇业了,接手的一对年轻夫妇把它改成非常有爱的有机果汁店“果篓”。我们生活的街区就是这么一点点变得美好的。



果篓小店


所以,当初我们找房子的时候,五原路自然是在考虑范围内。当小创把我带到五原路一座地面一层两间的老房子,我看到梁上悠悠转着的老电扇,和着院子来的凉风,满屋的旧家具,嗅到一点旧日私塾的味道,觉得这里做她的儿童图书馆会很有灵气。于是我们很快就拍板租下了。尽管我们之前从未在租房子上花过这么多预算。


老房子租下后,面临的问题自然是装修改造。我可以说这是近年来上海市区最热门的生意之一了。有一些聪明的中介往往先自己租下房子,稍加装修之后再高价转租,这种公司叫“包租公司”,但他们的装修未必符合想拥有独特风格的租客的要求。所以最好还是得自己装修。



设计草图


室内设计师和包工头是最热门的两种职业。我们的包工头小龚,来自江苏,指挥着一支来自老家的队伍,用我们听不懂的方言和他们沟通,再转过头来和我们说普通话。他微胖,脸上有一层浅浅的高原红,经常奔忙在各个同时进行的装修项目之间导致迟到。


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位电影导演,他需要协调各个工种的工期和时间:木匠、泥瓦匠、粉刷匠、装水电的、装玻璃门窗的……这些人既独立又和他长期紧密合作。只有他知道如何最快捷高效地协调他们的时间,然后在中间保证自己的利润。偶尔耍点小聪明小心眼,也是他们必备的技能。在这方面,我觉得女性更适合和包工头周旋。而小创是天生有这种本事的。


每当一家新的工作室装修,同条弄堂的街坊们必定围观驻足,议论这一家是要做什么的。他们也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在这条弄堂的利益,生怕这些不懂事的外来者涉足了什么早已划分好的势力范围。如果发现你还算懂事识做的,久而久之也会和你开始熟络打招呼,然后在接下来再一起应对新的外来者……



故事公园一景




在这里,鸡犬之声相闻。邻居炒菜的味道直钻你的工作室,隔壁法国幼儿园的欢笑声从秋千上传来。尽管我们和街坊仍然是两个不相往来的世界,但彼此却构成彼此的生活背景。


五原路和安福路平行,却没有它喧闹,独享一份安静。这里沿街的铺面时常更新,每家的门帘后面都有故事。且不必说以前三毛作者张乐平的故居在这,陈丹燕和上海宝贝卫慧,乃至歌手李泉都在这里住过。陈丹燕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忆。


现在这是正在悄然自发变化的社区,没有政府惯性的整体规划,也不是“XX一条街”,有创造力的外来者已经开始渗入上海日常社区的肌理,做着整体创新社区的事情。




我还把它看作中国三明治人群,或者叫中国新兴中产阶级开始迈向自立的标志。很多小店主人都是从各种体面的工作离开,自力更生,告别虚幻的白领生活,从细碎的点滴开始学习如何开好一家小店,经营好一份自己的生活。


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差不多都能在社区里小伙伴开的各种小店解决。从路口的Spicy Moment湖南菜到喜喜小馆创意菜,从清凉肆茶室到“萌咖啡”和“果篓”果汁,从裸心谷总部到藏在弄堂里的Airbnb,从流浪歌手到上海第一音乐厂牌竹露荷风………为了方便各种跨界联络,我开设了一个五原路的有趣人士微信群,叫做“五原路五百强街坊群”。


我们还开始吸纳了周边街区一些有趣的小伙伴,如果有兴趣加入这个微信群的,可以留言和我联系。


写下这些,其实是我的日常,却也是上海新故事的一瞥。这就是“故事公园”的土壤,我们植根于这浓郁的生活故事氛围里,看着邻居们每天的小小变化。


记下来,都是时代。



点击下面照片查看专栏第一篇《写字的人真的没有活路了吗?》





/ 三明治同行者征集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请报名者密切关注个人邮箱,这是我们回复你的唯一方式。








中国故事记录者

创新生活方式倡导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